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仕太
摘 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育的主题及其显著特征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就须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又须从课堂教学做起。
关键词:激发;培养;指导;评价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育的主题及其显著特征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新时期的人才观,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就必须跳出以前教学生的习惯思维筐架,去独立思考问题,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须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又必须从课堂教学上做起。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以形成良好的创新动机,引发学生的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愉快和不紧张,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而传统教育中如教师的“权威”等,会给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开端。在课堂内,我们首先应营造民主平等、充分信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同时,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兴趣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从而让学生发生疑问产生好奇心理。这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为了让学生产生创新欲望,设疑又是教学中必要的一种激励手段,设疑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催化剂。我们应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实际,围绕教学的重难点,创设富有启发性、创造性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产生一定困惑,处在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地。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众所周知,创新人才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出现,往往是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作为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有一种宽松感、新奇感和成功感,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氛围。创新精神是学生创新的动力。居里夫人说过:“失败乃成功之母。”那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面对挫折,要有恒心、有毅力、有执着追求的勇气,勇于创新的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前言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這体现了新时期教育提倡的“学生本位”的基本理念。“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的创设情境,让学生见疑生“奇”,因疑激“趣”,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逐步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创新成功的快乐、在失败中体验成功。
三、引导变通,指导学生学会创新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从这句话中,让我体会到平常所说的教书应该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单纯的教教材。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技能,同时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让学生掌握独立的学习本领。
创新能力是一种积极改变平常意识、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因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变通性。就是要注意培养学生多向的甚至逆向的思维,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看到创新的成果,体验创新之乐,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创新欲望。例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鼓励学生自编应用题和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四、联系实际,善于评价学生的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会创造的快乐。”
评价是一种艺术,不良的评价会使学生害怕批评、失分等,而不感尝试新的方法解答问题;而良好的评价,会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敢于尝试不同的方法,以达到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评价学生的创新。因为评价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也是增进友谊的润滑剂。同时,良好的评价还是愉悦学生心智的清泉,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倍感创新之乐,也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善于创新,敢于创新。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前列的创新人才。只有这样,一个民族才能在世界密林中站稳脚跟。那么,这一切都只有靠我们的教育创新。因此,课堂教学不等同于单纯的教教材。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打开学生的视野。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努力设计赋予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坚持不懈才能让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得以保证,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课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