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彩虹
如果去问小学生,习作可爱吗?我想大部分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甚者有畏惧、讨厌等情绪产生。聂闻老师在《你还在种别人的田吗?》中提到:“教学的过程中弱化了作文本身的人文性学科属性,强化了自然学科的属性,一定程度上把作文当成数学课来教、来上、来面对了。”这句话一语中的,切中了要害。本来是“主观、多元”的作文,教师硬是教出了“客观、唯一”的特点,习作怎能可爱?
游戏就是童年的生活主旋律,整个过程是儿童自觉、自愿、自主、全情投入的。我们的作文课堂又是开放的,将学生喜爱的游戏与习作融合符合作文人文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边玩边观察,边玩边交流,边玩边写作,或许能收获不一样的精彩。以一节游戏课为例:
一、牛刀小试,说出条理
师:喜欢玩游戏吗?我们现在就来热身玩一局“石头剪刀布”。
(生以同桌为单位玩游戏)
师:游戏玩得很热闹,你能把刚才玩的过程说一说吗?
生1:今天上课,老师让我们玩了一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老师喊:“预备,开始。”我们同时出拳。哦,我输了!
师:我得夸夸他,虽然说得很简单,但是说得挺有条理!他先说了什么,又说了什么,最后说了什么?
生2:他先说出了为什么玩游戏,接着说出了怎么玩,最后几个字说出了游戏比赛的结果。
师:有条理地说一件事情,就能让听者听清楚。不过,我觉得这么有趣的游戏如果能写得有意思就更吸引人了。怎样才能写得有意思呢?
(大部分学生一脸茫然,基本没有人举手。)
师:想不出来吗?算了,我们先不想了,我们先来做游戏吧。或许玩着玩着就想出来了呢!
(生顿时很开心,课堂又变得活跃起来。)
二、纸上猜拳,玩出乐趣
师:我们继续来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但是,它的玩法可不一样。瞧,它和一张白纸有关。(故意拉长声音)白纸有什么用呢?
生:用它来遮挡,不让对手看到。
(生大笑)
生1:用它来叠个石头出来。
生2:我猜它是用来画石头剪刀布的。
师:竟然被你猜出来了,真厉害!请看游戏规则:30秒时间内在面前的白纸上画出自己要出的图案,石头用“○”代替,剪刀用“V”代替,布用“□”代替。
(生好奇地看规则)
师:面对这样的玩法,你还能赢吗?
生3:我能赢!我刚才就赢了!
生4:我肯定能赢!我的运气一向很好!
……
师:你们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表达了出来,真生动!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勝。”如果我们不仅能说出自己想法,还能猜出对手的想法,胜算不就大了吗?你们有办法吗?
生5:我可以通过他的动作来猜测。
生6:我可以通过看他的表情来猜。
师:具体一些。
生6:可以看眼睛、嘴巴。
师:对,甚至眉毛、鼻子、脸色都可以观察。看得越仔细,可能猜得就越准确,这就是传说中的“读心术”,你知道怎么读了吗?
(学生仿佛学到了什么武林秘籍,很激动。)
师(仿佛突然想起):对了,刚才热身战,你们的战况如何?输了的冲老师挥挥手。想反败为胜吗?接下来,老师将传授你们中国科学家研究出的“石头剪刀布”的制胜秘诀。你们现在什么心情?
生3:我很开心,我刚才输了,现在有了秘诀就有赢的可能了。
生6:我对自己有绝对自信,即使我的对手看了秘诀,我也能赢!
师:下面请刚才赢了的同学闭上眼睛,输了的同学睁大眼睛使劲看制胜秘诀。
(出示)
赢家习惯于保持现状,输家倾向于做出改变。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出招。
(输了的同学紧盯着秘诀边看边使劲想,有的还用手挡住同桌的眼睛;赢了的同学把眼睛睁成一条缝偷偷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干预。)
师:30秒计时开始,仔细地观察对方的表情,通过同桌的每一个细小的表情动作猜测他内心的想法。
(学生在白纸上画自己要出的图案,他们或用手紧紧护着,或将自己的纸条叠成小方块……)
师:你看到同桌的表情、动作了吗?你能猜出他在想什么吗?
生7:我看到同桌的铅笔上方转了一个圈,我猜他出的一定是石头。
师:哈哈,这么小的细节都被你发现了。
生8:我看到同桌冲我微微一笑,可能是他看了秘诀相信自己会赢吧。
生9:同桌看着我,狡猾地笑了笑,他似乎猜出了我画的是什么。
师:通过表情,猜到了同桌的想法,你们真会观察!到底结果如何?揭晓答案的激动时刻到了:请大家一起倒数5秒后喊出“石头剪刀布”一同揭晓。
(生出示答案,教室一片沸腾。)
三、当堂写作,改出意思
师:比赛有意思吗?请写下来,相信你们能写出自己或别人的想法,如果能写得有意思些就更好了!
(因为有所可写,因为乐在其中,生十分钟的写作,思维流畅。速度快的同学已然写完了整个过程。)
师:我发现大家不仅写作速度快,而且写得很有质量,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交流互评)
师:有一位同学叫陈许浩,他在参加了这场游戏比赛之后也写了一篇文章,老师觉得挺有趣的,推荐给大家。你觉得他写的哪有意思?
(出示)
比赛开始了,我边用两只胳膊紧紧地掩护着这张白纸边思考:“老师告诉她的秘诀是什么呢?经验告诉我,她,一定会出石头。”于是我自信满满地画了一个“□”,还故意放在了桌洞里。嘿,我用眼角的余光看到——她竟然悄悄地把一卷圆形胶带慢慢放进了笔袋,放完后,还偷偷看了我一眼。Yes!她是女生,做事认认真真,连画圆都要画规范。得到秘密后,我一个劲地对她说:“哈哈!你画的一定是方,我保准胜了!”这招障眼法还真管用,你瞧我那平时斯文的同桌眉毛上翘,嘴角上扬,满脸都是得意呀!
生1:“掩护”着一张纸,可以看出陈许浩把这张纸挡得有多严,有意思。
师:语言夸张、幽默。
生2:同桌画图案的过程——悄悄拿胶带、偷偷看我一眼……都被陈许浩细致地描写下来,我仿佛也看到了同桌胆胆怯怯,最后被捉弄的样子,很好玩。
师:对,因为描写细致,所以人物從纸上“跳”了出来,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师:听了大家的文章,你一定深受启发,拿起笔来试着改改自己的文章,相信你也能改得这么有意思。
(生修改自己的文章)
师:你改了哪一句?
生3:我在“狡猾地笑了笑”前面加上了“同桌抿着嘴,眯缝着眼睛”。
师:细化了同桌的动作、表情后,同桌的形象马上生动起来了。
生4:我原来的句子是:“我画完了,便盯紧了同桌的脸,她也看着我。”修改后变为:“我画完了,便盯紧了同桌的脸,像是怕她从眼皮下溜走似的。她也毫不示弱,看着我。”
师:夸张,让习作的语言变得更有趣了!
(生继续交流自己改过的句子,师围绕语言、细节描写进行点评。)
师:陈许浩同学在结尾处还写了这样的一句:“最后公布答案时,我出的是‘布,她果然出的是‘石头。没错,她输了!原来,什么事都有可能,秘诀也不是永胜的。”你欣赏他写的哪句话?
生5:我欣赏最后一句:“原来,什么事都有可能,秘诀也不是永胜的。”
师:为什么?说说理由。
生6:别人都认为秘诀有用,而他却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秘诀也不是永胜的。
师:我也很欣赏这句话,陈许浩同学真有想法,写作就是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句话画龙点睛,让文章增色不少。你也来给你的文章加上这点睛之笔吧!
(生继续修改)
生7:我加了一句:不管谁输谁赢,这就是一场游戏,高兴就好!
师:好豁达,有想法!
生3:我也加了一句:失败了也不可怕,只要努力想就一定会想到解决的办法。
师:小游戏也有大启发!
【点评】
课堂上所呈现出来的学生习作,叙事条理、内容具体有趣,关键是还大胆地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再看学生的反应,下课后还意犹未尽地围在老师身边抢着说在上课没机会交流的内容……可以看出他们喜欢这样的习作指导课。习作在他们眼中开始变得“可爱”起来了!
其实,这节课不仅仅定位在会写课上玩过的这一个游戏。在课堂的最后,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还明白了:很多体验活动都可以如此去写,首先条理要清晰,接着通过动作、神态等细化将事情写具体、写生动,如果能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的话,那是最好不过了。
为什么学生对习作的态度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我们反思一下:
“玩——写——改”是本堂课的流程。教师将传统的“石头剪刀布”玩出了新花样。别样的玩法,让学生充满期待,别具匠心的设计给了学生更多心理活动的机会和空间。“热身游戏”“纸上猜拳”,学生在课堂上痛快地玩游戏,“写什么”已然在游戏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游戏中,教师有意无意的语言激发学生去观察,这就对学生思维进行了引导。接下来的交流更是“内部语言”与“口头表达”转化必不可少的环节。短短十分钟左右的游戏,实现了思维、内部语言、口头表达的有效转化。此时,学生已经能够“得心应口”。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表达欲望都非常强烈。心中有话,“写下来”就成了迫切需要。
多元的点评,让学生“茅塞顿开”,原来“写出意思”也没那么难。因为有了对比、思考,修改就变得轻松、有效!
本节课,教师转变思想,强化了习作人文学科的属性,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用他们喜欢的游戏组织教学:尊重他们玩的天性、遵循儿童作文心理转化、引导学生自我发现。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学生玩得尽兴,写得快乐,改得轻松,有效生长!
纵观本节课,虽然表面看起来只是将游戏引入习作课堂,然而转变的却是教者的教育思想。正如聂闻老师所说:“解决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作文教学必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