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在“翻转”中焕发生命力

2017-04-26 10:40孙志才
课程教育研究 2016年13期
关键词:翻转生命力翻转课堂

孙志才

【摘要】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让语文教学在“翻转”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翻转课堂” 语文教学 生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54-02

“翻转课堂”就是指把“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教学结构翻转过来,构建“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结构,形成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在课堂外完成知识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结构。那么如何让语文教学在“翻转”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呢?

一、在翻转课堂中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目前一对多的教学现实,学生的主体只能被教师所主导。一堂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老师只有一张嘴,而学生个体的千差万别,如:思维速度的快慢不等,学习基础的高低不平等等,很难从一张嘴的教学中得以满足。教师也不可能为某个学生单独讲一遍所教内容,即使是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让众多优秀生充当小组长或小老师为组员讲解所教内容,也无法实现一对一。翻转课堂后,教师把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制作成一个个微课程发放给学生,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动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从这一点来看,这种学习不仅可以实现一对一,甚至可以实现多对一。

翻转课堂中看似只是把知识点的学习放在了课前(或前一课),把不懂不会的问题放在了课上(或后一课)这样一个小小的教学结构的改变,但其实质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颠覆,是对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创新。因为翻转后的结果是:课前(或前一课),学生在现代设备的支持下,在微課程资源的引导下,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学习,进入课堂后,则直接切入对不懂不会,不清不明等内容的求证与交流中,即进入高级思维能力的学习,进入合作与探究的层次。不用从全新接触知识开始,学习的针对性更强,学习的积极性更足,学习的深度更大,学习的效率更高。

二、在翻转课堂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表演的环节,大多数都会因学生对内容生疏而让我们的教学任务无法当堂完成。翻转课堂教学法中学生因为有了有目的、有方向的课前预习,对课堂上需要的表演环节就会不再那么生疏。而是变得表演自如,这就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孩子们在自主学习中,也就形象直观的把学习方法根植在了自己的头脑中,在不断的探索中我想他们一定也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领悟到语文学习的魅力,也就会让孩子们更加乐于学习语文。

三、在翻转课堂中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和能力。

过去的教学中,经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不读教材,致使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学生埋怨教师布置作业太多,没有时间阅读教材。实施翻转课堂,学生在自学质疑课上首先认真阅读教材,然后再完成相关学案。通过阅读教材,学生不仅学会了读教材,还养成了读教材的好习惯,阅读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四、在翻转课堂中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自学质疑课上,学生在“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合作互学、在线测学”等各个环节,都要根据学习情况提出本人或小组中的疑难问题;训练展示课上,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每一节课上,教给提问方法,寻找问题来源,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发现了几处看似矛盾之处:“翠色欲流”是将流而没有流出,那么后文为什么还说“轻轻流入云际”?作者到底是想“久立”还是“坐下”?既然“看不见什么东西”,怎么还看见“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呢?而这些地方正体现了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将互相对立和排斥的描写巧妙地熔于一炉,使语言在简洁中见意蕴、普通中见哲理,生动而鲜明地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始终处在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思维活跃,认识深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创新意识明显增强。

翻转课堂是一种手段,是让学生有备而来,带着问题的思考到课堂上交流、合作,解决的是学生的真问题;追求的是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服务,是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学习的课堂,是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教育。总之,只要我们愿意改变,愿意放弃传统的教学思维与习惯,就一定能让语文教学在“翻转”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翻转生命力翻转课堂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没有围墙”的幼儿教育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主动创新是新型智库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