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简报

2017-04-15 10:07
法语学习 2017年4期
关键词:主讲人法语讲座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简报

“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高端论坛”(Séminaire francophone)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心举办的区域国别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由中心主任丁一凡教授主持。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就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发表学术报告,是国内唯一以国际政治经济和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为主题、以法语为工作语言的学术论坛。以下为2017年3月的论坛简报。

第二十二讲:伊莎贝尔·薇瑞的文学人生

3月6日上午,比利时戏剧演员、作家、欧盟文学奖得主伊莎贝尔·薇瑞(Isabelle Wéry)女士应北京外国语大学比利时研究中心邀请来我系举办了交流座谈会。

薇瑞女士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过三年戏剧表演,随后以演员的身份赴欧美各国演出,并在英国伦敦参与过莎士比亚戏剧研究,其主演的女性主义戏剧《阴道独白》(LesMonologuesduvagin)令其声名鹊起。从事戏剧表演多年后,薇瑞女士开始创作剧本和小说,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凭借小说《忧愁的玛丽莲》(MarylinDésolée),薇瑞女士于2013年获得了欧盟文学奖,该作品也被译为多种语言出版。

本场交流座谈会主要以问答形式展开。薇瑞女士还就其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设定、灵与肉的关系等关键词进行了阐述,并回答了一系列关于东亚印象、著作权保护的问题。

第二十三讲:数字化信息素养与外语教学

3月13下午,法国里昂高等师范学院(ENS de Lyon-IFé)克里斯汀·德弗洛特(Christine Develotte)教授应邀来北外做了题为“数字化信息素养与外语教学”(Littératienumériqueetenseignement/apprentissagedeslangues)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傅荣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多所高校的师生参加了讲座。

德弗洛特教授首先介绍了数字化信息技术,包括信息的同步性、异步性,信息的多模态接收以及通过屏幕可进行的多模态同步互动。数字化交流已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视频影像革新了文化形式,同时改变了法语教学模式。“数字化信息素养”是运用写作技术所必需的技能,更是对新技术的积极适应,这些新技术涉及对日常语言应用的修改及创新。对于信息素养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交流,即人们身心都参与其中的社会活动;第二,人们的反应受其历史及文化背景影响;第三,创造语言应用新方法的可能性。接着,德弗洛特教授介绍了数字化信息与课堂的结合。数字化支持与课堂有五种结合方式,包括借助数字化技术丰富面授教学模式,通过上游下游的数字化手段改善面授教学等。要实现这一结合,需要教师、学生及技术服务等各方均具备相应能力。最后,德弗洛特教授称,我们应从广义上理解信息素养,以了解其如何影响交流形式,同时对交流这一概念形成基本的认识。

第二十四讲:对话达尼·拉费里埃——我写我生活

3月20日是国际法语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海地裔加拿大法语作家达尼·拉费里埃先生(Dany Laferrière)前来我校举行讲座。拉费里埃先生2013年当选法兰西学士院院士,是目前唯一的外籍院士。讲座由车琳教授主持。

讲座围绕着“我写我生活”(J’écriscommejevis)这一主题展开。主讲人首先讲述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并认为这是人生当中极为珍贵的岁月,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不论是快乐的童年,抑或是移居海外之后的种种经历,这一切都与他的文学创作紧密相连,是生活中的经历给予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拉费里埃先生认为文学创作不应该是作者急功近利地去寻找吸引更多读者的主题,真正的文学创作应该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对生活经历进行“重塑”,并且融入丰富的想象。

第二十五讲:英国脱欧后世界变局中的法国

3月21日下午,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IRIS)所长、著名地缘政治学家帕斯卡尔·博尼法斯博士(Pascal Boniface)应邀来我校讲座。博尼法斯先生是国际公法博士,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则是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机构之一。他活跃于多种媒体上,是目前在社交网络上最受关注的法国地缘政治学家。讲座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亿阳讲席教授、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心主任丁一凡教授主持。

博尼法斯先生从对世界秩序的分析进入主题。他认为,人们总是在谈论世界秩序,其实世界秩序是不存在的。在全球化加快的大趋势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单独决定世界秩序,这是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随后,讲座人分析了法国的外交和内政形势。他总结了自戴高乐总统以来法国奉行的独立外交政策,并对法国总统大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主讲人畅谈了欧盟在多极化世界的作用。最后,主讲人提到了中法关系的发展。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对法国和对欧盟都具有重要意义。法国认为世界是多极的,法国和中国可在很多领域加强协商,寻求合作。

第二十六讲:泛滥的科技,消失的天堂

3月22日下午,瑞士作家丹尼埃尔·德·鲁莱(Daniel de Roulet)应邀与我系师生进行交流。鲁莱先生1944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年轻时代阅读了很多文学经典;后就读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转入建筑行业,继而又涉足信息技术领域,成为信息工程师;50岁时从信息技术领域转型至文学领域。他认为两者不应该是分离的,因此他决定投身文学写作,诠释文学和科技世界的关联。

1997年开始,作为作家的鲁莱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发表了系列小说《人类的伪装》(LaSimulationhumaine),该作品由10本独立却紧密关联的小说组成,以核能的应用为主题,从用于广岛的军用核能到福岛的民用核能。鲁莱对科技和文学的交融持积极态度,并将该作品运用“数位人文学”(humanités numériques)的方法进行再创作,通过对章节的重新拼接,构成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对鲁莱来说,这种再创作得益于“数位人文学”的发展,但同时也需要人工的介入。鲁莱的文学界同僚批判他是文学的“叛徒”,认为他用技术之火烧毁了文学。但鲁莱认为,文学和技术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两者相关联并互相需要,传统的文学创作需要技术,而技术本身的发展也需要多样性和情感的介入。

第二十七讲:中国对非农业合作研究

3月31日上午,法国经济学家让—雅克·加巴(Jean-Jacques Gabas)应邀来北外做了题为“中国对非农业合作研究”的讲座。加巴为巴黎第十一大学教师,同时执教于巴黎政治大学,并在巴黎第一大学教授国际合作、人道主义行动与发展政策硕士专业课程。作品《南北合作困局》在中国出版。讲座由李洪峰教授主持。

主讲人分析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农业领域的公共政策和关键问题,并讲述了非洲农业的发展历史。加巴先生指出,非洲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农业的发展。国际组织、非洲国家和世界经济强国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在当地投入大量资金和科技,建立适合当地的农业政策来促进农业发展,希望实现非洲农业的自给自足。八十年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农业政策改革、对抗饥馑和粮食政策是当时主要的农业议题。九十年代后,非洲开始注重粮食安全,而粮食领域的金融市场也发展迅速。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非洲遭遇了粮食危机。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对非投资援助增加,且形式多样化。

随后,主讲人介绍了中国在非洲农业领域的“软实力”。从中国式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入手,主讲人简单介绍了这一模式在南南合作中的推广和应用,以及中国在非洲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在农业领域中的独特地位。之后,他详细讲述了中国如何在非洲实施双赢的援助政策,最后也指出了中非合作中的不足,对中非农业合作的未来进行了积极的展望。

猜你喜欢
主讲人法语讲座
浅谈当前党课教学的面临问题与完善建议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由一道测试题所引发的思考
小型法语口语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
论法语的体系统
《开讲啦》做正能量的传播者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书法史讲座(十二)
书法史讲座(五)
FOU: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