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东
(惠安县山霞中心小学,福建 惠安 362100)
提炼·提升·提质
——重庆名校办学的思考
陈道东
(惠安县山霞中心小学,福建 惠安 362100)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名校之名,必然在于其思想之影响深远,课程之开发成功,办学之品质领先。办学理念,办学方略,校长及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成熟的课程体系建设等是一所学校品质提升的关键。对办学思想的精心提炼,对学校课程的精益提升,对办学效益的精准提质,是重庆名校群体办学追求的共同特色。
名校;办学思想;学校课程;办学效益
笔者曾赴重庆考察,感受到巴山蜀水孕育出的重庆名校的办学模式、办学特色、办学真谛别有滋味。随着对重庆名校的深入学习与解读,笔者深深地被“重庆式”办学追求感动——对办学思想的精心提炼,对学校课程的精益提升,对办学效益的精准提质,构成了重庆教育特色。
重庆市的名校对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精心提炼,足以看出这是一些怎样的教育家在办学。人和街小学和树人小学在精心淬炼办学思想的过程中,锻造学校办学特色,实现文化涅槃。下面以这两所重庆名校为例,试析它们如何实现办学思想的不断升华。
1.在传统与文化中回归
人和街小学是渝中区的龙头学校。2005年,肖方明就任学校校长。他非常清楚,接手名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有幸福的烦恼。名校之名,名声在外的同时压力在内。作为新上任的校长,他有责任把学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2006年,他终于找到了着力点:文化再造,发展转型。
改革的着力点很小,即在校名上做文章。肖方明在教职工大会上向教师们发放问卷“填写心目中理想的校名”:是选择现用名“重庆市渝中区第一实验小学”,或是曾用名“人和街小学”,或是其他。99%的教师选择“人和街小学”。[1]肖方明校长说:“通过对校史资料的分析,我发现,‘人和’既是学校的校名,又是学校发展的每个阶段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这次的教职工问卷调查之后,师生们对校名的讨论迅速热烈起来。肖方明顺势而导,一系列“寻根人和”的活动迅速展开:请当年的名师到校做“人和情”讲座;让学生记者团采访退休的老校长、老教师等。“人和情结”迅速把师生们凝聚起来,他们开始热切地讨论起“人和”内涵。在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碰撞过程中,“人和理念”“人和文化”等创造性提法水到渠成。肖方明清醒地认识到,“人和”需要回归传统,而且要回归到民族的传统中去,“人和教育”的办学思想核心理念是“人和为魂、和谐育人”,具体内涵则为“和衷共济,即团结互助,同甘共苦,齐心合力培育和谐发展的社会新人;海纳百川,即努力汲取古今中外教育精华,拥抱先进教育理念,培养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现代人;和而不同,即共性与个性相融,鼓励张扬个性,开拓创新,突出特色,培养创新人才”。[2]
2.在历史与理想中穿越
重庆市小学界三大名校之一的树人小学,1938年建校,2001年成为重庆市示范小学,2003年开始拿遍了重庆市的奖牌而站在一个发展的巅峰。一段时间里,从行政到教师都感到困惑:学校今后怎么发展?办学质量如何提升?这是许多名校的通病:一切发展都要靠外部力量的推动,缺乏内在自我提升、自我发展的动力。这是典型的依赖型发展,问题的根源在办学思想上。
树人小学力图转型,历经五年,在办学思想上不断自我融化、自我锻造。2001年,学校提出“发展为本,精心育人”“发展”指的是学生的主体发展,教师的主动发展,学校的自主发展。2004年,又提出“精心树人,全面优质”,办学思想在淬炼中不断升华。2006年,开始唤醒、重塑“树人文化”。学校提出了自己的办学思想“百年树人,立己达人”,就是要“为百年树人,树百年之人”,希望培育出兴国之才。高远的办学思想,催醒了学校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开始了“唤醒孩子光荣梦想”的新的办学历程。
在重庆名校中,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精心锤炼、思想立校已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线。就是因为有马宏、杨志渭、肖方明等这样一批思想家型的教育家,才能成就这样一批具有重庆特色的名校。
思想的不断淬炼与升华最终还需落地生根,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教学实践行为。而在学校,思想落地的载体必然是精益求精的学校课程。下面以巴蜀小学为例,试析其如何在学校课程的不断提升中实现办学追求的美丽嬗变。
2007年,时任巴蜀小学分校执行校长的马宏肩负探索“趁合时代,顺应潮流”的新时期巴蜀教育改革之路的重任,再次研读1932年发布的建校宣言,梳理出学校、家庭、社会三重生活的学生观、“教学兼施”“手脑并用”的教育原则、全面教育的课程观。认识到巴蜀教育的原点在于“人”,课程实施的生态在于“动”,要在“动”的状态中,激发、唤醒和鼓舞全体师生的内在力量,个性陪伴,实现人的发展。马宏将巴蜀内隐的课程改革因子外显化:围绕“因生而动”,提出了“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办学理念,用“律动思想”去陪伴成长,成就梦想。2009年,马宏正式接任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长。从此,学校以每三年为一个短周期,制定实施《三年发展规划》,科学引领学校的内涵发展。2012年,马宏带领团队完成了第一个三年发展规划,自下而上的现场创新推动了律动课程体系的丰富,让课程回归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形成了“以学生为本,三类课程、三重生活、三种要素”的律动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各学科同步进行了育人核心素养及有效转化方法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以参与式为主要特色的律动课堂,以工作坊为主要模式的校本教研;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周”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项目学习”,实施“主题单元学习周”,学校呈现出风正劲足、灵动鲜活的教育生态。2014年,学校承办了“第二届小学教育国际会议”,并以此为契机,开展跨学科学习,以点带面,渐进推动了教师综合化实施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2015年5月,“小学教育巴蜀峰会”成功举办,产生了“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引领实践探索、自下而上的现场创新推动思想丰厚”的律动课程改革路径、成果与师生的个性发展、“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实施”行动指南、学科工作坊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影响全国。
随着对重庆名校的深入解读,笔者越发清晰地明白:提升课程改革的过程,就是直抵教育改革核心堡垒的过程。因为课程的背后,蕴藏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略、校长及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的内涵,体现在学校的课堂、活动、环境、文化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所学校,只有把一切与人的因素都看作课程,教育环节才得以无缝对接、协同发展。纵观全国首屈一指的名校,都拥有自己独特、成熟、领先的课程体系,可以说,课程才是一所名校的明星产品、金字招牌。
1.“儿童发展思维”成为学校和家庭的共识
“教育就是为发展儿童,一切的教育改革都应从儿童出发,并回归儿童生活。”巴蜀小学校长马宏认为,一旦儿童发展思维成为教师和家长的共识时,很多改变就自然而然、悄然无息地发生了。儿童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读懂儿童,才能找到综合化改革路径的选择的逻辑起点;读懂儿童,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真实内需。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和认识,自然而然地在巴蜀看到了“巴蜀质量”学校抽样调查显示,巴蜀小学五年级学生平均阅读量达到80万字,远远超过课标的要求,最多的学生达到了300余万字。课程综合化实施激发和唤醒了学生自我成长的动力和潜能。
2.“团队成长”成为学校和教师的共识
巴蜀教育将人置于教育目的之首要,是一种“成人”的教育。在马宏校长的价值引领下,巴蜀人走思想立校、实践强师、文化育人之路,扎根巴蜀,潜心实践,经过多年的课程综合化等实践平台的历练,引导教师树立真正的儿童思维,让教师从关注事到关注人,实现了与学生“共同经历、彼此滋养”。课程与团队,一直是巴蜀小学发展的两大抓手。重视团队的发展,携手团队在共同经历中彼此滋养,是马宏校长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于是学校每年举办全员参与的学术年会,不断激发教师队伍的自身造血机能,成长自我,成就学生。通过学校核心价值的引领,唤醒和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形成教师团队的凝聚力与课程综合化实施的意识,为改革打下“人”的基础,并形成了“让老师告诉老师、让老师影响老师”的团队共生,展开了激情与理性的研究。笔者深深震撼于这样一支“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的精英教师团队,这也是撑起巴蜀小学成功的基准力量和源泉。
[1]赖配根,刘然.好学校,每所皆可能(下)——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J].人民教育,2011(1).
[2]肖方明.培育“人和文化”,促进学校和谐发展[J].今日教育,2008(7).
徐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