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静婷
【摘 要】默会知识这一概念在20世纪被提出,在互联网时代突显出新的特点。语文教学尤应重视默会知识,其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具体体现在认知形成、人格发展、行为表现3个层面。以《猫是老虎的先生》为例,结合默会知识的性质和特点从教学环境的创设、教學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方面,提出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默会知识的若干策略。
【关键词】默会知识;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江大学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内隐视角下小学生默会知识学习实践对比研究”(编号:201150075)的科研成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11-02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默会知识已经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中引起重视。默会知识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也已经得到了初步认可。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默会知识的运用还停留在机械层面,不能灵活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默会知识概念界定
知识是什么?一直以来,人们善于从那些保存下来的历史记录中找寻关于知识这一概念的理解。在这样的共识下,那些有迹可循的以各种形式保存并传递下来的才是知识;那些无法用语言或者文字表达的,很难被保存,也往往不被看作是知识。事实上,由实践到理论是个复杂的过程,人们实际获得的认识成果不一定能发展成理论,也就是说并非所有的实践过程都能通过语言及文字转换为理论、学说等形态,主要原因是人们由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有一大部分是默会知识。
默会知识是什么?1958年,英国犹太裔物理化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明确提出了“默会知识”这一概念。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通常被称为“明言知识”(或称为明示知识、显性知识);另一种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被称为“默会知识”(或称为暗示知识、隐性知识)。
默会知识的概念在20世纪被提出,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又必然突显出新的特点。互联网时代下,各种知识信息蜂拥而出。知识的数量骤增,知识的传播方式更多样,知识的种类更加复杂。但是,仔细查看后不难发现,通过当下手段传播的知识更多的是明言知识。相对而言,那些碍于传播的局限性和接收的有效性、“不为人所知”的默会知识显得更为稀有。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默会知识的价值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重视显性知识,包括字词句、修辞、文学常识等。为了使学生“学得好、考得高”,教师往往用生硬的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更易操作,但却难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预期。由此可见,把显性知识等同于知识,必然造成默会知识的缺失,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产生严重缺陷,使知识由于缺乏必要的成分而无法转化为能力,更无法谈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了。然而,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默会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特别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默会知识在其中的体现就可以以语感为例,在掌握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同时,语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最后达到全面提升语文素养的目标。
具体而言,默会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可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首先是对学生认知方面的影响。由于传统语文教学更注重显性知识,使得学生的认知风格偏向机械化发展。如果能在语文课堂中重视默会知识的学习,并且利用各种手段反复提取和练习,可进一步影响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认知变化。
其次,默会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学生的人格发展之中。就传统的显性知识教学而言,课堂上加入默会知识更能发掘学生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心理品质。人格的统合离不开情感成分,而人格的形成受学校教育的影响。因此,语文课堂中加入默会知识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感、生命体验,更进一步决定着学生人格的发展和健全。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默会知识对于学生的行动价值。这里的行动,指的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一种比较持久的行为变化,也就是学习。学习既包含着感觉、知觉、记忆等一系列基本认知成分,也涉及情绪、人格一类的内部心理特征。在综合了默会知识在学生认知和人格方面的“隐含价值”之后,这里谈到的行动价值则相对明了。由此可见,课堂教学中的默会知识在影响学生内在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形成之后,最终便可以学习,这种个体有意识的行动展现出来。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默会知识的运用策略
以上海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三年级第一学期)34课《猫是老虎的先生》为例,提出以下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刻板印象,重视教学环境创设
狭义的教学环境通常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这也一直是教师授课时注重的部分。由于默会知识具有特殊的情境性,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进行导入。教师通过环境创设,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默会知识通过显性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外化),让学生从大脑中提取相关的刻板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猫和老虎两种动物,通过强调对比,使学生主动提取大脑中早已存在的对两种动物的刻板印象。由此引发学生对文题的一系列疑问,比老虎看起来更弱小的猫怎么成了“先生”呢?
2. 基于既定的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自主目标
教案中提出的教学目标通常会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的具体情况。强调默会知识的学习,也就是强调存在于学生心中但没有机会或表达不好的自我需求,这里称之为自主目标。一般任课教师会在授课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也可能在课前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但由于学生能力的差异,不是每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都可以完全达到教师预先设定的目标。
在本节课中,教师一开始就将教案中既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并对各个小目标之间的关联做讲解。然后,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間阅读课文,并就教学目标提出疑问。
3. 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辅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大环境、学科背景、教学对象的特点。当我们强调知识的学习时,总是提起“为迁移而教”。此前的语文教学中可能更注重死记硬背,但是不管学生记得多么清楚,通过这种方法获取的知识不可能真正地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因此,应增加更多默会知识学习的环节,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从而让知识能实现迁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解读文章蕴意的环节,考虑加入选读内容《农夫与蛇》。从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中找到与本篇阅读文章相关联的内容,特别是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可以将两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类比。
4. 着眼具体的学习情境,寻找最佳嵌入点
《猫是老虎的先生》摘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这个故事既有传统寓言故事的趣味,又结合了现实生活场景。文章开头描绘了夏夜里祖孙二人树下乘凉、谈心的场景,接着又以神秘的“爬骚声”引出猫和老虎的故事。故事虽短但充满了曲折变化,先是老虎向猫拜师学艺,随后急躁自大的老虎以为学到了全部本领而决定袭击猫,最后猫爬上了树,从容淡定地化解了眼前的劫难。文章最后一段的“侥幸”二字是全文的文眼,充分体现了文章的深刻寓意。
针对这一篇童话蕴意和生活体验结合巧妙的文章,在课堂上传授的默会知识应着重放在对猫和老虎两个形象的分析上。利用故事发展的逻辑顺序:拜师学艺——恩将仇报——化险为夷,分阶段分析、总结两种形象的特点。最后在理解“侥幸”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故事情节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整合文章内容,提炼其中蕴意。
在默会知识地位日益凸显的今天,其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晰。默会知识虽不能直接用语言或者符号清晰表达,但是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至关重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有力措施,更是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教师需要高度重视默会知识的内涵,理解默会知识的本质,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指导运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在默会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最终提升综合素质。
总之,在强调终身学习的今天,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课堂上的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让学生学到知识不是最终目的,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才是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 郭强.现代知识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 袁迎春.默会知识与语文教学[J].教育探索,2011,(4).
[3]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易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