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在小学汉字教学中的渗透

2017-04-15 11:24:45魏培红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识字汉字文化

魏培红

(泉州市丰泽区湖心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汉字文化在小学汉字教学中的渗透

魏培红

(泉州市丰泽区湖心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000)

汉字是现今世界上通行的最古老的文字,以其独特的字音、字形、字义展示着丰富的汉文化底蕴。在目前的小学识字教学中,尽管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却忽视了对汉字文化教学及汉字文化底蕴的解读。文章拟分析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育中的缺失原因,并探讨如何从遵循汉字构造、嵌入汉字文化故事两方面逐步渗透汉字文化。

汉字;小学识字教学;汉字文化

汉字的发展源远流长,汉字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世界上其他文字所无法企及的。世界上有很多古老的文字,如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等,在历史长河中已经逐渐死去,仅在博物馆和某些历史遗迹中还能找到或多或少的痕迹。而汉字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一直延续下来,不曾被摒弃。汉字的创造和应用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体现,汉字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字是中华民族记录传递信息的工具,始终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汉文化的产物,同时其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正是汉字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几千年后的我们依旧可以通过汉字同古人对话,并且继承其文化遗产。

但是,笔者从事教学活动17年以来,极大地感觉到目前在小学识字教学中对汉字文化的解读极少,甚至并未渗透,学生对汉字的字义、结构了解不深,使得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流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及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

一、小学汉字教学现状

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汉语言文字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生命的僵硬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灵。”[1]每一个汉字都具有独特的生命,在语言文字工作者的眼中,它们便是承载着自身独有的文化的精灵。但是,目前在小学识字教学阶段中,更多的是强调汉字的工具性而忽视其文化性。一般而言,只要学生会读、会写,便完成识字教学目标,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拆部件识字法

教师围绕着汉字的组成部分,对汉字进行拆解以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辨识。这种方法本无可厚非,但是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掌握汉文字相应的构形理论依据,造成对汉字粗暴随意地拆分。

比如海棠花的“棠”字,在教学中有教师将其拆分为“小”“冖”“口”“木”四个部件,这样显然是不专业、不科学的。在《说文解字》中对“棠”字的释义为:“母曰棠,牝曰杜,从木尚声。”[2]所以应该是拆为“尚”“木”才是正确的。又如“树”字,在教学中也不难见到有教师将其归为左中右结构,拆分为“木”“又”“寸”三个部件,单从文字的构成来看,好像没有什么错误,但是若深究“树”字的字义,这种拆分方法显然是不科学、缺少文字学理论的支持的。“树”的繁体字为“樹”,按照许慎的说法,“树”是“生植之总名,从木,尌(shù)声”。[2]由于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变换,“对”虽然已经不表音,但从文字学层面看,“树”仍应拆为“木”“对”才是正确的。

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教师胡乱拆分,虽然学生写出来的字还是那个字,但是却歪曲了字义,字中所包含的文化已不知不觉缺失了。

2.趣味识字法

在识字教学中,有的教师会煞费苦心,将所要教的汉字变成一段趣味儿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尤其在低年级。这种识字方法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益于学生接受,但从汉字学习长远的角度而言,它无疑是破坏、肢解了汉字的文化底蕴。比如“美”字:“两朵鲜花头上插,王家姐姐真漂亮”;又如“元”字:“二儿子,很有钱,捐学校,百万元”……“美”“元”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分别为:“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元,始也,从一从兀。”[2]从这两个例子不难看出,大部分汉字歌谣与汉字的内在文化不甚相关,所以在教学中难免致使汉字文化的缺失。

除此之外还有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等等,不再赘述。

二、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阶段缺失的原因

从上述的两个例子来看,教师的专业素质尤其是文字学相关知识的局限,是识字教学中导致汉字文化缺失的一大原因。当然,不能将全部责任归咎于语文教师,课时、考试制度等客观因素也影响着教师上课的方向。在小学教学中一般认为学生会认、会读、会写、会用就算掌握了所学的汉字,至于汉字所隐含的深层含义以及本身的文化底蕴则不甚要求,这些因素都导致汉字文化在汉字教学中缺失。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西方科学理性的影响是导致汉字文化在汉字教学中缺失的主要原因。马林诺夫斯基认为:“语言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体系,而是一套发音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3]但是近百年来,受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影响,学校教育更注重的是知识的实用性、工具性。因而,在语文教育尤其是汉字教学中,更多的是强调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将汉字作为传递知识的一种媒介,而忽视了它的文化特性和文化功能,造成汉字的文化价值缺失。

三、在汉字教学中如何渗透汉字文化

1.遵循汉字构造

薛晓光曾说:“我们的识字教学依旧在汉字本体外围徘徊延误着,我们的孩子在作业本上一行行十遍几十遍地写,沉湎于笔画顺序上下结构包围等结构的机械记忆之中,却不得汉字的魂,不得汉字的神韵、汉字的风骨。”[4]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可以避免学生对汉字的机械性记忆,而渗透汉字文化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汉字的基本构造出发。“汉代学者把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构造的六种基本原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娶譬相成……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5]

许慎认为,“以形说义”的方法,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方法。[6]如果教师在汉字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六书来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引领学生探寻造字之初的原始含义,那么就避免了现在课堂上汉字教学的机械、枯燥,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汉字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体会到“字里乾坤”的奥妙。

2.嵌入汉字文化故事

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趣味性和历史文化含义的故事,它与字的本意不同,但同样也可以成为汉字的教学资源。如三国时期杨修将“盒”拆分为一人一口酥、苏东坡将“波”解释为“水之皮”等故事。此外还有许多极具汉字文化内涵的诗词、字谜,如宋代词人吴文英《唐多令·惜别》的“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等。

汉字教学过程中通过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诗词、字谜等等嵌入讲解汉字,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避免学生呆板、机械地学习、记忆汉字的形音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体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汉字的审美视角,体会到汉字的魂、汉字的神韵、汉字的风骨。

总而言之,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产物,也是记录中国文化的载体。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教师不应脱离汉字的文化根基,而应从文化视角的角度来引领学生学习汉字,让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文化魅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识字效率。

[1]艾津.小学反思性教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1.

[4]陈和兴.识字教学缺少了什么[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7(12).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张燕.论《说文解字》“以形说义”[J].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5).

左小文)

猜你喜欢
识字汉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谁远谁近?
识字
识字儿歌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24
文化之间的摇摆
雕塑(2000年1期)2000-06-21 1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