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团体辅导实务

2017-04-22 20:25林甲针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7年4期
关键词:指导性笨蛋张老师

林甲针

今天我讲的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的案例,是从我的《青春期困惑与团体辅导》这本书里选出来的。当初,促使我写《青春期困惑与团体辅导》这本书的原由,是我跟一个高二女生的对话。我当时跟她探讨青春期的问题,她告诉我:“老师,你知道不?我当初月经初潮,还以为是上火了,我吃了5天的黄连片才把它吃好。”所以这本书里有很多活动课案例,例如,《我长大了》《月经初潮辅导》《18岁》等,都是中小学心理辅导方面的。

这里我想强调几点:

第一,班级团体辅导活动课和传统的主题班会课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班会课基本定位是“教育”。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目标要求对受教育者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施加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所以,教育是以老師为主,给建议、讲道理,就是自上而下权威的灌输。而团体辅导活动是心理辅导层级的,辅导是助人自助,形式是平等的、协作的、启发的,以学生讲述为主,更重视个别需求,不否定感觉。所以,我们更多的是要这样做:一个是觉察,一个是反思,要觉察他人感受。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举一个例子。假如你的孩子上小学6年级,一天放学回家告诉你:“张老师是个大笨蛋!”你会有什么回应?难道说:“我也讨厌张老师,他就是个大笨蛋。”肯定不能这样附和孩子。孩子说:“他不尊重我,对我大吼大叫。”你反问:“一定是你做错事情,否则老师不会对你吼叫。”孩子很委屈地说:“我只要一张纸,他连一张纸都没有吗?”你说:“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上学之前先检查东西带齐了没有,如果这些东西都准备好了,这个事情就不会发生了!”孩子很可能会说:“你好烦!”你再训斥道:“不可以这样无礼!”这样做肯定是教育。

反过来,孩子说:“我讨厌张老师,他是个大笨蛋。”你这样反应:“你好像很生气?”(把孩子的感受说出来)孩子说:“他对我大吼大叫,毫无理由!”你回应一声:“噢!”(没有价值的判断)孩子接着抱怨:“我没有带纸,他就发疯。”“你没有带纸吗?”(具体化地反问)“对啊,我有时候也会忘记带东西。”“嗯,你也不想忘记,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嗯,我可以在抽屉多放几张纸,就算忘了也没有关系。”“嗯,想到好办法了。”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说教,只有感受、表达,不做价值判断。你说老师不好,肯定不行;说孩子不好,孩子本来已经很委屈了。后面这个例子就是接纳情绪的,属于辅导层面的。所以有这样一句话:“总有理的人不温暖。”

这也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启示,所谓高山之巅没有美树,大树底下没有美草。父母亲太强势了孩子长不大。班主任也一样!什么事情都是学生错,到最后都是老师错。所以,沟通从各自的需求开始,穿着他的鞋走他的路,这是沟通。

第二,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其中,人格发展是第一要务。这就涉及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人到了青春期以后就会遇到角色混乱与自我统一之间的矛盾,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通过什么办法才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是我们要时时关注的。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后肯定要回归理论。理论是核武器,技术最多是冷兵器。碰到一些问题回归理论,肯定是有作用的。

第三,让学生告诉学生就是一个辅导的最好的办法。一次在课堂上,我问孩子们:“关于长相的问题你们还有什么话要讲啊?”结果一个孩子给我写了一段话,我后来把她的这段话做成了PPT在课堂上展示,内容是:“光线暗的时候才发现我的脸有畸形,鼻子因为小时候受过伤有些歪,看起来有点不协调。我觉得长相很美固然好,但一个人的形象不等于长相。我觉得长相还是不用装饰的好,一张素颜,一颗纯洁的心,那便是最好的了。”看到这些文字我们不禁会想:“这不正是我们要告诉学生的东西吗?”

第四,关于团体辅导课的模式,就是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就是不告诉你怎么做。那么学生通过什么成长呢?就是同学的反馈、自己的反思、老师的建议。还有一种上课的模式,就是特别注重感受,也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

猜你喜欢
指导性笨蛋张老师
三个笨蛋
中职作文教学中如何写好作文批语
巧用评价艺术提高数学教学实效性
跟笨蛋一起谈恋爱
两个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