袁建成
【摘要】陈述类知识通常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是稳定存在的,这种稳定性决定了通过教学促进学生长期记忆和保存这类知识的教学行为的必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设计 事实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40-02
一、什么是信息技术陈述类知识
认知心理学观点认为,陈述类知识是指描述“是什么”或解答“为什么”的知识。信息技术课程属于技术素养类课程的一种,它强调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创作、交流、合作、思考、决策以解决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信息技术陈述类知识通常包括两类知识
1.1认知类知识
认知类知识包括信息技术名称、符号、概念、原理、规则、结构、模型等知识。现代心理学认为认知类知识是一种智慧技能,学习的目的是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指导与之相关的各种信息技术问题。
1.2情感态度类知识
情感态度类知识是指学生对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或所参与的信息技术活动的感受、情绪体验、看法或因此所养成的良好习惯、良好态度、正确的人生观等。如,学生参与“因特网在跨时空、跨文化交流中的优势及其影响”的讨论中所获得的关于因特网的优势和局限性的感受、体验和看法。
二、信息技术陈述类知识的教学设计
陈述类知识通常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是稳定存在的,因此,教学设计要促进学生长期记忆和保存这类知识。
(一)认知类知识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学生能回忆、复述知识,较高要求是学生能运用这类知识对信息技术情境做出必要的说明、陈述、或者进行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操作。
通常用来描述目标的行为动词有:说出、列举、描述、说明、识别、解释、运用、归纳、选择、评价等。如:“知道IP地址的管理办法,能说出主要的机构名称和职责。”“能根据IP地址的格式对给出的IP地址进行勘误。”
2.教学过程
认知类知识的学习要求是再认和运用。因此,教学过程应当围绕如何强化记忆和运用两个主要环节进行设计。
⑴强化记忆的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既有知识,有利于知识的顺应或同化;通过建构知识网络图(或称思维导图)、指导学生运用记忆术(关键词记忆)、复述等策略,促进学生记忆知识。
⑵运用的环节:指导学生参与到与教材内容相似的信息技术情境活动,甚至是扩展情境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3.教学内容
利用学习内容通常具有连贯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在进行内容设计时要挖掘出一条内容主线,贯穿课堂,在教学中以这条主线为主轴构建知识网络。
例如,做“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内容设计时,把“万维网是因特网上非常受欢迎的服务”作为学习主线(显然这也是一个学习结论),围绕这条主线设计学习的内容节点:万维网的定义、特点、工作原理、资源、影响等。最后总结并形成结論“万维网是因特网上非常受欢迎的服务”。
4.资源开发
认知类知识通常比较枯燥乏味,为了增加知识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应以教材为中心,拓展与生活学习方面相关的信息资源,设计出学生熟悉的、新奇的,认知冲突的或情感方面的教学材料或教学情境,活跃教学氛围。前苏联教育学家科罗寥夫说:“轻松的、有趣的东西使记忆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使无意识记忆效率提高至少70%。”
5.学习评价
评价学习效果主要是观察或测量学生回忆、再认和运用的能力。评价的题目类型包括再认型题目(选择题)、回忆型题目(填空或简答)和操作题目(在原理或规则的指导下操作,如设置IP地址和子网掩码),评价的时机可以是任意环节中(习惯上,较完整的评价放到课堂结束前)各种问答、练习或测评。
(二)情感态度类知识的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它一般是难以明确、显性地表达出来。因此,在设计时把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设计为暗线,埋伏在对实质性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情境和氛围培养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法包括:
1.以境育情。在教学中引入传递正能量的情境,使学生“触景生情”,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情感。
2.榜样引领。结合教学内容,展示与之相关的名人的充满创造性的积极人生,充分利用榜样的引领作用开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
3.反例警示。恰当地利用一些扰乱信息秩序的反面案例进行警示教育,对学生信息伦理和信息道德的教育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4.联系实际,加强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展示信息技术种种真实的应用及其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TB)[M].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