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转型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的问题与转型路径探析

2017-04-25 05:23陈俊廷
山东体育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体育专业

陈俊廷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高校转型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的问题与转型路径探析

陈俊廷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改革。目前,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常态与新一轮高等教育的改革,体育教育专业在内部结构矛盾日益突出与外形压力双重冲击下,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亟需进行内涵式转型。通过比较我国不同类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提出调整与发展路径的基本设想,旨在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转型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1]。现阶段进行高校转型的目的何在?众所周知,高等教育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我国的高等教育却没有很好地适应目前的新形势与新要求,造成与市场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问题。而且,在误读“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指导思想下,我国高等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盲目的“升格热”,出现理工大学设有体育学院的怪象。在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必须意识到当下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水平并不高,单纯追求领域的宽广,忽视质量的好与坏,仍处于不稳定阶段。换言之,存在着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效率与公平等深层次矛盾,其中尤以人才培养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失调最为突出[2]。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由于高校扩招以来,以高校为主导的供给驱动逐渐转变为以社会为主导的需求驱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需求逐渐饱和。虽然不同层次、各种类型的高校都希望培养出独具特色的体育教育,但是在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却是不尽人意,由于高校体育教育方面的职能分工与办学定位的模糊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就业倾向集中于教育系统,而且,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同质化现象日趋明显,致使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需求相脱节,有碍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片面追求体育教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已经不合时宜。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亟待转变发展的方式,理应抓住高等教育转型的时机,以专业特色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逐渐转向以学术型、应用型与技术技能型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存。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主要以云南师范大学、吉林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和苏州大学为研究对象,其中综合性大学、师范性大学和专门体育院校各两所。根据2016-2017年中国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行指标体系(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武汉大学中国教育质量评价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出版的《2016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这6所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星级排名如表1所示:

表1 2016-2017年中国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排名

之所以以这6所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因为其体育教育专业排名较前,基础较好,转型阻碍不大,可以为排名较后的院校进行体育教育专业的转型与发展提供借鉴。再者,这6所高等院校分别位于在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基本上布点全国,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区域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本文重点考察高等教育改革转型背景下这些院校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未来发展之路。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内容需要,通过图书馆查阅专业书籍、利用中国知网等资料查询工具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收集,借助互联网查询相关政策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全面准确地认识高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现状及最新动态,并为其转型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1.2.2 比较研究法

本文以时间维度对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寻找出彼此之间的异同,尝试提出新型的体育人才培养观念及做法,引导体育教育专业在高校转型期间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

2 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1 对培养目标认识模糊,未能突出核心目标,脱离实际

直至现在,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大多还是以2003年的培养目标为参考标准,虽然此培养目标为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提供美好的愿景,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脱离了本质,培养出来的学生空有体育教育之名,并无体育教育之实,造成全而平庸的“四不像”人才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进行了多次课程方案调整,培养目标相应地从培育中学体育教师过渡到培育体育教育专门人才最后转变为培育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自2003年的《课程方案》颁布至今,“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成为不少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无论是高水准的抑或是末流的院校皆采用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所谓“复合型体育人才”理应具备更好更高的综合素养,更能符合从事体育教育各领域的要求。按理说该类培养目标的调整,顺应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潮流,但我们常常忽略这么一个重要的问题——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的主线与核心目标为何?多元化的培养目标固然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才,然而,一味扎进培育综合性人才的牢笼,却弱化了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培育,导致通才不通不专不精的结果,目前高校这种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主次不分,欲全面发展,却事与愿违,反而弱化了培养目标中的核心目标的现象[3]。然而这两者是否有必要区别,有什么样的区别,还很难界定[4]。这也会干扰《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有碍于体育人才的良性培养。目前,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主要分为体育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三类,6所高校培养目标如下(表2)。

表2 不同类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比

可见,不同类型高校虽然培养的人才类型各异,但通过对比发现,无论是体育院校,还是师范院校,或是综合性大学,其培养方向的定位如出一辙,一般都是往培养具备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与竞赛组织、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能力的通才方向,培养出来的结果也大同小异,表面是通才,实则四不像,难以应对社会需求。近年来,国家也逐渐关注和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核心目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最近也对学位授权点做出了调整,共有576个学位点在全国175个高等院校中被撤销了,其中包含部分博士学位授权点。同时,共有178所高校增列了366个学位点,增列的学位点数量大大少于撤销的学位点数量。其中,在体育专业方面被撤销学位点的高校如下(表3)。

表3 2016年体育专业方面撤销的学位点

由上表可知,在撤销体育专业学位点的7个高校中,就有5所高校是撤销体育教育专业的,这说明有些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位点名不副实,片面追求“大而全”,师资力量弱,教育水平低,人才培养质量差,导致学位“注水”,文凭贬值。其实,开设体育教育专业的关键在于为院校培养合格的体育师资,因而,培养的核心目标应为培养职业指向性强的,即是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任务的人才。相对于能进行学校体育科研、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是培养目标中的次要方面,其随着核心培养目标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在体育实践中逐渐得到验证与养成。总而言之,深刻理解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妥善分辨核心与多元目标之联系,成为培养与时俱进的优秀体育教师的保障。

2.2 课程设置缺乏以人为本思想

虽然,不同类型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方面都会设置田径类、体操类、球类、武术类等术科教学内容(表4),但是,由于各校开展专项理论与实践授课的时间不同,很难保证让每个学生在选择各类专项之前对每个项目都有足够的认识,如华南师范大学、首都体育学院、苏州大学这3所学校在第三学期就进行专项课程的教学。况且,形势与政策课只是在大背景下讨论就业问题,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针对性不强,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也欠缺相应的专项发展形势课程。因此,在缺乏专门性的引导情况下,容易导致学生没有综合自身特点、专项性质与市场需求,盲目跟从致使扎堆现象及加剧内部竞争压力。

表4 不同类型高校在专项教学前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情况

学科方面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消化,术科科目更需要长时间的训练,而且对人有一定的要求,各种专项技术能力都需长时间的练习获得,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不少学生的身体素质都不太理想,文化基础不扎实,加上学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有限,培养出的人才与课程方案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5]。课程设置过程中的实践阶段过于注重形式,像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等课程,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多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认清就业导向而盲目探讨课程设置,只会导致体育教育人才越来越滞后于社会发展。高校没有针对中小学教学的需要,只从自身角度改革课程方案,从而导致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形成了“学生必修所学、自由选课”与“今后需教”的错位现象,“新方案虽然减少了主干课程,增加了选修课,但仍没有走出先前那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旧框框,开设较多的选修课并不等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有更宽的适应面”;另一方面,学生选择课程的原则基本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一无所知。其次,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只有基础理论类与术科类课程(其中基础理论类课程包含公共课程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术科类课程包括普修类课程与专修类课程),这种划分的种类缺失了“实践类课程”内容,因此容易导致与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目标不相适应的现象。[6]

2.3 师资建设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

2.3.1 高校师资队伍专业技术缺乏,科研能力不足

体育人才建筑师——高等院校体育教师运动技能的高低对教学实践活动至关重要。据相关调查研究发现,由于21世纪初术科教学质量评估开始实施,许多高校因教师学历未达到相应指标,纷纷争抢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毕业生,部分高等院校的师资学历结构出现显著变化,硕博士学历在师资队伍内占据较大份额,导致出现该类毕业生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专业技术的生疏与教学技能欠缺而无法实现公共体育课教学目标的情况。受学科建设思想影响,部分综合型大学依托体育特色相继开设体育本科专业、硕士学位点,因学科建设、专业教学需要也引进了一批专项素质较差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生[7]。同时兼备较高文化素养及专业技术的教师变得缺乏,高等院校教师专业技能的下降导致术科教学质量堪忧。科研能力与教师学习能力相得益彰,科研过程同时也是促进教师寻找学科前沿、扩大知识结构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科研、寻找捷径。目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来源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为综合院校的体育学院毕业生,一部分为体育专业院校毕业生,还有一部分为专业运动员退役。来源于体育学院的教师相比于后两种情况的教师,由于接受知识面较宽、学习经历较长,所以属于三者之中学习能力的较强者。后两种情况的教师相比较来说,运动技能较高,在同等情况下在校学习的时间相对较短。由于成长过程中体育专业学生同时还要兼顾各种运动技术、技能的专业课训练,因此文化课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欠缺很多,如果个体自身没有强烈的学习愿望,那么学习很难长期坚持,长此以往,自然与其他专业教师在了解学科前沿、积累知识厚度和广度等方面拉开差距。一般良好的科研素养得经过一定的时间方能养成,况且客观环境较易影响到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科研素养的提升,如果周围有同行或良师益友的带动能很快步入正轨,但事实上很多高校体育教师由于前期基础、周围环境、缺乏引导等原因,进入科研角色较为缓慢。因为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总体科研素养一般,对于学科最新发展动态的掌握及教学实践的运用较为困难。即使科研在职称评定中至关重要,但是科研意识的重要性并没引起高等院校体育教师足够的重视,过于功利化的要求反而阻碍了教师对科研的探索和追求,有调查显示真正为了追求真理的高尚目标进行科研的高校体育教师只有38.3%。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自我学习能力已经明显滞后于其他专业教师,如果再没有清醒的认识和反思,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2.3.2 创新能力缺乏,教学能力单一

现代社会知识的开放程度之高难以想象,信息社会的快捷和便利使知识更易获得,体育学科的运动技术内容即是其中之一,各种比赛、体育教学视频通过网络、媒体等向外传播扩散。普通高校体育教师面对的是已经或即将成年的大学生,他们积累了很多知识、信息等,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经常提出有益的意见、建议等,教师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老师若是仍依据传统模式对技术教学的内容进行重复且简单的操作,加之示范动作与专业运动员的标准性相差甚远,并不足以得到学生的认可;教学组织方面没有吸引力的教学、没有人格魅力的教师,难以获得学生的尊重,由此无法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加上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及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等也了解甚少,还停留在强调“三基”的教学和教学方法、手段的规范上,有限的教学时间大部分被消耗在“一讲解、二示范、三练习、四纠错、五巩固”的范式和面面俱到、内容繁杂的基本技术与战术的练习上,难以体现项目特点。在学生方面,在认识上大多重视体育实践课,轻视体育理论课,在运动中动身的多,动脑的少,很多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无所适从,严重影响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专项技术过硬无可厚非,但作为新世纪的高校教师,要贯彻新的课程《纲要》,如果仅仅局限于“职业技能”水平高是远远不够的,应加紧提升自身的体育教育甚至是教育理论、体育学理论及相应学科理论的整体修养,特别是在运动卫生、运动保健、营养健康方面的知识,高校体育教师已不能再满足于单一的技术教学能力。

3 体育教育专业转型路径及对策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转型发展是基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而做出的战略选择,涉及到高校分类、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结构等方面,应全面、系统地改革,需要各个体育教育领域的全面转型。

3.1 构建高校分类体系,在不同就业口径下依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

高等院校需要以自身特色与优势来适应社会复杂多变的需求。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转型期体育教育专业新模型的构建

由上图可知,体育院校如吉林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的培养目标可以制定为以高级专门人才为核心目标,因为其在校学生体育技能优势明显,进一步提升技能,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阻力相对较小,培养的人才应该对口专业技能要求较强的职位,如体育健身教练或者体校教师和指导员,这样可以提升此类职员的质量,加强与社会需求的联系。为了面对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多样性,体育院校应该在确保核心培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进一步升级转型,适当添加与从事职位相关的课程培养方案。由于其人才输送主要往体育健身教练或者体校教师和指导员方向,高校可以在大一和大二或大三上学期学完基本必修课程后,在大三针对学生就业倾向进行分类教学,如可以分为体育健身教练班、体校指导教师班等,在体育健身教练班中添加与社会或教学管理有关的课程,如社会心理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科目;在体校指导教师班添加与学校教育有关的课程,如教育法、体育心理学等科目,这样培养的人才专业对口强,应对社会需求能力强,失业率较低。

对于师范院校,具有师资培养的历史传统与优势,可以担当起体育师资培养的重任,因此,应该设定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为核心目标,其人才输出应该主要流向中小学,所以课程设置主要教授教学要求的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教学方法技能。在大三与大四期间应该按照学生就业倾向与发展意向分班教学,如面向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位的,可以增设微课教学类课程、教师道德伦理课、现代信息技术及运用等课程;面向高校科研机构的,可以增设科学研究法、体育教育研究新动态等课程;面向健身教练的可以增设、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等科目。

综合性院校方面,由于其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学术优势,培养的核心目标可以定位为国家提倡的“技术技能人才”,利用其学术优势,主打体育教育科研人才,其人才输出可以往高校研究院或者体育相关教育部门,负责为体育教育提供最新研究动态与研究成果,为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与转型提供“智库”。因而对该类人才的理论水平有很高要求,课程设置除了基本必修外,还应该增加体育相关的高级理论知识、社会研究法等课程。对于其他就业意向的学生,可以参照师范院校与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培养。

3.2 创新型教学方式促进课程结构性优化

各个高校都希望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学到更多的知识,单凭教师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进行授课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育资源紧缺的问题,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如首都体育学院与云南师范大学通过引进尔雅网络教育平台,让学生在选好校级公共课后,根据自身的时间在课程开放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以在线学习、提问并讨论互动、参与平时作业与结果考核等方式来获取学分。除了继续完善平台在通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建设之外,尝试将网络平台融入到专业课甚至术科课中,以网络与课堂结合的方式进行混合性教学。首先根据学生选好的术科课程,编排各类专业教师前期授课时间,督促学生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视频观摩学习,并以小组形式通过互相拍摄视频记录技术掌握情况;其后由教师纠正视频中存在的错误动作及进行优秀小组示范教学,教师根据学生整体的掌握情况灵活安排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在结果考核考试过程中,互换班级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考评,并有一位以上校级领导监督,考试未达标者须重修课程,记录教学过程与考核阶段反馈的信息,找出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这种网络与课堂混合性课程虽然压缩教师授课时数,但在保证效益前提下大大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学”的效果,让学生能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进行术科针对性学习,为后期的专项学习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不同类型高校也应依据自身体育教育专业的特色,针对性地利用网络平台开设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就业形势课程,联合区域需求特征向学生教导明确的就业理念与态度。

3.3 构建新型师资分类发展体系

国家发展在于人才,而人才培养则归于教育,教育的来源则主要在于教师,教师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及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校转型期,应该推出以人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根据教师的特长、才能和志向选择职业发展轨道。教师培训方向依据教师的选择路径制定,包括教学方向、领导方向、高级专业方向。即:1)教师—成熟教师—资深名师;2)教师—主任—校长;3)教师—科研实践—教育理论专家。作为教育主体参与者的教师,培训只是作为手段,本质是服务教师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推动教师培训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8](如图2所示)。

图2 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方向

可见,师资应该改变以往单一的行政化发展趋向,坚决走高校去行政化的道路,消解流通不畅的障碍,针对教师各自的资质,发挥其最大效能。

4 结 语

目前,经济转型无论对于经济领域抑或是教育领域都是十分漫长而系统的过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转型需要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共同转型。虽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走向分化完善的阶段,但是,对高校体育教育进行分类定位,可能会局限其多样性的发展。因此,不同类型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高等院校、社会与政府三方共同的努力,在政策的引导下,促使高校体育教育融入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分类的最终目的是超越分类,实现高等学校的个性化以及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化发展[9]。所以,大众化的高等体育教育必须走分类管理、分类发展、特色办学的道路,这是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向。特别是我国,必然要进行管理与发展的分类,实现以转型促发展的局面。这就要求改变我国体育教育过去以数量与范围拓展的外延式发展,转为以提高质量为关键的内涵式发展,应根据综合院校、体育院校、师范院校及其他本科院校的差异性,对体育教育专业进行有层次化的区域性特色培养。

[1]储常连.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七问[N].中国教育报,2016-04-12(001).

[2]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6):11-17.

[3]蔡皓,崔国红.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中若干问题的反思——基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现实[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238-240,254.

[4]张锰锰.山东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5]杨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2011(3):116-119,123.

[6]沈强.基于“目标管理理论”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探析[J].体育与科学,2014(2):105-108,120.

[7]刘华荣.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师角色定位的再审视[J].体育与科学,2013(4):116-120.

[8]邓凡.更大的自由和主导权——新加坡新“教师成长模式”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2(9):72-76,26.

[9]赵婷婷,汪乐乐.高等学校为什么要分类以及怎样分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4).

Problems and transformation paths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niversity transition

CHEN Jun-ting

(JilinSportUniversity,Changchun130022,Jilin,China)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experienc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reform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t present, with the new norm emerged from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a new round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physic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under the double influence of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ternal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and external pressures, and is in urgent need of transformation in a substantial way.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s in China, has found out the common problems and proposed a basic idea for the adjust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lleges;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training mode; transformation

2016-12-12

陈俊廷(1990-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G807.4

A

1009-9840(2017)02-0065-06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体育专业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