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搭配,走向习作“精密”

2017-04-22 19:10李国芳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乔伊外貌事例

李国芳

叶圣陶先生说,好文章特点之一是精密。然而,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和语言发展的限制,在言语表达、谋篇布局上会出现许多不相搭配的问题,难以“精密”。管建刚老师就曾针对一系列“不搭”,多次公开执教讲评课。

写作本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精神活动,了解习作不精密的现状,探寻解决小学生习作不精密的策略,逐渐引领孩子走向追求思维的精密,成了我们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了。

一、特点与事例的搭配

文章是言与意和谐统一的过程,是思维走向“精密”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真正提升的过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有一篇习作是《我身边的小能人》,孩子们在介绍人物时,普遍都从人物外貌、能干事例来介绍。但孩子们在写外貌时,选择随性,不能有效地为后文讲述的事例服务,出现了外貌特点与事例不搭的现象。

为治疗此“不搭”,我设计出聚焦外貌,尝试添句,统整全文的训练。目的是让孩子领会:为达“意”,需抓最有特点的部位,准确生动地表达。

【课堂实录片段】

师:这位同学在介绍小能人时,出现困难了,他想再选择一个外貌点来介绍,却不知道选择哪个部位。谁来帮帮他呢?

呈现课件:

他,蓬松的西瓜太郎发型盖在圆圆的脑袋上,两只忽闪忽闪的大眼睛,传递着机敏。他呀,最有特色的是————————————————————————。

他,可是出了名的飞跑健将。

记得一次比赛中,“砰!”一声枪响后,他涨红了脸,憋足了力,一口气就超过了几个起跑慢的同学。接着,目光又紧紧盯住前面的运动员,加大了跑动的步伐,十、九、八、七……对手并非弱者,排名还是没有变化。“加油!加油!”这时,他好像吃了瓶增力剂,紧闭双眼,咬紧牙关,屏住呼吸,“嗖”的一声,以零点一秒之优势,冲破终点,获得冠军。

(生浏览文章)

师:如何给这个跑步冠军再选择一个外貌特点,使得文章更加完整呢?

生:加这句“最有特色的是他高高的鼻子,十分漂亮”。

生:写他的“身材”——“最有特色的是他高高瘦瘦的身材”。

生:写“腿”。“最有特色的是他细长的腿,在运动场上,总让他增色三分。”

师:这三位同学分别介绍了鼻子、身材、腿,你们觉得哪个部位更能使文章表现得完整呢?

生:腿。因为他是飞跑健将,肯定离不开他那矫健有力的双腿,而且介绍“腿”能为下面的事例做铺垫。

师:对。这样既介绍了主人公最厉害的部位,又为下文做了铺垫,使得前后文照应,更让别人看出你作文的构思巧妙。

师:假设这位长跑健将的双腿不粗壮,也比较短。该怎么表达呢?

生:最有特色的是他的短腿,可别小瞧了它,这双腿,爆发力十足,让他在赛场上帅气十足。

季羡林先生多次谈到有关写作方法与技巧的事:“我逐渐体会到,写文章是要讲究结构的……也许有人竟然认为这是怪论,是迂腐之谈,我真欲无言了。”以上教学片段中通过对鼻子、身材、腿的甄别判断,孩子辨识到写人作文中外貌特点与事例搭配的紧密性,并慢慢架构起对文章的整体思考,逐渐走向“精密”。

二、主题与细节的搭配

写作需要学生对自身的知识进行重组和建构,是一种创造活动,属于复杂的脑力劳动。这个过程,是不断面对挑战、接纳新知识的过程,是困难重重的过程。

这是学生的一则微习作:

哥哥受凉了,肚子疼痛,他用手顶着,不停地揉著,显得非常痛苦。一个小时之后,坚强的哥哥最终战胜了疼痛。

这孩子写到哥哥肚子疼痛的事,事情说清楚了。可是事情的关键——什么的样的疼痛状,又如何战胜疼痛的过程缺乏生动细致的描写。问题的背后就在于孩子未能关注人物肢体细节,未能有效选择并组合搭配出具体画面。

如何来重组和建构肢体细节描写呢?我以经典文学作品引领,抓住眼、鼻、口、手等具体的呈现,让学生习得情境再现的方法。

【课堂实录片段】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爱之链》中的精彩描写。

(展示PPT)

原来她的车胎瘪了,乔伊让她坐进车里,自己爬进她的车底下找了一块地方放置千斤顶。他的脚腕被蹭破了,因为他没穿袜子。为了干活方便,他摘下了破手套,两只手冻得几乎没有知觉。他喘着粗气,清水鼻涕也流下来了,呼出的一点点热气才使脸没被冻僵。他的手蹭破了,也顾不上擦流出的血。当他干完活时,两只手上沾满了油污,衣服也更脏了。

师:文中抓住乔伊哪些部位写的?

生:脚腕、手、口、鼻。

师:课文中为什么花这么一大段对乔伊进行描写呢?

生:抓住他没穿袜子的脚,突出乔伊的贫苦。

生:抓住他的手,突出乔伊的善良,宁愿自己受苦、受冻、受累,也要热心助人。

生:写他的口,是为了突出乔伊为修车所受的苦,鲜明地表现乔伊的善良与热心。

师:可不可以不写乔伊的脚腕、手、口,而去写他的衣服、背或肩等其他部位?

生:不可以,乔伊修车时,最突出的部位是“手”,所以“手”就是观察的重点。

生:不可以。脚腕也是修车时的突出部位。因为钻进车底,脚腕会露出来。再加上乔伊的脚腕蹭破,没穿袜子,更能突出乔伊的贫苦与热心。

师:言之有理。原来作者是有意而为之,“脚腕、手、口、鼻”的选择更具代表性与典型性。

师:“哥哥肚疼”这篇微文怎么修改呢?疼痛时抓住哪些典型细节才能表现人物的痛苦呢?

生:眉头、鼻子、脸、手、身体等。

师:让我们尝试修改下。

【学生习作】

半夜,被疼痛惊醒的哥哥发出 “哎哟”“哎哟”的呻吟,他眉头紧锁,嘴唇苍白,脸扭成一个痛苦的疙瘩。哥哥一只手紧紧顶住肚子,另一只手用力拉扯床单。他左翻右滚也未能减轻痛苦,平整的床单却被抓得凌乱不堪。

作文能力包括产生文章思想的能力和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和思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为表现主题如何搭配出恰当的内容,成了对孩子思维精密性的考量。

在以上教学中,我用经典片段的赏析让孩子体会身体细节选择的经典性,甚至是不可替代性。然后“练兵实践”——思考选择表现“肚子疼痛”的身体部位。孩子联系平日里自己的体验,导演似的筛选出最具表现力、最具敏感性的细节,组合搭配出有血有肉的语言。

三、话题与方法的搭配

作文课前,我做了一次前测,在不做任何指导的情况下,请五年级同学写一个表现“读书入神”的片段,大部分同学只能通过“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十头牛也拉不走”等直接描写来表达,如何生动表达“入神”却不知从何写起。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新颖的手法。

《陌上桑》借耕者、锄者的彼此抱怨,小仲马借观众的骚动,赵树理以青年人的粘乎,着力表现罗敷、茶花女、小芹的美艳。这些大家所采用的直接描写极少,却是峰回路转,情味盎然。

写作思维活跃了,表达才有千百个维度、千百个视角。

【课堂实录片段】

师:有三位高手也将“读书入神”的画面记录下来了。看看他们描写的感觉和你们刚才说的有什么不同。

(出示片段1)

他正在专心地读《昆虫记》,目光如此清澈有神,像是被书中的文字钩住似的。突然,他嘴角一撇,竟笑出声来。看着他那投入样,同伴们也不禁起哄:“啊呀,走火入魔啦!”“我们一起玩三国卡吧!”可他只是示意性地点了点头,又闷头读起书来。

师:哪句话,觉得他特别入神?

生:同学们的反应,看出他读书特别入神。

师:用他人的评价来表达“入神”。(板书:表情+评价)

(出示片段2)

他捧着《昆虫记》,一边专心地读着,一边赞叹道:“哈哈,太好玩了。”这情景之中,他已不是他,他似乎变成一只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小甲虫,跳跃着来到草丛间,和小蟋蟀、七星瓢虫玩起捉迷藏……

师:这是从哪个方面描写的?

生:抓住了人物的語言,并展开了想象。

师:用语言+联想,表现“入神”。(板书:语言+联想)

(出示片段3)

他翻看了两页,又回过头来读了,会心一笑中,老学者似的点了点头,那陶醉的样子,似乎是品尝起他最爱的小笼汤包,翡翠般润滑的肉馅、嫩娇饱满的皮儿、纯美香甜的汤汁儿……此书,令他欲罢不能。

师:你笑什么?

生:我笑读书的感觉竟然和吃美味的感觉联系在一起。

师:是呀,作者不仅抓住动作,还用了生活中甜美的事儿生动形象地表达“入神”。(板书:动作+联想)

师:由于我们未进入当时的读书情境,所以我们只能通过观察人物阅读时的表情、动作、语言,并展开丰富的联想,这样写“读书”的画面就生动有趣多了。这种写法叫“侧面烘托”(板书:侧面烘托)。这可是很多大作家喜欢用的手法哦。

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让学生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更能激发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上片段中我通过优秀片段的示范,使孩子们学会抓他人评价,抓人物动作、语言背后的联想,以期望从另一个角度描写“读书”,让表达更有画面感。在有趣的搭配中文字更有趣,更活泼,也更有色彩。

作文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老师引领着一群不完美的学生追求完美的过程。追求习作的“精密”是一条没有终点的旅程,我们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让他们始终饱有一份习作的真诚,在巧妙的搭配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猜你喜欢
乔伊外貌事例
粉色伞裙
奇特的蛇鹫
运用对比解构说理文事例论证的密码
写好人物外貌
外貌与内在
“例”后有“析”方可取
你是那个杀猪的
专题作文写作中典型事例的选择和运用
开放状态下的书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