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健,肖胜全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中心卫生院,四川成都 610500
现代医学认为,尽早的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康复训练作用明显,对预防脑卒中发病后的肢体痉挛、关节痉挛有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减轻患者的临床体征,重新建立神经的通路,并发挥代偿的机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1]。此次为观察对社区脑卒中患者应用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对脑卒中存活的康复价值,特选取2016年1—12月该中心收治的5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选取新都中心卫生院辖区龙虎场社区的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CT或者MRI确诊为脑卒中,入选标准:患者符合疾病监测中的脑卒中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患者;排除认知功能障碍、精神障碍患者;患者及患者家属可密切配合此次康复计划,在研究前签署知情同意书[2]。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其中年龄在51~88岁,平均年龄在(63.19±3.32)岁,包括:脑梗死 23例,脑出血21例,腔隙性脑梗死6例;伴左侧肢体偏瘫26例,伴右侧肢体偏瘫24例;从初次发病到入组时间最短 4个月,最长 12.5个月,平均(6.5±0.5)个月。
在新都龙虎场社区开展研究时,依据脑卒中患者的不同情况,分区域分为5组,每组10例,由专业社区医师应用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和指导,为期3个月。实施如下。
1.2.1 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的核心 为提高患者的独立运动功能、认知能力、交往能力、社会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对脑卒中患者展开小组治疗与综合教育,协助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边说边做,提高患者的交流能力和心理状况[4]。
1.2.2 康复训练的主要措施 ①卧位及转换训练: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卧位,在卧位时,注意头部、上肢、骨盆和下肢的位置协调,帮助患者患侧上下肢协调摆放,防止在矫正训练时,出现异常姿势;指导患者用健肢进行健侧翻身,掌握翻身转换技巧,提高康复训练的依从性;②患肢的功能训练:脑卒中患者的患肢部分伴有感觉障碍、神经障碍,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必须要让患者认识到自己患肢的存在,可以用热毛巾、小锤等轻轻敲击患侧,从上到下,循序渐进的促进患者患肢感觉恢复;③坐位上肢训练:随着患者的康复进展,待患者能保持坐位平衡时,就可以指导患者进行上患肢的主动运动,通过伸展上肢,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④坐位下肢训练:在患者保持坐位平衡时,患者上肢在一点一滴恢复时,帮助患者恢复下肢活动能力,指导患者自主前伸、后拉、上提和下滑等动作,不断重复,促进患者的患侧下肢活动,逐渐恢复其下肢活动能力;⑤坐位过渡到站位训练,随着患者完成坐位训练后,当患者患肢持重力量达到2级以上,帮助患者逐渐恢复站位功能,采用“边说边做”的集体康复训练,对患者进行康复知识培训,不断复习所学的康复训练技能;促进患者恢复站位功能;⑥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当患者完成坐位、站位训练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慢慢的帮助患者穿脱衣服、吃饭、个人卫生和如厕等等基本生活能力,努力让患者达到生活自理,叮嘱患者自主康复训练,将所学的各项康复技能融汇到日常生活能力中。
在康复前和康复后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①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进行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95~99分为轻度,85~94 分为中度,50~84 分为明显,<50 分为严重;②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60分为良,41~60分为中,≤40分为差;③社会活动能力由家属评定,从穿衣、吃饭、洗漱、个人卫生等等方面进行评定,>60分为良,41~60分为中,≤40 分为差[5]。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完成该研究的数据分析。临床资料统计结果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例数以及其他相关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构成比(%)表示,分析结果分别采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康复前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53.34±5.65)分、(26.65±14.64)分、(31.65±31.55)分,康复后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90.23±2.34)分、(56.13±12.64)分、(70.35±10.35)分,对照组护理后的Barthel指数为(58.35±11.87)分。对比康复前、康复后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社会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近几年来,脑血管类疾病的发病率有所升高,以脑卒中为主要疾病之一。脑卒中主要发病人群是中老年人群,脑卒中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受损,在脑卒中患者接受及时治疗后,还会出现偏瘫、失语、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给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带来严重影响。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是一种新型社区康复指导技术,在对脑卒中患者实施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时,每一位患者在接受康复训练时,因为康复疗程长、见效慢,患者经常会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负面心理,对患者实施心理康复指导,让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在患者接受康复训练过程中,向患者全面细致的解释病情,给患者更多的精神支持和鼓励,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可采用阅读、音乐等心理治疗法,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心理上接受康复训练,在患者和家属积极、主动参与的基础上长期训练。在此次研究中,对50例患者实施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康复前后的各项生活功能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实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作用明显。
综上所述,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应用在社区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中,对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与社会活动能力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和应用。
[1]张良芝,常学辉,罗卡.社区康复适宜技术对风痰瘀阻型中风病恢复期患者的干预效果及可推广性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2):2734-2737.
[2]梅红.浅谈实施适宜社区康复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0):8-9.
[3]吴矿文,江滨,梁杰,等.脑卒中社区康复简易适宜技术在社区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35):4025-4027.
[4]刘秀梅,贾鸿雁,吴浩.社区团队服务中脑卒中双向转诊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8):3193-3194,3197.
[5]江晓峰,胡雪艳,熊国星,等.社区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社会功能活动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2):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