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思维生长

2017-04-18 18:13蔡咏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优化问题

蔡咏

[摘 要] 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是思维生长的燎原之火. 在课堂中,教师的问题直接决定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思维深度,也决定着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决定着学生后续发展的高度和持续度. 本文基于问题导学的价值达成策略,结合初中数学课程的特点进行一一诠释.

[关键词] 问题;思维;初中数学;优化;课堂;策略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语言是第一教学资源,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而问题更是这一教学手段中最为重要的语言形式. 问题对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启迪学生的思维深度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问题的巧妙创设和有效利用,能够使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活跃而高效.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自然生成,采用多样化的问题形式和问题内容开展教学,以问题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整个数学课堂学习中变得更加主动积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进入轻松、主动、深入、活跃的生长空间.

引入趣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兴趣的激发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最好动机,它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在活动中自发地参与思考,让学生变得想学、乐学. 而大多数学内容都比较枯燥无趣,尤其是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以后,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规律越来越多,这些内容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为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这一客观存在的教学现状,结合初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习惯等,开启学生兴趣激发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问题,以此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励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一天去朋友家做客,其他朋友们都在尽情狂欢,而只有他一人默默地盯着朋友家的地板深思. 这位朋友家的地板是由多个直角三角形组合构成的图形,而且黑白相间,非常漂亮. 毕达哥拉斯盯着思考了一會后,恍然大悟,并兴奋地跑回家. 原来,他通过观察思考,发现了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规律吗?学生们的注意力被教师所说的趣味小故事吸引,并对教师最后所问的问题充满了好奇,对其中的奥秘充满了兴趣,都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毕达哥拉斯所发现的规律. 此时,教师借助学生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们也在教师的引导下,变得异常主动积极,且在兴趣的激励下,主动地思考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教师将毕达哥拉斯所观察的地板图案展示在大屏幕上,有学生想到观察一个黑色的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通过观察思考,学生发现三条边上分别有一个小正方形,其面积分别是三角形各边长的平方……学生们就这样,在自己兴趣的推动下,主动思考,大胆探究,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数学探究能力.

教学中,教师借助趣味性问题导学,有效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积极. 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迎合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深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设置问题悬念,增强学生求知

欲望

设置悬念就是在教学中通过设置一些疑问,启发学生的思维质疑,进而让学生在思维冲突的情况下激起进一步思考的欲望,并让学生自发地围绕着思维质疑展开思考,思维深度、学习兴趣得到无形的、充分的保障. 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悬念,以此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更积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主动积极.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张,将其对折一下,然后再对折一下,这样对折下去,一共对折十次后,这张纸的厚度会超过20层楼的高度吗?学生们都对教师所问的这一问题充满了好奇,认为是不可能超过20层楼的高度的. 一张纸的厚度大约为0.006厘米,而20层楼的高度至少有60米,两者可以说有着天壤之别,是不可能会相等的. 此时,学生们也很好奇,一张纸对折十次后的厚度到底是多少呢?在这一问题的驱使下,学生展开了深入的思考探究. 有学生想到利用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计算出最后的厚度值. 于是,学生开始寻找规律,首先学生想到对折一次会变成两张纸的厚度,对折两次会变成四张纸的厚度,对折三次会变成八张纸的厚度,按照这样的规律得出对折十次恰好是10个2相乘. 此时,学生发现,如果在练习纸上写出这一算式过于烦琐,并猜想,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表示方式. 教师便在此时为学生引入“有理数乘方”的知识内容,并引导学生用此方法解决最初提出的问题.

课堂伊始,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悬念,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变得更加主动积极,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有效性、目的性、深刻性.

引入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

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扎根于生活,两者密不可分.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背景出发,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熟悉的学习氛围,是教师近年来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而且颇有成效.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实际问题,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促使学生主动思考.

例如教学“数据的分析”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练习:王强想要去一家公司面试,这家公司的一些职员向其介绍了自己工资的情况.

表1是公司中一些员工的工资表,一些员工向王强介绍了一下该公司的月工资情况.

职员3:我的月工资是1200元,在这家公司中算是中等收入了.

经理:我们公司的平均月工资水平为2100元.

职员4:我的月工资是1100元,而且公司中大部分职员的工资都和我一样.

……

王强听了该公司几位员工的述说,一时之间不知该用哪个数据来判定该公司的工资情况.

师:同学们,你们能够帮一帮王强吗?他该去分析哪个数据呢?

这一问题是学生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瞬间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学生们都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王强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此时,教师也借此机会,引出本节内容——中位数、众数以及平均数. 学生们在这一熟悉的学习氛围中,更加主动准确地去学习这部分知识内容. 学生们经过探究分析,发现经理所给出的数据“2100元”,是公司工资水平的平均数,如果用平均数来说明该公司职员工资不太合适,因为其中经理與各职工的工资差距太大. 最后,学生发现众数、中位数都比较合适. 学生就这样积极地思考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对本节内容有了很好的认识和理解.

实际问题的引入,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熟悉的学习氛围,它不仅充分彰显了数学的学科魅力,更对接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成功地将陌生、枯燥的数学概念、规律,转化为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问题,促进了学生思考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实,生活化的教育不仅可以将问题更加形象、具体地呈现给学生,还能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活与情景的交流中,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提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这一核心素养. 因此,实际问题的抛出需要教师特别重视.

设计开放问题,活跃学生数学

思维

在题海战术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为学生设计的问题基本都是千篇一律的,不是存在固定模式,就是反复的题海训练,这样的问题或训练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严重制约了学生思考的有效性. 由此,教师必须改变这一传统. 将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剖析其本质与价值空间,然后再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以此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自由发挥,充分思考,让思维的活跃萌发思维的创新,促进思维习惯、思维策略的优化.

例如在教学“等腰三角形”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等腰三角形的知识内容有所认识后,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一个等腰三角形的角是50°,请问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学生们在教师给出这一问题后,快速反应,很快便得出了最后的结果. 有学生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想法:等腰三角形有一个性质是等边对等角,也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是相等的,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列出了几个算式,得出最后的结果. 180-50=130,130÷2=75,所以另外两个角分别是75°和75°. 在这一学生说完后,很多学生还加以附和. 很明显学生们出错了,错误的原因,就是认为只要给出一个角,这个角一定是顶角,而实际上,题目中并没有具体说明给出的是顶角还是底角,所以还需要分情况考虑.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由此打破了思维定式,打开了自己的数学思维,对这部分知识内容加深了记忆.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一些一题多解的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有机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成功地锻炼其思维能力.

总之,问题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今后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问题这一资源,以问题导学,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大胆猜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认识、理解数学知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数学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优化问题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