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关注教学中的文体特征

2017-04-25 03:37广州市景中实验中学陈晖东
师道(教研) 2017年4期
关键词:蝈蝈工具性说明文

文/广州市景中实验中学 陈晖东

请关注教学中的文体特征

文/广州市景中实验中学 陈晖东

一位高级教师来面试,上的是7年级上册 《看云识天气》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之 (2)叙写着:“赏析文章优美的语言”,果然,在扫除生字词障碍后,教师以一个例子示范,随后让学生欣赏第一段描写中的比喻句和排比句是如何的生动形象,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如此这般,到本环节结束时,我看了一下时间,竟花费了近十分钟。

无独有偶,近期听一位老师上7年级上册 《绿色蝈蝈》,教学目标和策略的设计与上述那位教师如出一辙,花了很长的时间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第二、三段那些优美的语言,课后问两个学生: “你知道绿色蝈蝈有哪些特征吗?”结果都不甚清楚。

很显然,上述两篇课文都是科学小品文,除具备一般说明文的特征外,它们的语言还都比较优美,比较形象。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究竟应该如何定位教学目标,笔者认为,上述两位教师恰恰都忽视了对说明文的文体特征的把握,把科学小品文当成了散文来教学,因而就把这两篇说明文的语言因素的教学弄成了对散文语言形象性的欣赏,却没有抓住 “准确、周密”的说明文语言特征来引导学生进行体会。

这里必须指出,类似这两位教师这样的做法并不鲜见,就是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颇有一些语文教师教学时淡化文体特征,无论对什么文体都采取一种固定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文体比较陌生,而令人不满的是,教材编排也起到了一种误导的作用,比如作文训练的安排,没有了严谨的文体训练要求,而一些实用文体更是被很多语文教师排除在日常作文训练之外,直接导致当前很多大学毕业生连最简单的 “通知”、 “申请书”等一般实用文都不会写,需要在工作时重新学习,这不能不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严重疏失造成的后果。实用文的情况是如此,常见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虽然在初中教材中依然得到较好的保留,但因为受未改版之前的新教材影响,一批语文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却并没有充分认识文体教学的重要性,所以,就仍然出现了本文开头所叙述的两位教师对科学小品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的现象,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反思的。

同样是上述两篇课文,教师可以这样指导学生: 《看云识天气》第一段中的比喻和排比,目的乃在引起读者兴趣,让学生了解其作用即可;或激发学生展开一下想象,想象一下天上的云彩的具体形象。重点是体会第二段: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里的“往往”和 “常常”两个词,正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的特征,需要引领学生重点赏析,充分体会它们对下文的作用。而《绿色蝈蝈》第二、三段那么多形象的比喻,目的就是说明蝈蝈的叫声尖锐、清脆的特征,这才是重点,教师要把学生引导到这方面去体会文章的语言。

语文课程需要实现 “工具性”和 “人文性”的统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解读》指出: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表现是,使学生能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顺利投入读写听说的活动。”“应该体现在为了学会在生活、学习、工作以你文学活动中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上,体现在联系实际、提高效率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新课程改革十几年以来,语文教学强化了其人文性,这对于纠正以往重工具性轻人文性的做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明确,这并不是要弱化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也不是意味着可以不讲文体,教师在教学中还是要关注文体特征!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根本要求,但愿我们的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正确认识其中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蝈蝈工具性说明文
你听,蝈蝈在唱歌
说明文阅读专练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我的蝈蝈
一对蝈蝈吹牛皮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