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红
(永安市北门小学,福建 三明 366000)
生活是个大课堂,数学源于生活、超越生活,学好数学才可以更好地服务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内容普遍都是与实际生活相连接的,学生的思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是不可分离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1],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解决“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数学才能富有活力与灵性。
例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时,笔者拿出一双筷子,让学生猜猜:松手后,这双筷子掉在桌面上会有怎样的情况?由于筷子是生活中常用的物品,学生并不陌生,此时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好奇:难道筷子中也有数学吗?引发学生猜想后,他们在小组里讨论着、操作着,摆出筷子落地后可能出现的图形。通过不断地操作,学生发现无论怎么摆,这双筷子掉在桌面上都只有两种情况发生,这时教师适机给出垂直与平行的概念。利用生活中的筷子教学新知,可以使垂直、平行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生活化,对平面图形的“同一平面”这个抽象的概念也有更感性的认识,从而为后面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上面的例子可见,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现象创设教学情景,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因此,数学课堂练习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只有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拓展自身所学的知识,才有可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认知能力能否发展、认知水平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进行深刻的反思。其背后所隐藏的原因有学生审题不认真,或题意理解不到位,只按印象模式进行解题。数学课堂中的对比练习是通过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对比,引导学生抓住知识间的联系,发现相似处,辨别不同点,从而达到巩固所学,丰富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以上情况,在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对比练习。
如:教学《分数应用题》后,教师设计这样的练习,进行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具体数量的专项训练。
(1)食堂买来面粉50千克,用去2/5,还剩多少千克?
(2)食堂买来面粉50千克,用去2/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
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再进行全班交流,对比分析:先看一看两道题是否一样?再比一比“2/5和2/5千克”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第一题中的2/5是一个分率,是指50千克的2/5,第二题中2/5千克是一个具体的数量。通过比较学生明白分数中分率与具体数量不同,解决的方法也就不同,只有明确了数量关系及题意后,才能正确解决数学问题。
对比练习在计算教学中更是常用的方法,通过对比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与计算的正确率。例如:7.5-2.5×1.4(7.5-2.5)×1.4。学生在练习 7.5-2.5×1.4这道时,往往看到7.5-2.5正好是5,就先算减法,再算乘法。设计了第二道题和第一道进行对比练习后,学生发现有括号与没有括号的区别,就知道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加深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课堂上这样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但能使学生理解题意,提高学生认知水平,还能巩固知识,构建知识之间的潜在联系,最终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处认真审题并进行反思的好习惯。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差异,课堂练习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更好地帮助学生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发展技能的重要手段[2]。实践证明,针对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能促进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最大可能的发展,以致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
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钟爱下列练习形式:
1.一个工地要运水泥20吨,用大车运了12.5吨,剩下的改用小车运,每辆小车运1.5吨,一次运完,需要小车多少辆?
2.一个工地要运水泥20吨,用5辆大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小车运,每辆小车运1.5吨,一次运完,需要小车多少辆?
3.一个工地要运水泥20吨,用5辆大车运一次,每辆运2.5吨,剩下的改用小车运,每辆小车比大车少运1吨,一次运完,需要小车多少辆?
4.一个工地要运水泥20吨,用大车运62.5%,剩下的改用小车运,每辆小车运的吨数是已运吨数的8%,一次运完,需要小车多少辆?
这样的一组练习,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相应的作业进行练习。教师再对四道题的解题方法作比较,不断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也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设计富有挑战的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效地发挥课堂练习的作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发展,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更要注重拓展与创新。设计的练习既要注重题型的新颖与变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要符合学生发展水平,同时还可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气氛中,不断拓展和巩固自己。[3]
比如,《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课学习之后,课堂练习就可以结合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设计一组相关的“猜图形”练习。教师拿一个梯形图夹在书里,当教师慢慢抽出梯形中的一个锐角时,学生有说可能是三角形、可能是平行四边形,也有说不可能是正方形,也不可能是长方形,众说纷纭,异常活跃。当教师逐渐露出更多部分时,图形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学生猜的范围越来越小,最后能准确猜出是梯形。这一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通道呈发散性展开,始终不会局限在一个方向,在科学、合理的课堂练习中,学会了不断追问,不断从不同角度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加深了对四边形的认识。
另外,课堂练习设计,除以上阐述的几点特性,还要重视练习的灵活多样性,以保证课堂练习的灵活性与创新性,保证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受定势束缚,才有可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思考,从而拓展思维,形成灵活的思维模式,真正发挥课堂练习的意义和作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才有可能实现。
[1]王太梅.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对教学效率的促进作用[J].新课程(小学),2015(2).
[2]姚方莉.智慧教室环境下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3]杨洁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验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