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思维瓶颈及其调适

2017-04-15 15:04陈龙珠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合情瓶颈结论

陈龙珠

(尤溪县第五中学,福建尤溪365100)

高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思维瓶颈及其调适

陈龙珠

(尤溪县第五中学,福建尤溪365100)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的思维交往过程。思维过程出现瓶颈将直接影响教学效率。高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思维瓶颈有四种:情境数学化中的思维瓶颈;预设与生成转化中的思维瓶颈;合情与演绎推理转化中的思维瓶颈;从开放到聚焦的思维瓶颈。教师要根据不同瓶颈的具体特点,做好防范并在学生出现瓶颈时适时调适。

高中数学;教学;思维瓶颈;调适;例谈

一、情境数学化中的思维瓶颈及其调适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师生的交往过程,而且,这种交往主要又集中体现在情境问题的数学化的分析和认识上。所以,交往过程是否形成瓶颈,是看以问题为载体的思维交往是否能够进行,无法继续就形成了瓶颈。一般而言,面对一个数学情境问题,对教师来讲是熟悉的,而且也可能是具体而“形象”的;而对学生而言则是陌生的、未知的,有时甚至还是抽象的。此时,教师在引导的问题设置上如果过于繁琐,或过于想当然就会使学生“误入歧途”或无法聚焦本质,便会产生瓶颈。例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数学的枯燥无味(数学真就无味吗),在教学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有教师找了这样一个情境:“泰姬陵坐落于印度故都阿格,是十七世纪……所建”“她……”一通幻灯费时5分钟,泰姬陵的宏伟、宝石的奢靡、图案的叫绝,让学生如痴如醉,很多学生已经忘记了是在上数学课,更有甚者,对如何才能建造,要花多少世纪建造,在当时真能建造吗,是谁这么厉害建造等问题开始了漫无目的的遐想,此时,教师才提出三个问题“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用了多少颗宝石吗?”“图案中第一层到第n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若{an}是等差数列,求前n项和。”其实,此时的很多学生的思维已经出现了这样的瓶颈:“传说的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可信吗?真是大小相同吗?老师是怎么折腾的,这也能和数列扯上关系?至此,师生的思维交往基本失败!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先是“扰乱视听”后则“自以为是”。其实,高中学生已经不是初中生了,他们已经具备了把数学的简单问题作为思维“形象”进行思考的能力了,所以,不能把简单问题繁琐化,更不能复杂化,否则,极有可能产生思维偏离或出现思维瓶颈;另一方面,数学情境对教师而言已经是数学化了的模型情境,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将生活状态中的经验情境转化成经验模型,那么,就能大大地降低思维瓶颈产生的可能。

二、预设与生成转化中的思维瓶颈及其调适

高中数学课堂的预设,基本上是以问题(有时直接就是命题)的形式出现的;而问题解决后的生成,则是以归纳、类比或推理、计算等分析的深入得以实现的。所以,从预设到生成,其实是有很长的过程性思维的。此时的思维瓶颈更多地指向“迁移障碍”:零迁移和负迁移。

零迁移的原因更多的是知识理解不到位、问题梯度不合理造成的。知识理解不到位可以靠温故知新来实现,问题梯度不合理是问题的针对性(针对自己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经验水平)不够造成的。例如,在学习二项式定理时,如何化简(C0n)2+(C1n)2…+(Cnn)2,由于受课本例题C0n+C1n+……+Cnn=2n的影响,出现了思维障碍。如何让思维迁移到教师预设的方向上,使学生有(1+x)n(1+x)n的模型,必须回归到对定理来源的梳理上,把思维调整到对展开式中xn系数的分析与研究上;在本例中,教师希望生成是“从2n个球任取n个球”的数学组合模型,所以,在化简题出现前,要有针对性地设置递进式的问题以促进在类比和归纳中迁移,最后实现生成。

负迁移的原因则是经验的简单化应用或经验的简单强化造成的。对思维发展而言,不是重复的越多越好,强化的力度越大越好。最经典的例子就是赵本山的“树上10只鸟,被枪打死一只,树上还剩几只”的问题:第一种情况是过于“忠于”数学的计算模型,成了读死书的书呆子,情境稍加变化,结论的思维习惯性错误就如期而至(剩余9只鸟),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验:由于过于强化实系数方程根的判别式的应用,在复数域下就经常出现一元二次方程无解的负迁移;第二种情况是过于纠缠情境的所谓“可能性”,离开数学化的学习而去思考“有聋鸟怎么办”“鸟的双翅膀断了怎么办”等所谓“开放”问题。所以,在思维训练过程中,既要强化对原始模型的数学化认识,更要保留对其拓展和深化的种种可能,这种保留,最有发展性的表现是以相关的问题思考的设置来实现。

三、合情与演绎推理转化中的思维瓶颈及其调适

推理作为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它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直觉和经验,通过归纳和类比来猜想或推断某些结论;另一种也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不一样的是按照逻辑的法则来证明或计算,最后得到结论。我们知道,第一种叫合情推理,第二种叫演绎推理。对于一般人来讲,合情推理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应该是一种思维常态;而演绎推理,由于需要遵循推理三段论法则要求,思维的逻辑性相对较高,严密性也较强,因此,在从合情到演绎的推进过程,会经常地出现思维瓶颈。

在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转化过程中,学生常见的思维瓶颈有三种:一种是从不完全归纳到完全归纳的不适应,也就是说,把猜想变成肯定需要论证,对此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例如,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我们一般是以实例画图来直观地感受其对称性,怎么证明这个结论的普遍性,很多学生有本能的思维抵抗,进而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当然,这可以从更简单的实例来引导,如:相交于一点的同一平面的直线把平面分割成几个部分?只有严格证明其结论的准确性才能避免不断画图或例举的繁琐性。第二种是不完全归纳阶段的思维简单化表现,想当然地猜想结论,进而匆忙证明而引发的思维障碍。无论是何种思维问题,教师首先是要胸中有数,防范于未然,将问题化解于发生之前。

四、从开放到聚焦的思维瓶颈及其调适

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获得结论,这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比较有效的做法。从思维的角度看,开放性问题的思维本质是从开放到聚焦的过程。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结论的多种可能性,需要学生回归到具体情境之中,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而比较不到位则常常是一大问题;而所谓聚焦,本质是数学化的建模过程,而无法建模则是常见的问题。

例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几种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有一笔资金用于投资,现有三种方案:(1)每天回报40元;(2)第一天回报10元,以后每天比前一天多回报10元;(3)第一天回报0.4元,以后每天的回报比前一天翻一番。请问你会选择哪一种投资方案,为什么?”这也是在建模中比较和具体分析的问题,但是,很多学生思维无法聚焦的原因就是找不到数学模型,所以,根本就无法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比较。

因此,开放的前提是要回归到具体的数学情境中建模,数量关系、空间形式要数学表达;回归到分类比较的数学学习的习惯养成之中,怎么分类、怎么比较本身就是能力。

[1]邱坤.中学几何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路径探析[J].亚太教育,2016(6).

[2]张卫星.错题改正应成为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契机[J].教学与管理,2015(7).

[3]薛海连.一道高数试题的多种证法[J].科技信息,2010(6).

G633.6

A

1673-9884(2017)05-0045-02

2017-03-15

陈龙珠,女,尤溪第五中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合情瓶颈结论
由一个简单结论联想到的数论题
立体几何中的一个有用结论
数列与合情推理
合情推理 妙解数列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结论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民营医院发展瓶颈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