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太清
随文练笔,就是以课文为范例,模仿迁移,从课文中学习写作的方法。这是比较认同的、能有效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教学策略。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夏尊老先生也说:“以语言文字为对象的,所谓读本、教本,都是用来做模范做练习的工具的。”课文是例子,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加强阅读与习作的联系,用好课文这个例子,坚持巧妙地、不失时机地用好课文范例来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实践,就能全面增强小学习作训练实效,迅速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的“例子”意识不强,有不少语文老师是把阅读和写作分为两门不同的课程分别进行教学的,这样割裂的做法,是对阅读和习作之间关系的严重误解,并且严重阻塞了学生习作向课文这个“例子”学习的通道,把习作从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中分割了出来,丧失了从阅读实践到习作实践的迁移机会,这对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积累语言、感悟写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极为不利。
《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被选入小学语文A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4课(语文S版、人教版也入选该文)。在一次“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中,我校两位语文老师执教了该课。课文教到最后,两位老师都安排了随文练笔。
教者A安排的是课文后面的第四道练习题:在北海烂漫的菊花前,作者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请你代他说一说,并写下来。
教者B自创了一道练笔题:课文对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非常细致,刻画出了一位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母爱无处不在,母爱就在那一个个细节中。请你模仿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联系生活实际,仿写一个片段,表达亲人对你的爱。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随后的集体评课活动中,老师们对两位教者不同的练笔活动产生了争议。一部分老师赞同教者A的做法,认为课后安排的练习是必须完成的,这样的练笔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部分老师认为教者B的做法更有价值,阅读教学不仅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还应该领会作者是“怎样写的”,教者B的做法紧扣文本特点,设计练笔,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
这两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折射出两位教者不同的教学理念;老师们的争论,反映出教师对有效的随文练笔理解的差异。笔者是赞同教者B的做法的。
教者A安排的随文练笔,是一种读后感式的写;这样的写,是“阅读”的写,不是“习作”的写,是一种与习作关系不大的练习。从课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看,都是大同小异的“套话”:如“妈妈,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明白了您的话,我一定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妈妈,我和妹妹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好好儿活……”等等。不能说这种训练没有价值,但“写”的训练不能都这样进行,语文课固然要理解文本内容,但是理解内容并不是主要目标,否则语文教材文本就与思品、历史等文本无本质区别。语文教材文本的教学价值,重点在于理解文本语言及其表达形式。“读后感”式的“写”是不能对学生的写作产生积极作用的。教者A的做法很有代表性,不少的语文老师都热衷于这种读后感式的“写”。
为什么说教者B的设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随文学写呢?在说课时,教者B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一篇课文呈现在我们面前,它的信息量是无穷的。除了常规的字词句教学外,至少有以下规律性知識可以作为例子:篇章结构、段落结构、过渡句(段)、一些修辞手法或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等。面对如此多的内容,我们必须有所选择。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最佳的写,应该是找到文本本身独特的写作上的迁移点。就像确定数学中的坐标一样,确定这个迁移点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一要深入地研读文本,对教材进行深度的挖掘,挖掘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二是要研究学生,要从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来着眼,挖掘课文中可供借鉴的写作因素;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力争一课一得,从而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读写训练。
针对《秋天的怀念》这一课,如何确定读写迁移点,教者B做了进一步说明:
一、结合单元训练重点,确定读写迁移点
现行教材一般都是按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单元训练重点是教者必须把握的。教者尤其要关注单元提示、单元说明和单元作业题。
该单元有三个要点不容忽视:
(一)本单元语文乐园六“语海拾贝”版块第二题“金钥匙” (语文A版教材第110页):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用词非常讲究,比如“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加点的地方特别能体现母亲的心理,担心伤到自己脆弱的孩子。阅读好文章时,注意标记、品味好词好句。
(二)本单元的习作训练是“把你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写下来”(语文A版教材第112页)
提示有四点:
(1)不一定要写很大的事情,凡是亲身经历的难忘的事都可以写。
(2)将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3)不必处处详细叙述,但重要的地方要写具体些。
(4)写出当时的感受和想法。
(三)课后的第三道练习题是:哪些描写能看出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词句。(语文A版教材第96页)
由此来看,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本单元从课后习题到单元训练题再到习作,安排的一系列练习,都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领悟并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能把文中的语言特色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二、准确解读教材,确定读写迁移点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目标中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就是说高年级在低中年级的基础上,不仅要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还要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就《秋天的怀念》一课来说,文章是作家对母亲的追忆与怀念,语言平实含蓄,情感真挚细腻。课文的内容是歌颂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这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不难理解;但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还应该领悟该文本的表达方法:
一是选材独特。作者借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母亲对儿子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四件事上:“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母亲的临终嘱托。学生要理解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是如何通过这四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现的。
二是细节描写。课文对母亲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非常细致,刻画了一位坚强、无私、伟大的母亲形象。如“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表现了母亲对“我”的体贴;“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语,表现出身患重病的母亲的坚强与无私;“我”答应去看菊花时母亲的情感变化: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把母亲的那种深沉而无私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课文就是最好的例子,学生要学什么,已经很清楚了。
三、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读写迁移点
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最大的通病是记流水账,不会有重点地记录一件或几件事情,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学生最匮乏的不是缺写作素材,而是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写出情趣的能力。如学生写爸爸妈妈关心自己,一般都会罗列生病送医院、下雨天冒雨送伞等事例,但不会抓住典型细节来刻画,只有叙述,缺少描写,作文往往不具体、不生动、不感人。史铁生的这篇文章恰恰在“选材独特”“细节描写”方面能给学生做“例子”,教者若紧扣文本特点进行随文学写,就能为后面的大作文铺路搭桥。
综上所述,教者B找准了《秋天的怀念》一课的读写迁移点,抓住了随文练笔的关键,是有效的读写结合。这样一来,学生有法可依,有路可循,降低了难度,模仿中求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