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早期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的作用探讨

2017-04-15 13:27宁雪文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7年20期
关键词:肌纤维乙组甲组

宁雪文

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酒泉 735019

女性产后盆底功能出现障碍的几率较高,临床中常常以康复治疗为主,能够促进产妇产后生活质量逐步恢复正常。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有盆底肌训练、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等[1]。该院对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积极使用早期康复治疗,均获得了不错的效果,现随机抽取80名进行详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40名剖宫产产妇作为甲组,另选40名阴道分娩产妇作为乙组。甲组年龄 21~35 岁,平均(26.8±2.0)岁;孕周 36.8~41周,平均(38.8±0.5)周,均选择剖宫产术。乙组年龄 21~36 岁,平均(26.5±2.5)岁;孕周 36.5~41 周,平均(38.5±1.0)周,均选择阴道自然分娩。两组均为产后5周且切口愈合良好、认知功能正常,比较其年龄与孕周等资料的结果提示可对比(P>0.05)。

1.2 治疗方法

甲乙两组产妇均接受产后早期康复治疗,借助电刺激生物治疗仪辅助治疗,将其阴式探头连接后根据产妇的电刺激耐受能够调整治疗仪的强度,每次刺激的时间控制在15~20 min左右。在治疗期间医务人员指导产妇掌握盆底肌肉正确的收缩方法,在无法正常收缩的时候控制膀胱逼尿肌,然后展开盆底肌Ⅰ、Ⅱ类纤维锻炼。治疗2次/周,持续治疗10次,然后根据产妇生物反馈的治疗情况给予产妇实施盆底康复治疗,初期治疗时选取较轻的盆底康复器,整个治疗期间无需将盆底康复器脱落,此类治疗的时间持续7 d,然后再更换不同重量康复器,确保每周治疗的数量大于3次,每次治疗的时间为20 min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需要当所有患者生物反馈治疗、电刺激治疗完成后,方能开展盆底康复器治疗[2]。

1.3 观察指标

Phenix盆底治疗仪检测并对比甲乙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盆底Ⅰ、Ⅱ类肌纤维的持续收缩压变化情况,与此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静息压、盆底收缩压。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发生盆地功能疾病的情况,如尿失禁 (SUI)、盆腔脏器脱垂 (POP)[3]。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I类、II类肌纤维收缩力情况

治疗前甲组、乙组的I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依次是(19.20±2.30)、(19.08±2.29)cmH2O;治疗后甲组、乙组的 I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依次是 (27.82±3.10)、(28.03±3.13)cmH2O;治疗前两组产妇的 I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提升,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甲组、乙组的II类肌纤快速收缩压依次是(20.34±3.58)、(21.06±2.41)cmH2O;治疗后甲组、乙组的 II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依次是 (45.22±4.45)、(26.15±4.39)cmH2O;治疗前两组产妇的II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显著提升,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甲乙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的盆底收缩压

甲组治疗前、后盆底收缩压分别是(38.66±2.68)、(48.80±4.20)cmH2O,与乙组的(28.30±1.15)、(48.66±5.35)cmH2O对比,两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提高,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比甲乙两组产妇治疗后发生SUI、POP的情况

甲组40例剖宫产产妇治疗后仅发生2例SUI和5例POP,发生率依次是5.0%、12.5%。乙组40例阴道分娩产妇治疗后发生3例SUI和6例POP,发生率依次是7.5%、15.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女性在妊娠、分娩期间往往会引起盆底肌肉损伤、松弛,妊娠期子宫逐步增大导致盆底组织受重力牵拉而承受不同程度的损伤,而产妇盆底结缔组织受到自身激素水平变化影响而发生胶原代谢后,使得盆底的支持结构被削弱,进而增加了盆腔脱垂的危险。另外,阴道分娩中也会对盆底组织韧带、神经以及筋膜等造成过分牵拉,进而对产妇的盆底功能造成影响,特别是妊娠次数、分娩次数不断增加后盆底肌肉损伤几率越高。此外,阴道分娩时引起阵发性的腹压会对盆底肌I、II类纤维造成损伤[4]。

该研究对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均采取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提示治疗前两组产妇的I、II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无论是剖宫产还是阴道分娩,产后早期开展康复治疗均能显著该和改善产妇的盆底I、II类肌纤维。与此同时,两组治疗前盆底收缩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显著提高,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发生SUI、POP的几率分别是5.0%、12.5%,与乙组的7.5%、1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产后行早期康复治疗能够降低剖宫产产妇、阴道分娩产妇发生盆底肌功能疾病的几率,同时提高产妇的盆底功能[5]。

综上所述,对不同分娩方式的产妇实施产后早期康复治疗,能显著提高产妇的盆底功能,促进其产后尽快恢复正常生活质量。

[1]赵松岩,黄东国,李凡,等.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4):5287-5289.

[2]赖晓岚,陈茜,杨卫萍.产后妇女盆底肌力情况及康复效果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35(3):28-30.

[3]张艳,易念华,吴兰,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效果评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3):351-355.

[4]梁彩虹,王献华,沈松艳,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于盆底功能影响及康复治疗[J].中国医药科学,2015,5(20):55-57,67.

[5]杜玉玲.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康复效果与性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2):2452-2455.

猜你喜欢
肌纤维乙组甲组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一笔业务,组、村、镇三级的会计凭证编制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microRNA-139对小鼠失神经肌肉萎缩中肌纤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