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气候”下的古诗教学应走向实用
——古诗教学的“三化”建设

2017-04-15 13:19唐山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板块古诗气候

唐山

(福州市乌山小学,福建福州350000)

人文“气候”下的古诗教学应走向实用
——古诗教学的“三化”建设

唐山

(福州市乌山小学,福建福州350000)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质、生活阅历、经验积累等因素的影响,教古诗和学古诗成了“两头”难;而上公开课的教师也总在古诗课堂教学中展示如何带领学生感受古诗文化背后的情怀与底蕴,这样的高起点不仅置古诗教学于难守难攻的“高地”之上,也违背了以生为本、以运用为本的语文学习目的。在古诗的教学实践中,更应该回归语文之本位,以“语用”为起点和终点,兼顾符合学情、生情的人文渗透,做好古诗的“三化”建设,以达到古诗课堂教学的实用性、延展性、高效性。

古诗教学常态化;板块化;学法化

古诗,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沉淀的文化结晶。在“亲近国学、走进经典”的人文“气候”下,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珍视这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更要认真钻研古诗词教学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从小传承传统经典文化,共同塑造潜移默化的文化灵魂。

一、古诗教学常态化——实用性

由于古诗教学的“两头”难,语文教师进行古诗“常态”教学常表现为将完成教学任务直接转化为完成考试任务。所以,在阅读教学理念与模式不断创新之下,古诗教学的“嚼烂喂食”法还惯用至今,蔚然成风。

那么“此”常态是如何呢?首先,教师对古诗教学应有一颗平常心。凡事有因果,“难”为“果”,“因”为何?既“难”之,则思之,则化之。其次,教师应有一颗“本位”心,将古诗教学放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中学特级教师王立根说:“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谁给学生提供的听、说、读、写的机会多,谁就是好老师。”也就是说,古诗教学就应该从常态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入手进行语文教学。再次,教师应有一颗“包融”心。语文不只有工具性,还有人文性。“包”即包容,允许学生在领悟诗意、体悟情感时存在不解和上升空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对古诗教学的要求为:诵读浅近、优秀的古诗,以诵读想象为主,逐步实现理解或领悟内容,走进或深入体验情感,分阶段背诵一定数目的诗文。因而要允许学生个体学习差异性所导致目标达成时不同程度的悬殊落差。“融”则理解为融化、消融,这比包容更进一步。古诗教学中让学生远离背景,体会人物内心、情感是难中之难。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体会两位友人的深情是难点。怎样消融、化解呢?教师先从字词入手感受真情;接着,通过讲述故事进一步体会“故人”的情谊;而后教师让学生从故事中提炼语言练习对比句式:“他们曾经一起______,一起______,一起______……而如今天各一方,他们将独自______,独自______,独自______……”最后教师再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体悟,孩子们很自然地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去。“融”的方法与技巧,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更好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古诗教学板块化——延展性

所谓“板块”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彼此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教师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的目标,自身情况以及教学的规律来设计“板块”,让“板块”教学服务于古诗教学,使课堂更具延展性。

(一)“板块”的“取”和“舍”

一首古诗的学习涉及的语文教学目标包括识字、解诗、朗读、描述画面、展开想象、体会情感……但40分钟的课堂提倡有效学习,适当舍弃,而非面面俱到。如:人教版三上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教师确定目标后,以“读”为主要手段设计教学板块:识字读题——初读全诗——理解品读——创境诵读。这个教学流程依据中低段的学情与要求取了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的训练,舍了“写”的能力培养;取了“读”之“重”,舍了教师讲解之“繁”以及学生理解复述诗意之“繁”。这样以“读”为主的四个“板块”设计构建了一节清新明快、简洁流畅的古诗课堂。

(二)“板块”的“面”和“点”

语文教学注重点面结合,古诗教学亦是如此,不能泛泛而谈,只做“面”的功夫,也不能处处生花,做太多“点”的教学。在对《泊船瓜洲》进行“板块”设计时,笔者定下了以下五个“板块”:(1)回忆旧知,导入新课;(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3)走进作者,了解背景;(4)精读古诗,体会情感;(5)拓展延伸,积累升华。显然,第(1)(2)(5)“板块”即古诗教学的“面”,而第(3)(4)“板块”更深入古诗教学的“点”。在第(4)“板块”中,笔者让学生联系作者写作背景,抓住两个“点”,实现诗的精读、情的意会。第一个“点”为:一二行诗中的一对近义词——“间”“隔”,引发“这滚滚长江水,这重重高山隔开了什么?”的思考,第二个“点”为:三四行诗中“又绿”,引发“春风可以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能又回江南吗?”的思考。这两个“点”的思考碰撞思维,从而推动着、触发着学生的情。“板块”设计中点面的有效结合,更好地延展思维的时空促进有效的课堂生成。

(三)“板块”的“动”与“静”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池》富有童趣,是初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接触的为数不多的古诗,是教师进行的可谓古诗教学的“启蒙工作”。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古诗教学应多在“动静”交错中培养阅读兴趣。教师先用音乐、图片让学生诵读学过的春季的诗再导入新课——《小池》,呈现了“温故知新、谈话揭题”的第一“板块”的乐动之美。接着,第二“板块”“初读感知,趣味识字”,以静为主,点缀识字中的趣味互动。而后,第三“板块”“创设意境、品读感悟”,以思考之“静”、感受之“静”为基础,引出读之“律动”(与老师配合读,读出诗的节奏)、说之“互动”(与文本对话,展开想象),画面之“生动”(提起画笔,截取喜欢的画面画一画、讲一讲)。最后一个“板块”“余味延伸、积累巩固”,教师又以与父母交流“你见过的最美的小池是什么样的?”进行课外说话练习,留给学生“反刍”的空间、提升的平台。

(四)“板块”的“量”与“序”

设计古诗“板块”也应注意优化“板块”,调控适当的“量”。余映潮老师提出的板块式教学十分注重层递式逻辑关系,这十分符合“教”与“学”的规律、原则,古诗教学中的“板块”也应是独立而富有联系的,它们需要遵循层次递进的原则。

三、古诗教学学法化——高效性

古诗教学的“教”仍然是旨在“不教”,要让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之前提到的“填鸭式”古诗教学显然是“授之以鱼”,而现在我们更应思考的是“授之以渔”,即言语的方法与技巧。那么教师现在应该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学哪些方法呢?

(一)查找探究法

古诗须预习,教会学生使用便捷的网络、相关的书籍查找资料,探究困惑问题;古诗也须复习,常读常新,读后再探究再思考也很有必要。尤其是中高学段的学生,通过这一途径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促进有效课堂的生成。如:教学《乡村四月》,教师介绍作者翁卷时问学生:“卷”该读“juǎn”还是“juàn”?并启发学生以古人的“名”与“字”入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学生通过查找探究,发现古人的“名”与“字”一般存在语音相近、语义相对两种关系。翁卷字“灵舒”,(舒展之意),名卷(卷起之意),“名”与“字”语义相对,故读音为“juǎn”。这个学习的收获让学生视为至宝。

(二)朗读背诵法

读是阅读课堂教学的生命,古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成诵是小学语文古诗的主要学习方法,让唐诗家弦户诵是我们小学古诗教学的一大目标。读、背的“趣”与“法”的指导可以更注重些。

(三)对比、归类法

学习语文、学习古诗都不能目光狭隘,就文学文,就诗学诗;进行对比、归类,能实现古诗的触类旁通,灵动举反。小学阶段的古诗大致可归纳为:思乡类、送别类、山水类、咏物言志类。《泊船瓜洲》教学中教师同样用对比、归类的办法让学生学有所获。

(四)联系、想象法

古诗教学也离不开联系生活实际,联系已有认知、联系课内课外展开想象,从而激发学习的“情”和“趣”。如:“草铺横野”“笛弄晚风”的画面意境想象,“无雨张伞”“遮头”“使风”的对话想象,“临发开封”的动作、心理、神态的想象等等,都可以成为想象的“点”,情趣的突破口。

(五)读写迁移法

古诗教学也应读写结合,让学生从读中学会言语表达,迁移到写作之中。如:古诗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借物寓理等等这些常用写法以及比喻、拟人、反问、夸张的常用手法就能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启发,并参照学习。

[1]郑青立.研课标·析文体·定内容[J].小学语文教学,2015(2).

[2]刘红.阅读教学,练在实处[J].江苏教育,2011(3).

(责任编辑:左小文)

猜你喜欢
板块古诗气候
板块无常 法有常——板块模型中的临界问题
板块拼拼乐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A股各板块1月涨跌幅前50名
木卫二或拥有板块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