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幽燕诗文的内涵及其成因

2017-04-21 02:16贾一星安梦倩
文教资料 2017年4期
关键词:唐代成因内涵

贾一星 安梦倩

摘 要: 幽燕诗文的内涵包括地理、军事和文化三方面:地理上的幽燕既可以单指幽州地区,又可以作为幽州和燕州的合称。幽燕位于中原和突厥、契丹等交界处,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其特殊的环境促成了劲武和边塞文化。

关键词: 唐代 幽燕诗文 内涵 成因

唐代安史之乱之前的幽燕地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民族交流频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唐代文人,幽燕地区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资源,也承载了他们的文化憧憬,所以唐代的幽燕诗文十分繁盛。唐代的幽燕诗文,涉及各种诗体和文体,在整体上表现了一种慷慨浩瀚之气和大国风范,反映了朝廷的统治经略,包罗了安史之乱时期的壮志悲歌,也表现了幽燕尚武的边塞文化。

一、幽燕诗文的地理方面

在唐代的行政区划中,并没有“幽燕”这个行政区域,可见“幽燕”并不是官方名称,那么,它从何而来呢?

“幽燕”中的“幽”指的是幽州,而“燕”有以下两种解释:

第一,指代燕地。从西周的诸侯国燕,到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再到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前燕和后燕,人们早已习惯把河北北部包括北京、天津地区称燕地,其中便包括幽州地区。

第二,单指燕州。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分恒州北部、幽州北部置燕州①,公元525年废;唐初置燕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归德郡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燕州③;建中二年(781年)废入幽都县④。

在各种诗话、诗集校注中,对幽燕的解释各不相同:

幽燕沙雪地,万里尽黄云。(幽燕:齐贤曰:“唐幽州范阳郡。幽都县,武德元年为燕州。”)

——《李太白集分类补注·卷三十一》⑤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幽燕,幽州也。幽皆燕地,故曰幽燕)

——(元)杨士弘编《唐音·卷三》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幽燕,州名)

——(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卷四十》

故“幽燕”有两种解释,一为“幽、燕”,即代表幽州和燕州二州,这种解释必须以燕州的存在为前提。更多的则是第二种,它只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一个名词,并不是幽州、范阳这一类固定的行政区划名称。所以,幽燕既可以指代幽州,又可以代表更大的范围,主要包括今天的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和辽宁部分地区。

二、军事上的幽燕诗文

在军事方面,幽燕地区位于中原和突厥、契丹等胡族的交界处,这个地理条件注定了幽燕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唐代很注重对这个地区的经略统治。在唐玄宗末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中,安史军队的老巢就位于幽燕地区,在平定叛乱之后,朝廷更注重幽燕地区的安定。

(一)安史之乱中的幽燕诗

天宝末年爆发的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这一时期,很多诗人从不同层面写下了对幽燕的感慨,形成了具有特殊情怀的幽燕诗文。在长安陷落之后,原本客居于长安的文人纷纷到各地避难,其中就有很多文人来到了幽燕,为幽燕诗文的繁盛做出了贡献。

受到国家战乱的影响,很多诗人的诗歌风格都受到影响,不再是盛唐的意气风发,取而代之的是苦闷沉郁和消极颓废,这种变化在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中反映尤为明显。

李白在安史之乱时期留下了多首诗歌作品,战乱给这些诗歌蒙上了一层深沉凝重的面纱,与过去飘逸洒脱完全不同,呈现了沉郁幽怨的格调。如他创作于安史之乱初期的《北上行》:“北上何所苦,北上缘太行。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惨戚冰雪里,悲号绝中肠。”全诗基调低沉苍凉。太行山上的道路险峻曲折,由于战乱不断,“烽火连朔方”,百姓只能绕行太行山避难,“尺布不掩体,皮肤剧枯桑”,诗人沉痛地描绘着他们的惨状,表达了诗人的哀切与同情。

再如他于公元752年北游幽州时所作的《出自蓟北门行》,首句“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是对环境的描绘,反映了边塞的荒凉和寒冷。随后写道,战火四起,英勇的战士们奋起杀敌,敌我双方剑拔弩张。交锋过后,安营扎寨,寒风飒飒,风餐露宿,赞颂了将士们的勇猛无畏。

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的生活十分困苦,经历一系列磨难之后流落到蜀地,靠朋友的接济度日,他“沉郁顿挫”的诗风正是在这期间成熟的。

如《恨别》一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杜甫为避乱入蜀,流落他乡,安史之乱已持续六年之久,叛军肆意践踏中原地区,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这首诗的基调是悲凉的,诗人离别家乡,叛军长驱中原,思念亲人。最后又听说叛军于河阳大败,收复幽燕的日子近在咫尺,遂转悲凉为希望。

“司徒急为破幽燕”中的“司徒”指的是唐代大将李光弼,据《旧唐书》记载,乾元二年(759年)十月,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洛阳,“破贼于城下”⑥。次年(760年)四月,“李光弼奏破賊于怀州、河阳”⑦,十一月,收复怀州。在这之后,杜甫写下了《散愁二首》,这两首诗同样寄托了杜甫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早日平定战乱,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二)幽燕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唐代的各种诏书、奏折、论说、表、碑文等有多处从正面提及或侧面烘托幽燕的军事地位。安史之乱能持续八年之久,安禄山一直占据幽燕这个军事重地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再者,唐时的河北地区已经高度开发,“河北贡篚征税,半乎九州”⑧,经济发达,军事地位变得更重要。

1.幽燕与镇冀

在唐代幽燕诗文中,有很多幽燕与镇冀相提并论的例子,例如:

顾朕小子,获承丕图,上赖祖宗之灵,下讬股肱之力。先定镇冀,次来幽燕,皆吾日月之所照临,车书之所辙迹,失之则有以自愧,得之则何足以自多。

——元稹《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二表》

魏徵对太宗以守成之不易,兹朕小子,抑又何知?而镇冀克和,幽燕复古,慄慄夙夜,不遑安宁,实惟祖宗之休,尚赖股肱之力。

——元稹《处分幽州德音》

伏以陛下自临大位,及兹二年,无巾车汗马之劳,而坐平镇冀;无亡弓遗镞之费,而立定幽燕。仁和一薰,犷骜尽化,不可谓睿文乎?

——白居易《为宰相请上尊号第二表》

镇冀,即成德,又称恒冀,是唐代的一个藩镇。在安史之乱之后,唐代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河北有著名的河朔三镇,即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的合称。就地理位置来说,范阳即幽州,是河北北部地区;镇冀是现在的河北中部地区;魏博包括河北南部和山东北部地区。在上面三篇文章中,镇冀和幽燕不是递进就是对偶的关系,所以,幽燕在这些文章中指的就是幽州,幽州在镇冀北部,只有幽州才能和镇冀既是递进关系,又能并列而提。

2.幽燕与河洛

除镇冀之外,河洛也是一个常与幽燕一起谈论的地区,例如:

今将略高阙,以出云中,驱蚊蚋于幽燕,扫欃枪于鞏洛,削平天下,混一车书

然后献凯清庙,策勋盟府,克宁区夏,岂不盛欤!

——《郭子仪都统诸道兵马收范阳制》⑨

惟神使阳侯卷波,羲和奉命,楼船先济,士马无虞。扫妖孽于幽燕,斩鲸鲵于河洛。惟神祐我,降休于民。敬陈精诚,庶垂歆飨。

——李白《为宋中丞祭九江文》

自幽燕称乱,伊洛内覆,爰我舅党,举族东迁。

——于邵《送从舅赴阳翟序》

河洛,“河”指黄河,“洛”指洛河。河洛地区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地处中原地区,古时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拥有着灿烂丰富的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鞏洛”、“伊洛”指的都是河洛地区。

三、独特的幽燕文化

(一)劲武文化

在唐代的幽燕诗文中,关于幽燕民俗文化的描写,总逃不过一个“劲”字,例如:

将军以幽燕劲卒,耀武穷发。俘海夷,虏山羯,左执律,右秉钺。

——乔潭《裴将军舞剑赋》

某月日,某官某谨奏记令公阁下:……近知辇下人无动摇,复闻朝廷劳师薄伐,朱相公以幽燕劲骑,先启戎行,而令公以朔汉旧军,暂分兵要。

——于邵《为崔仆射与郭令公书》

朱滔以幽燕劲卒,獯虏骁骑,将欲横行咸阳,崛强中原。

——穆员《相国义阳郡王李公墓志铭》

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

——杜甫《昔游》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

——高适《蓟门行五首·其四》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子。显而易见,幽燕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就连普通百姓都“盛用武”。形成这种文化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幽燕北接突厥、契丹,这些少数民族一直以游牧为生,具有惊人的战斗力;南临中原地区,人民主要以农耕为生,物质文明发达。而幽燕地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界处,两大文明相互碰撞。

2.开明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平定东突厥和契丹各族后,为加强对他们的统治,将他们向内迁至河北一带,河北就成了胡人汉人杂居之地,促进了民族融合。不仅如此,唐代允许各族人才做官,甚至连日本大食人都可以在朝为官,有着海纳百川的自信和大国风度。在开明的民族政策下,唐王朝赢得了周边少数民族的尊敬和敬仰,促进了中华大民族的融合,丰富了唐朝文化的内涵。

(二)边塞文化

在唐代的幽燕诗文中有很多边塞诗值得我们注意。早先时期的幽燕地区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物产不足,对那时幽燕人来说,活命是首要的大事,可为一饭之恩两肋插刀,人人讲究义气,渐渐形成了幽燕“慷慨悲歌”的文化精神。

幽燕地区位于草原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界处,自古以来,战乱频发,这里也是承载文人想象与憧憬的地方,具体作品如曹丕的《燕歌行》、卢思道的《从军行》等,还有曹植在《白马篇》中塑造的“幽并游侠儿”的游侠形象,这些都启发了唐代文人。

唐代的幽燕边塞诗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抒发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死生辽海战,雨雪蓟门行。诸将封侯尽,论功独不成。

——卢象《杂诗二首·其一》

南登碣石坂,遥望黄金台。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陈子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燕昭王》

2.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张说《幽州夜饮》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一》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五》

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

——李白《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

3.对保卫边疆战士的赞颂、边塞苦寒的描写和对百姓的同情

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崔颢《赠王威古》

幽州多骑射,结发重横行。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高适《蓟门行五首·其四》

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燕歌行》

边城十一月,雨雪乱霏霏……羌胡无尽日,征战几人归。

——高适《蓟门行五首·其一》

途冬沙风紧,旌旗飒凋伤。画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李白《出自蓟北门行》

4.对幽燕奇景异俗的描绘等

幽燕沙雪地,万里尽黄云。

——李白《送崔度还吴》

塞草连天暮,边风动地愁。

——张继《奉送王相公赴幽州》

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古树满空塞,黄云愁杀人。

——高适《蓟门行五首·其五》

除此之外,文章中也有幽燕景色的描写,“寒关月壮”、“云横朔塞之前,雪满天山之上……风蓬蓬而出海,波漫漫而腾天”。(《古骏赋》牛上士)“沙”、“雪”、“云”、“关”、“月”等都是在这些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由此可以想象出当时幽燕一望无际、黄云万里的边塞景色。

唐代的幽燕诗文有着丰富的内涵,幽燕不仅是地理名称,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引人注目。幽燕地区承载了无数唐代文人对边塞、战争的无尽遐想和唏嘘,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唐朝的政治经略和爆发的战争,赋予了幽燕灿烂的军事文化和边塞文化,令人为之赞叹。

注释:

①[北齐]魏收.魏书·志第五[M].北京:中华书局,1997.

②③④刘昫.旧唐书·卷四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⑤[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赟,删补.分类补注李太白集[A].[清]永瑢,紀昀,编纂.四库全书[C].北京:中华书局,1990.

⑥⑦[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

⑧[唐]李华.安阳县令厅辟记[A].[清]董诰,等.钦定全唐文·卷三一六[C].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⑨[北宋]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卷五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2008.

参考文献:

[1]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陈尚君.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2.

[4]董诰.钦定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詹锳.李白诗文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胡可先.杜甫与安史之乱[J].杜甫研究学刊,2003(2):1-11.

[8]韩成武.燕赵文化精神与唐代燕赵诗人、唐诗风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29(6):96-103.

[9]张天虹.唐代藩镇研究模式的总结和再思考——以河朔藩镇为中心[J].清华大学学报,2011(6):55-65.

[10]熊德基.唐代民族政策初探[J].历史研究,1982(6):55-65.

本文为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X2016048)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唐代成因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