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突围之策

2017-04-15 11:24沈小玲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作文生活教师

沈小玲

(诏安县南诏中心城内小学,福建 漳州 363500)

小学作文教学突围之策

沈小玲

(诏安县南诏中心城内小学,福建 漳州 363500)

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面对学生“作文难”问题,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革新作文指导策略,引领学生着眼生活,去感知丰富多彩的生活,细致而敏锐地捕捉生活点滴,大胆表达对生活的独特感悟。文章从观察生活,积累提升;读中学写,巧妙练笔;重视体验,真情流露;寻求突破,选材新颖;营造氛围,放飞翅膀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探寻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小学语文;作文训练;生活化;策略

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训练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如何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广大教师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实践,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然深感作文教学“难”。一到作文课,学生下笔艰涩,毫无头绪,甚至谈“写”色变。面对学生“作文难”问题,如何转变教学观念,革新作文指导策略,是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1.“难为无米之炊”,无从落笔。由于学生心理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平日里没有养成收集信息、积累作文材料的好习惯,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人与事,如过眼云烟,等到写作文的时候,当然会苦于“没有东西写”了。

2.内容空洞无物。作文是表达生活感悟、抒发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学生作文时,没有打通与生活的联系,把笔端伸向生活,去观察、表现生活历程,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思考,而是糊里糊涂地去东拼西凑,致使文章内容空洞无物,充满假话、空话、套话。

3.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究其原因,一是作文命题脱离学生生活现实,虽然指导时要求“写生活中的人和事”,但是缺乏启发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学生没有一定的情感基础,而硬要挤出几百字的作文来,那只好是闭门造车、缘木求鱼了。二是教师往往要求立意要有深度,片面追求主题的“高大上”,致使学生无病呻吟,或故作深沉。

二、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这句话生动、鲜明地指出了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为了提升学生作文训练的有效性,必须也只有走作文生活化之路,引领学生面向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

1.观察生活,积累提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指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正如苏东坡主张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有了平时丰富的积累,写作时才能文思泉涌。

首先,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采撷生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中,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身心愉悦地体验生活,与大自然交会,细致感受迥异的风光,欣赏日常的生活小花絮,感悟生活中的丝丝温暖,触发情感的再生,进而要求学生写日记,随时捕捉记录美好的瞬间,积累生活感悟。

如学生作品《艾粿飘香》写到:

清明节那天,我一进家门,闻到清明粿的清香,便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吃了起来,味道真香,我不住地称赞着……

教师启发:“要是能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抓住清明粿的形、色、香、味,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画,把自己真切的感受准确地写出来,文章更有感染力。”学生进行了修改:

那一屉又一屉新鲜出笼的清明粿,色泽鲜绿,清香扑鼻,仿佛揉进了春天的气息呢!我有些垂涎欲滴了。我捧起一个还冒着热气的清明粿,扒开竹叶,也顾不上手里传来的热度,张嘴就咬。那久违的甜糥的味道在身体流淌,艾草特有的清香在唇齿间回绕,我不住称赞着。我仔细地看着手中的清明粿——形状像龟背,金黄色的绿豆馅,鲜绿色的粿皮。哈,怪不得叫‘黑龟粿’呢!

一篇原本平淡空乏的文章,带上了浓浓的生活气息,读来满口生香。

其次,要指导学生阅读积累,厚积薄发。读书是小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生活之一,读书有助于突破个人生活的局限,见识到现实生活中无法接触到的事物,获得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增加人生厚度;读书还有助于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表达能力。所以应鼓励学生广泛读书,读后思索,写读书心得。

如一位学生从小酷爱读书,涉猎范围很广,四年级时就看《古文观止》。在一次“自己的家乡”作文训练中,生活在海边的他,特别熟悉渔民的生活。此时,平日里的生活场景一下子涌上心头,一气呵成写就了《小渔村的傍晚》:

“海边的小渔村,傍晚的大海最是热闹,浩瀚的大海,海面上帆影点点。靠岸了,满载而归的渔船上,一张张笑脸,映着夕阳的余晖,煞是好看……”

语言生动传神,这得益于深切的生活体验,以及丰富的读书积累。

2.读中学写,巧妙练笔

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不仅文质兼美,不同作者本着不同的视角,表达了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与情感追求。教师可以灵活地利用文本,巧妙设计与之相关的习作训练,使阅读为写作铺路,阅读与写作有机契合。

首先,引领学生细细品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脉络,感受形象逼真的细节描写,恰到好处的修辞运用,收获一些写作技巧,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比如在写作《我的小伙伴》时,学生就借鉴了《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中“王熙凤”出场的描写方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一串银铃般的笑声从教室外面飘了进来。没错,是王小云!她兴冲冲地快步走进来,秀气的脸上,嘴角上扬,眉眼都带着笑意。这笑声特别有感染力,同学们都乐了。突然,她脚下不留神,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她站稳了,又笑了:‘我是被大家的热情给倾倒的!’……”

一个性格活泼、风趣爱笑的女孩跃然纸上。

其次,不少课文中留下了艺术性“空白”,往往能引人遐想,给学生留下丰富的拓展空间。教师可以适时借以设计小练笔。

如五年级下册课文《桥》,故事悲壮而凄美动人,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深刻感受到老汉临危不惧、大公无私、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文章结尾十分简短,老汉的妻子“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令人思绪万千。抓住此处,教师设计了一次小练笔:“此时,老太太在人们的搀扶下,颤巍巍地来到江边祭奠,眼前见到的只有什么?她心中会怎么想?在她身后,齐刷刷地跪下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有什么表现?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祭奠的场面。”有了对原文情节、人物特点,以及情感的认识基础,学生写起来真实、生动、感人。

3.重视体验,真情流露

作文应该是学生生命体验的自然流露。一种倍觉新鲜的感受,一种非常好奇或相当惊喜的心情,一种急于试探或决心冒险的思绪,一种充满乐趣后满怀愉悦的体验,一种对不良社会现象的愤慨不平……这些都是对生活的点滴感悟拾零,对生命的粗浅的探索,尽管语言可能粗糙幼稚。让学生把生命中的每一次感动、每一个发现凝成文字,这样的作文,才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横生的故事,才是震撼心灵的情感。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生活,把真情实感流露出来,把对生活的感悟和理性思考,在笔端流泻下来。

记得有一名学生回乡下老家,偶遇一个捡破烂的女孩。女孩捧着他扔掉的旧书贪婪地读着。在与女孩的对话中,他了解到女孩辍学的原因。女孩充满哀伤的眼神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文章《折断的翅膀》,结尾作者发出了感慨:“女孩,是谁折断了你的翅膀,让你失去了在蓝天下翱翔的美丽?”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一次生活经历,情感真挚,发人深省。

4.寻求突破,选材新颖

作文来源于生活,巧妙地选取一定的角度,能够更好地表现“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主题。教师要指导学生除注意作文材料真实、典型外,要敢于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多角度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征,创新求异,独树一帜,去表达与众不同的发现与感受,避免步人后尘,落入俗套。

在指导题为《尴尬时刻》的作文时,多数学生记叙的是生活中由于粗心或匆忙之中导致的尴尬,要么是衣服没扣好,拉链没拉;要么是作文忘带,教师点名读作品,情急之下,随手抄起同桌的作文,结果引发笑话,颇感尴尬……有一学生选材别具一格,讲述了自己在公交车上给一位老爷爷让座,遭遇拒绝的故事:

“当时我非常尴尬,感觉空气凝固了似的,所有人的目光如利爪般挠着我的后背;后来,我才知道老爷爷曾经因为别人的让座,被偷走了一笔急用的钱。由此引发议论:‘正是某些人的欺骗行为,使老人对社会产生了怀疑,失去了对人的信任。’”

作者目光敏锐,角度别致,选取了车上见闻,反映了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十分深刻。

5.营造氛围,放飞翅膀

“引导审题,确定中心,选择素材,学生习作,教师评点”是惯常的作文指导模式。许多教师存在教学上观念陈旧,模式僵化,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把写作的方法技巧通通灌输给学生。其结果是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至于学生的作品千篇一律,甚或追求所谓的立意深刻,故作“成熟老到”,失去童真,毫无个性与灵气。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宽松的氛围,为学生搭建展示个性的平台,让学生能立足生活,放飞思维的翅膀,敞开心扉,大胆表达。

比如教师以“童年”为话题指导写作:“童年的生活是那样的无忧无虑,充满了天真的幻想,童年的伙伴淳朴憨厚,活泼可爱。你的童年是怎样的?”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充分展示了丰富的个性与多彩的生活经历。有的以《童年趣事》为题,讲述童年中纯朴有趣而富有农家气息的故事——遥远的小山村,外公亲手做的风筝,朴实可爱的小伙伴,到小河里摸鱼……有的以《童年的笑声》为题,回忆童年时与伙伴们“藏猫儿”的趣事,展现了童年生活的无忧无虑。有的以《白花裙》为题,用“白花裙”贯穿全文,写了主人公的童年成长历程。有的以《为母鸡减肥》为题,写儿时追着母鸡满院跑,直至疲惫不堪与母鸡对峙,种种让人忍俊不禁的可爱行为,展示了孩童的奇思妙想,真是妙趣横生。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步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小学‘二次习作’训练策略研究”(项目编号:fjjkxB16-064)。

左小文)

猜你喜欢
作文生活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