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柏青,孙馨馨,青孙莎,贾润华,邹蕴
辽宁电力中心医院眼科,辽宁沈阳 110002
白内障为眼科疾病治疗中较为常见一种疾病,是导致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目前,白内障患者临床治疗首选的方法,超声乳化术凭借临床效果优良、术后恢复较为迅速较快等优势,在白内障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1]。但超声乳化术中选用的切口方式对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程度将会产生区别,进而对白内障患者术后的视觉水平的恢复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切口炎症也会干扰患者术后康复进程[2]。该文解析不同切口超声乳化术的治疗白内障患者对预后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12月期间该院眼科收诊的30例住院白内障患者,参照超声乳化术切口方法的差异性分为①组(角膜切口组)与②组(角巩膜缘切口组)各15例。①组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56~81 岁,中位年龄(66.7±4.02)岁;左眼 9 例,右眼 6例。②组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59~78岁,中位年龄(68.3±3.46)岁;左眼6例,右眼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左右眼比例等一般资料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仪器:选用美国STORZ公司CE0125型超声乳化设备。①组:以3.0 mm角膜切口进行手术。具体是应用超声乳化刀在角膜板层做3.0 mm的切口,同时在角膜板层下潜行后把刀尖转移至晶状体表面方向,进入前房。②组则以角巩膜缘位置设为切口进行手术,把结膜剪开是首要步骤,长度大概是4.0 mm,继而把超声乳化刀插进板层巩膜,潜行到透明角膜层下端调整刀尖运行方向,进入前房。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其他措施一致,例如术前都应用5 g/L埃尔凯滴眼液以及复发托品酰胺滴眼液对眼部表面进行麻醉。
①记录两组患者的上皮以及切口修复时间。②术后对两组患者随访1个月,分别记录术后两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1、2、4周后指派专人应用电脑验光仪检测患者术后的角膜散光度。③泪液分泌量。干眼:<5 mm;量少:5 mm~<10 mm;减少:10 mm<15 mm;正常:15 mm~<30 mm。
采用SPPS 17.0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①组患者上皮修复时间与切口修复时间分别为(12.44±3.67)、(14.52±4.30)d,②组患者上皮修复时间与切口修复时间分别为(8.21±2.33)、(10.20±2.13)d。 角巩膜缘切口组患者在上皮和切口修复时间显著短于角膜切口组患者,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单位: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1、2、4 周,②组患者平均角膜散光度显著低于: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②组患者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为(0.73±0.13)D, 术后 1、2、4 周分别为、(0.64±0.16)、(0.62±0.16)、(0.52±0.18)D,①组患者术前平均角膜散光度为(0.71±0.14)D,术后 1、2、4 周分别为、(0.80±0.22)、(0.72±0.19)、(0.63±0.24)D。 两组患者术后 1、2、4 周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单位: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患者术后1、2、4周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56±0.18)、(0.42±0.17)、(0.32±0.18)D;①组患者术后 1、2、4 周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70±0.24)、(0.62±0.23)、(0.53±0.23)D。
②组患者术后1、7、14 d泪液分泌量分别为(15.26±1.68)、(12.33±1.67)、(11.96±1.63)mm, 泪膜破裂时间分别为(8.73±1.35)、(9.92±1.38)、(11.63±1.51)s;①组患者术后 1、7、14 d泪液分泌量分别为 (11.33±1.61)、(8.47±1.49)、(8.63±1.52)mm, 泪膜破裂时间分别为(6.12±1.13)、(7.24±1.21)、(8.38±1.32)s。 由此可见,两组患者术后1、7、14 d泪液分泌量以及泪膜破裂时间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当下,超生乳化吸除术为白内障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术后患者角膜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曲率变化,进而对患者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相关临床实践研究证实,白内障患者术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角膜散光,20.0%以上的患者角膜散光>1.5 D[3]。故此,白内障术后有效管控角膜散光程度,减轻患者术前的角膜散光,能够在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恢复方面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人眼屈光系统散光大体上是晶状体表面曲率、屈光间质轴、屈光间质内含物、角膜等因素作用的结果。有研究结果显示,手术源性散光对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预后效果产生极大影响,并且白内障患者术后手术源性散光程度由切口方位、切口长度及缝线等因素决定[4]。患者手术切口距离角膜屈光中心区距离越远,手术切口越小,其产生手术源性散光的风险就越低[5]。
在该研究中,②组的上皮以及切口的修复时间都短于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患者术后1、7、14 d后泪液分泌量以及泪膜破裂时间显著好于①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术后1、2、4周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度及平均角膜散光度都低于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术角巩膜缘切口在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与角膜切口相比较应用价值更大。一方面能减轻手术对白内障患者的创伤、降低患者术后散光度,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患者术后视力水平。角巩膜缘切口值得在白内障患者临床治疗中普及与应用。
[1]章成芝,徐青.不同切口大小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Ⅱ型糖尿病患者泪膜及角膜表面规则性的影响[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6,4(3):133-137.
[2]陈镇国,高潮.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不同子午线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J].临床眼科杂志,2015(1):62-64.
[3]乔建治.两种不同手术切口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患者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1):71-72.
[4]刘颖达.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不同切口对视力和散光的影响[J].四川医学,2013,34(9):1359-1360.
[5]沈明海,房传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不同切口对泪膜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4,14(2):3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