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霞 刘升
摘 要: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改革后,考生在段落翻译中出现的错误增多。文章以错误分析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山东某独立学院62名参加2016年12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考生的段落翻译题进行调查,分析考生的翻译错误,总结出15类典型错误,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启示。
关键词: CET4 翻译段落 错误分析
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委员会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的题型进行了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变化是将以前的句子翻译改成了段落翻译。题型改革后,翻译难度有所提高,更全面地考查考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考生在段落翻译中出现的错误增多,这对大学英语教与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段落翻译题是考查大学生英语水平的一项重要测试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生掌控英语语言的能力。翻译分值占15%,这项分值比相当可观。翻译题容易得分,也容易失分。一方面,英語四级考试的翻译段落字数较少,篇幅为140~160个汉字,且段落中的句子多为简单句,考查的词汇比较常见,对于生僻的词汇原文中也会直接给出。另一方面,英语四级翻译的内容涉及面较广,如历史、文化、经济、科技等,富含中国元素,加之考生平时不重视翻译方面的训练,所以出现的翻译错误层见叠出。本文拟基于山东某独立学院的调查,以错误分析理论为依据,分析考生在段落翻译中出现各种错误的类型及原因,以便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借鉴。
翻译错误是语言学习者掌握语言运用能力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1967年,Corder在《论学习者所犯错误的意义》中首次提出了错误分析理论,指出了错误分析对于教师、研究者及学习者本人的三个积极作用[1]。1974年,Corder提出了三种错误来源:语言迁移、过度概括与类比、教学方法或材料(教学诱导错误)[2]。后来,Corder根据学习者语言学习发展特点,对“错误”与“失误”的分类做出补充,将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分为三类:形成系统前的错误、系统的错误和形成系统后的错误,并提出错误分析的五个步骤:(1)错误收集;(2)错误识别;(3)错误描述;(4)错误解释;(5)错误评估[3]。Taylor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篇结构和认知层面四个方面将出现错误的原因归为五类,分别是母语干扰、语内干扰、非语言干扰、文化干扰和诱导因素[4]。错误分析理论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的语言错误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于改进外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山东某独立学院非英语专业理工科的62名本科生,他们刚刚参加完2016年12月份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二)调查工具/材料
2016年1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段落的三套试卷,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红、白、黄三种颜色。
(三)调查过程
1.将三套试卷的段落翻译各打印22份;2.在教学楼内随机寻找刚参加完CET4考试并愿意配合调查的考生;3.随机发放试卷并要求他们根据回忆重新翻译一遍段落翻译,并在规定的30分钟内独立完成;4.整理收集到的样本,剔除4份无效样本,得到62份有效样本;5.对有效样本逐一进行翻译错误识别,并用Excel做好分类统计。
二、翻译错误分类统计
经过对62份有效样本的翻译错误进行甄别、分类,最后识别出15类典型错误,再用Excel生成如下柱状图(见下图)。
图 受试者的CET4段落翻译错误统计
由图可知,考生在段落翻译中出现的错误种类多样,涵盖词法、句法、标点等诸多方面,其中以单词拼写错误和标点错误最为显著。其次,冠词使用错误、名词的单复数错误、主谓不一致和中式语序的英语翻译等也是考生在翻译时常犯的错误。
三、翻译错误分析
(一)主谓不一致
在翻译中,考生易犯主谓不一致的错误,将谓语动词的形式随便错用,不注意谓语动词的形式要依据主语来确定。
例如: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
误译:Because it possess unique symbolic meaning.
正译:Because it possesses unique symbolic meaning.
从本次调查来看,部分考生没有主谓一致的意识,例句中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it,考生意识不到谓语动词要用第三人称单数形式。
(二)中式语序的英语翻译
由于考生长期受汉语语言环境的影响,在汉译英时,易沿用汉语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将句子翻译成中式语序的英语,我们常把这种现象叫做中式英语(Chinglish)。
例如:在中国,黄色也是收获的象征。
误译:In China, yellow also is the symbol of harvest.
正译:In China, yellow is also the symbol of harvest.
从例句看,考生之所以出现语序错误,主要是因为没有调换语序,按照汉语顺序一一对应地翻译出来,没有注意英汉语序的差异,这就是Taylor所说的“母语干扰”。
(三)辨别不出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
英语和汉语都有主动句和被动句,汉语多主动句,英语多被动句。由于受汉语的影响,考生在翻译英语被动句时很容易出错,辨别不出主语与谓语之间的被动关系。例如:
1.白花一定不要用作祝人康复的礼物。
误译:White flowers can not use as get-well gifts.
正译:White flowers can not be used as get-well gifts.
2.那时,……皇家宫殿全都漆成黄色。
误译:At that time, ...imperial palaces painted yellow.
正译:At that time,...imperial palaces were painted yellow.
例1和例2的汉语句子,从表面看都没有出现被动句的标识“被”字,其实两句都是英文中的被动句。相当一部分考生没有体会到汉语句中暗含的被动关系,将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翻译成主动关系,导致误译。
(四)句中缺少谓语动词
在汉语中,句子可以没有谓语动词。汉语的形容词可以作谓语,例如:天空蓝蓝的。汉语的名词也可以作谓语,例如:今天星期二。但是英语却完全不同,英语句子必须有谓语动词,缺少了谓语动词就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色通常象征好运、长寿和幸福。
误译:In Chinese culture, red usually the symbol of good luck, longevity and happiness.
正译:In Chinese culture, red is usually the symbol of good luck, longevity and happiness.
从误译的例句看,全句没有谓语,red与the symbol of...都只是名词词组,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它们之间缺少谓语连接。
(五)一个单句中出现多个谓语动词
与汉语可以有多个动词不同,英语中除了并列谓语外,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语动词。在翻译句子时,一些考生往往把握不住这一点,没有句法结构意识,单句中用了多个谓语动词,造成句子结构混乱。
例如:红色在中国流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把它与中国革命和共产党相聯系。
误译:Red is popular in China is because people connect it with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正译:The other reason for the popularity of red is that it is connected with Chinese revolution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从误译的例句可以看出,句中出现“is”,“is”和“connect”三个谓语动词, 主因就是考生不了解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不会分析句子结构,将中文直接逐字翻译成英文。
(六)词性错误
在汉英翻译中,考生也易犯词性错误。因为同一个汉语词汇通常可以体现不同的词性,其词形本身不会发生变化,而英语中的单词在转换词性时,通常会在词形上有所改变,正是这种差异极易造成在汉英翻译中出现各种类型的词性误用。
例如:在中国,黄色也是收获的象征。
误译1:In China, yellow also symbol harvest.
误译2:In China, yellow is also the symbolize of harvest.
正译1:In China, yellow also symbolizes harvest.
正译2:In China, yellow is also the symbol of harvest.
正如上述误译句所表明的那样,由于考生对“象征”一词相应的英文词性形式不明确,才出现了动词symbolize和名词symbol误用的现象。类似的词性误用在调查中繁多,比如:Chinese culture译成China culture(形容词用成了名词),the symbol of luck and happiness 译成the symbol of lucky and happy(名词用成了形容词),to celebrate harvest译成to celebration harvest(动词用成了名词)等。这也反映出学生的一个典型问题,就是学生在平时记单词的时候,只注意词义而忽视词性,不注意一个单词相应的各种形式。
(七)时态错误
英语讲究时态的一致性,全文时态的一致性,段落时态的一致性,句子时态的一致性。在翻译段落时,有不少考生不能掌握时态的一致性,出现了时态混乱问题。
例如:因为从前死者的名字常用红色书写。
误译:...because in the past we usually write names of the dead in red.
正译:...because in the past we usually wrote names of the dead in red.
例句中给出了时间状语“从前”,确定了该句用过去时,考生把谓语动词用成了“write”,显然违背了时态一致性。
(八)冠词错误
在汉语中没有冠词,所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掌握好英语中冠词的用法是有一定难度的,另外,冠词除了基本用法外,还有大量的例外情况,这更增加了冠词学习的困难。从本次翻译错误统计数据看,冠词使用错误位列第三,可见这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问题。例如:
1.在春节 2. 一种冒犯行为
误译:in Spring Festival 误译:a offensive behavior
正译:in the Spring Festival 正译:an offensive behavior
专有名词有确定特指含义,前面通常不用冠词,但例1中“春节”就不同于“圣诞节”等其他节日,属于例外情况,需在其前面加定冠词the。例2属于不定冠词a/an的使用错误,offensive是以元音读音开头的单词,前面需用an而不是a。
(九)单词拼写错误
掌握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单词的拼写错误是许多英语学习者最常犯的错误之一。出现这类错误的原因很多,本次调查发现,考生出现的单词错误分为四种:常见单词错误、不常见单词错误、形近单词错误、音近单词错误。常见单词错误如:writing写成writing,envelope写成evelop,culture写成cultrue;不常见单词错误如:imperial gowns(黄袍)写成yellow clothes,funeral(葬礼)写成funerel,purity(纯洁)写成purety;形近单词错误如:wedding写成weeding;音近单词错误如:bed写成bad等。
除以上九类错误外,受试考生在翻译段落时还出现了漏译单词或词组、标点错误、介词使用错误、连词使用错误、名词的单复数错误、句首字母大小写错误等。其中位居第二的标点错误主要是把汉语中的句号(。)当成英文的句号(.),把逗号用成句号或顿号,把句号用成逗号或顿号等。这些低级错误不仅反映了学生相关基础知识的薄弱,更反映出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四、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山东某独立学院62名考生在CET4段落翻译新题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学生在CET4段落翻译中常犯15类错误,其中以单词拼写错误和标点错误最为典型,占比分别达到63%和60%。这说明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单词拼写和标点使用上存在严重的问题,英语基础水平亟须提高。其他13類错误依次是:冠词使用错误(37%)、名词的单复数错误(35%)、主谓不一致(35%)、中式语序问题(34%)、被动语态的辨识问题(29%)、句中缺少谓语动词(24%)、单词首字母大小写错误(23%)、词性误用(23%)、连词错误(21%)、单词/词组漏译(18%)、介词错误(15%)、时态错误(13%)、一个单句中出现多个谓语(13%)。(2)翻译错误产生的原因除了基础水平外,主要有母语干扰、语内干扰及其他方面干扰的影响。其中以母语干扰最为突出,比如:冠词使用错误、名词单复数错误、主谓不一致、中式语序、被动语态的辨识问题、句中缺少谓语动词等问题,都与母语干扰有关。正如Ellis所指出的,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有51%来自母语干扰[5]。语内干扰主要是过度概括与类比,其他方面的干扰如文化干扰、教学过程中解释不严密、心理状态等影响因素。
本次调查分析结论对大学英语教学有如下启示意义:(1)夯实英语基础,培养扎实学风。翻译中大量的拼写错误提示我们,在大学英语常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拼写能力,针对学生的弱点及时补充一些语音及构词法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词汇习得方法,做到听其音写其形,见其形读其音,打好语言基础。另外,在平时的学习中,督促学生更正单词的拼写错误、标点错误、字母大小写等“小”错误,培养扎实的学风。(2)从教师的角度,教师要加强英汉对比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大量翻译实践,提升学生的翻译水平。此外,随着四级段落翻译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不断增加,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学生的角度,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夯实英语基础知识,强化翻译练习,多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将翻译教学适时融入课程环节中,学生要认识到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长期的实践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Corder, S.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67(5):161-169.
[2] Corder, S. P. Error Analysis[A]. In J. P. B. Allen and S. Pit Corder (eds.) Techniques in Applied Linguistics[C].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122-154.
[3]Corder,S.P. 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4]卢敏.国内外语言教学中错误分析理论研究综述[J].合肥学院学报,2010(5):114-118.
[5]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