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年
·评论·
便向根心见华实
庆年
仲春时节,万木葱郁,繁花似锦。复旦园里,群贤云集,相聚盛会。第三届博雅教育国际论坛在这里举行。习俗有言,春华秋实。论坛的举行,正应春时,暗合事理。着眼世界的未来,夯实本科教育的根基,大学才能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出栋梁之材,才会收获服务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的丰硕果实。
“培根利秋实”,这是自然规律。育人如树木,当把力用在根基培养上。然而,在社会的急速发展中,追逐现实功利的浪潮使得许多人舍本而求末,只关注眼前的、现实的功用,一些学校教育偏离轨道,忽视人全面、长远的发展。尤其高等教育,直接与职业关联,更容易陷入浮躁的喧嚣之中,走向工具化、功利化。而知识体系的急剧膨胀和分化,又使得教育体系发生割裂,人才培养被窄化、碎片化。育人的根基被动摇,必然走向浅薄和短视。因而,与教育功能和体系异化抗争,就成为高等教育不得不面对的时代命题,中外概莫如此。无论博雅教育、通识教育,还是人文素质教育,其旨虽各有所致,但目标不外是让教育回归根本,回归本来应有的价值追求。
未来人才的培养当从根本上着眼,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但是,这个根本究竟是什么?人们观点并不一致。其实这很正常,因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特点的大学育人有不同的目标追求,看法就会有差异。哪怕同一所大学,人们的理解也可能不同。本届论坛的倡议者、复旦大学老校长、年过八旬的杨福家先生,快语真言,直指本心。“论坛是研讨会,就要允许争论”。他对一位复旦本校嘉宾关于通识教育内涵的理解就表示了保留意见。交锋才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在一次提问环节,有听众提到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问题,在嘉宾回答完提问之后,杨先生要过话筒插话:“忘掉专业!”他讲了复旦大学物理专业某位校友的故事:该生长于模型计算,到美国留学,把模型计算用于金融,成为金融界翘楚。他强调,专业并不重要,关键要学会知识迁移,涵养智慧。此为一家之言,故事十多年前就听杨先生讲过,这次提到,他又补上了一句:“像复旦大学这样的大学,学生可以忘掉专业,但是,应用性大学不能忘掉专业。”言下之意,当因校以制宜。
无论“博雅教育”还是“通识教育”,都是舶来品。如何给它们注入本土文化内涵,这是本届论坛学者们讨论的一个话题。不久前在《文汇报》上读到一篇书评,为朱振武主编《英美文化思辨教程》而作,题目就是“建构中国的通识教育”。其中有一段话颇得本土化内涵的要旨:“事实上,以美国为代表的通识教育模式汲取了博雅/自由教育中的自由精神,旨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实质是近代以来工业化和民主化语境下对这一古老传统的现代化改造。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勃兴即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本土传统和异域经验合流的结果,其中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交融与和合。”作者杨世祥认为,我们在借鉴西方概念推进通识教育时,一定要“坚守本土立场,对其所负载的价值体系予以鉴别和厘清,并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理性的思辨,实现本土立场的价值嵌入”;要“以中国的现实土壤为立足点,考察古往今来人类文明发展的谱系与脉络,进而在整体文明史的视域下审视当今主要文明存在的问题,其终极目标是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为陷入普遍危机与困顿的当下世界寻找出路”。简而言之,我国大学推进通识教育,要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培育根本,要滋养在根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