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治
(莆田市秀屿区笏石中心小学,福建 莆田 351146)
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提升三要素
郑春治
(莆田市秀屿区笏石中心小学,福建 莆田 351146)
学习语文的重要目的是表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仿”到“悟”,再由“悟”到“创”,抓住文中的每个契机,每个“空白”处,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表达出独特的感受,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仿;悟;创;语言表达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语文课程是以语言和文字为学习对象,是发展提升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运用能力的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中的每个契机、每个“空白”处,丰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任何技能的入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小学生阅历浅,言语的发展还处在起始阶段,模仿既是他们的心理需求,也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2]学生只有在不断的模仿中学会表达,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善于表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由句的模仿到段的模仿,再由段的模仿到篇的模仿,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从仿写特色句中学会表达。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是文本中有特色的表达句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然后模仿这些句式说话。文中详细描写了“民族建筑”,而对“西洋景观”没有过多的描写,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言表达训练:用“有……也有……;有……也有……”的句式说一说。学生说出许多富有特色的语言,如:“有浪漫美妙的假山喷泉,也有典雅大方的石造建筑;有色彩艳丽的公寓,也有花团锦簇的庭院。”
2.从仿写特色段中学会表达。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白鹅》这一篇课文,作者围绕中心句“好一个高傲的动物!”来组织整篇文章,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具体写出了鹅的高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这种“总分”的写法,有序地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动物。教师引导学生模仿作者多样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和表达风格,避免了学生在写动物的习作时,没有按一定的顺序写,避免了想到哪里、写到哪里的毛病。这样巩固强化、模仿提升,有助于学生掌握写作方法。[3]
3.从仿写特色篇中学会表达。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跑进家来的松鼠》时,在学生了解了松鼠在作者家里做了三件事,体会到一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说话训练:用“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方法说说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学生都能够说出自己与小动物之间的事或自己喜爱的小动物所做的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像这样引导学生仿照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行说话,既有模仿的痕迹,又有创新的内容,进一步锤炼语言。教师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的表达更有条理、更鲜明,课后继续完成习作就会得心应手、顺理成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从简练的文笔中悟写。小学教材中,有些地方写得很简练,很含蓄,给学生充分感悟的空间。教学人教版四年级《鸟的天堂》时,学习到“一只画眉鸟……真好听”,学生已经体会到鸟儿们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为了让学生对“天堂”一词感悟得更丰满些,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们印象中的“天堂”是怎样的?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有一天你来到这“鸟的天堂”,将看到怎样的画面?”在学生的理解中,鸟的天堂是有许许多多的鸟。有的学生说:“小鸟有的像美容师,在树上梳理着美丽的羽毛;有的像飞行员,在空中自由飞翔;有的像音乐家,在枝头尽情歌唱。”在学生的眼里,鸟的天堂里有各种各样的鸟,它们是美容师、飞行员、音乐家。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坐在石头上,一只鸟先在我们头上飞来飞去,后来还停在我的脚上。”在学生的心里,鸟儿在鸟的天堂生活很安全,与游人很亲密。教师充分地挖掘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充分感悟,让学生把作者写得简练的地方说具体,将写得含蓄的地方说生动,不仅把对“天堂”的理解还原成具体可感的情境,丰富了学生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于欣赏中悟情。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1]在小学阶段,教师会更重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与感悟,而把“欣赏”看成是对小学生的过高要求。小学生只有在阅读中学会欣赏,才能认真地感受课文的内涵,领悟内容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把文本里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如《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作者具体地写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几件事,体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情,非常感人。在学习“老人喂海鸥”这前半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用欣赏的眼光感受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体会老人视海鸥如儿女一般爱的付出。在后半部分“海鸥送老人”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反复阅读描写海鸥与老人诀别的段落,让学生理解“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等语句,接着出示课本里的插图,同时播放一组逝者被灵车接走后,亲人撕心裂肺地哭喊的场景。这时,为了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可以深情地发问,引出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说的无论是对老人的牵挂、思念,还是伤心、留恋,都说明学生用欣赏的眼光,读懂了老人对海鸥的爱以及海鸥对老人的真情。教师适时创设情境,不仅让学生对文章的段落感悟更深,而且对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进行有效地训练。
3.于想象中畅言。在教学唐代诗人吕岩的《牧童》诗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多读几遍诗,接着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然后播放优美的笛声,让诗歌富有情趣,最后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感悟。学生说:“听到优美的笛子的声音,我感受到了牧童愉快的心情。”“我好像看到了一块大草坪,一碧千里。”未闻其人,先闻其声,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甚至有几位优秀的学生说:“饭吃饱了,牧童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歇息,他是要欣赏那美妙的月色?还是今天太累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呢?”学生热情高涨,大胆想象,揣摩诗人当时的心境,把自己对整首诗独特的阅读感悟表达出来,凸显课堂的灵性。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其实这例子都是专家精心挑选的,具有语言特色的句子、段落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好范例。针对这些“范例”的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将范例迁移自创,达到学以致用。
1.借“语言”创“语言”。在教学富有表达特色的课文时,教师要关注这些语言,引导学生向课文借“语言”,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如教学《匆匆》这一课,课文中的句子“ _______ 的时候,日子从______ 过去,______ 是匆匆的。”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时光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溜走了。教师可以这样问:“你们身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你能不能用这种句式说一说?”这样迁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及感受,用自创语言说一句话,学生妙语连珠,课堂精彩纷呈。
2.引“例子”创“语言”。人教版四年级课文《人类的老师》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整篇文章围绕“人类的老师”展开,作者开篇引路,中间用例子加以说明,结尾点题。教师在教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认真观察这段话的特点,引导学生概括:科学家从什么动物那里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接着就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迁移,自学第三、四自然段,理解这两段的主要内容。最后拓展延伸:“人类还从大自然中的哪些动物那里得到启示,有了哪些发明创造?请你大胆想象,学习课文中的写法,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说一说。”这样发挥“例子”的作用,学生不但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把所学所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获得了规范的语言,提高了学生段落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融合与转化。
3.重“结合”创“语言”。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一组课文《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这几篇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写作。学习这几篇课文之后,“语文园地一”安排了写“校园的一处景物”的习作。动笔之前,笔者特地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要求学生自己选择校园的一处景物,先静静地、仔细地观察,欣赏校园的美景。二十分钟后回教室,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不仅能把自己看到的校园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说出来,并说出景物的特点,语句通顺优美,还能生动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教师充分利用“例子”,让学生有本可依,有路可循,校园又是学生熟悉的地方,有内容可说,学生说兴很浓,完成了篇章的自“创”。
语文教学承担着很多的教学任务,但只要教师紧紧抓住“言语表达”这个主旋律,巧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由“仿”到“悟”,再由“悟”到“创”,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黄益全.增强口语交际教学质效的思考[J].开放潮,2009(10).
[3]武宏钧.新世纪小学作文教学的三大走向[J].语文教学通讯,2010(12).
左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