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激发高中生的道德情感

2017-04-15 07:19:58袁小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道德情绪

袁小平 蔡 隆

(福州华侨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2)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激发高中生的道德情感

袁小平 蔡 隆

(福州华侨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2)

文章针对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情感目标缺失的现状,探讨了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道德情感激发的必要性,并依据教育教学规律、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价值观形成的规律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核心价值观;情感激发;情绪脑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赖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综合教育体系,很显然,学校教育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毋庸置疑。但根据相关的调研和笔者的观察,当前学校在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大都停留在“黑板报”层面,即停留在纸上、面上、学生的识记上,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情感目标严重缺失,道德情感的激发被忽略。文章试从情感激发的角度来探讨学校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以提升学校教育的实效。

一、道德情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对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心理重建的引擎,它应属于个体道德品质的核心内容。价值观也属于主体个性心理中的动力特征之一,相比人的需求、兴趣、信念而言又具有统领性和覆盖性,对人的言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知、情、意、行四个部分。其中道德情感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憎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个体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之一,是激发道德动机和进行自我监督的内心力量,是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它左右着行为的决策与发动。缺乏美好的道德情感,道德认知失去了意义,道德行为必然会沦为空谈。这也是核心价值观知易行难的重要原因。

由此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应该包括知识目标、情感态度、行为目标。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知识目标层面即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理解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与内涵。情感要求学生对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价值标准具有正向的道德情感,例如,热爱祖国、崇尚自由公正、坚信法治、以诚信为荣等。行为目标是学生能够自觉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价值标准,进行正确的行为选择。其中,知识目标是基础和开端,情感目标是关键和桥梁,行为目标是最终的落脚点。

二、道德情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激发

在美国情商研究学者丹尼尔·戈尔曼看来,人有两种心理行为,一种是情绪心理行为,一种是理性心理行为。一种用来思考,一种用来感觉。现代脑神经科学的研究证实了,在人脑脑干顶部,环状边缘系统底部的附近呈杏仁核形状的部分就是人的“情感中枢”。杏仁核拥有神经联结的延伸网络,这使它在发生情绪危机时能够指挥和驱使大脑其他的很多区域——包括理性脑。感觉越强烈,情绪对心理的控制力就越强,理性的作用就越弱。有人在深夜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跳入河中救人往往不是经过理性思考,而是情绪脑在起作用。情绪脑发挥作用的关键与情绪记忆有关,人们在过去体验过的鲜明的情绪反映模式往往存储在情绪记忆库中,当现实中遇到相同或类似的情境时,杏仁核就能在皮层中枢(负责理性思考)对情况进行全面理解之前引发情绪反应,直接作出行为选择。青少年在所见、所闻、所感受到的美好情感及积极的反应模式如果能鲜明而深刻地储存在“杏仁核”中,在遇到类似情境时,就能立即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所谓羞耻之心、怜悯之情都属于人类美好的道德情感,它如果被鲜明而深刻地储存在情绪脑中,往往就会直接驱动着道德行为选择。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的情感激发具有重要心理学意义。

那么,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学校教育中该如何有效激发美好的道德情感呢?

(一)讲好文本激发道德情感

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激发的前提。24个字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的了解是难以触动心灵的。其中,一些概念是易懂的,比如“敬业”“诚信”“友善”,但有的概念外延较为广泛,不讲清楚,学生可能无法全面的理解,比如“爱国”“文明”“和谐”等。以“爱国“为例,就理应包括担当社会责任,遵守法律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爱护环境等,它与人们的日常言行息息相关。还有一些是理解起来容易产生歧义的,比如“自由”“平等”“公正”等。以“自由”为例,一般意义上是指宪法或根本法赋予并保障的公民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确保公民人身和心灵免收奴役、控制、践踏。同时“自由”也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不存无条件的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与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相衔接,而且与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愿望和普世价值的追求相一致。讲好文本不仅仅局限于24个字的核心价值观内涵与要求,要充分调动学生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与思维的各种认知要素,形成形象鲜明、影响深刻的认知图式;讲好讲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晓之以理,便能动之以情。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好文本便能激发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感。

(二)基于生活激发道德情感

吴向东教授认为“物质生活和传统文化是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而“主体的实践活动是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是高高在上的一个摆设,而是时时处处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应该依据丰富的校园生活、课外活动,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核心价值观体验、感悟的各种情境,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比如,组织观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主题讲座、辩论演讲活动、读书活动、进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各个学科教师均可以充分利用学科素材激发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美好情感。如,历史学科就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故事,政治老师可以利用热点时事,语文老师可以利用相关的诗词文章等。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各种鲜活的素材均可以作为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的媒介;基于生活的情感激发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充分发掘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内驱力,有效引导,积极促进。另外,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把核心价值观基本原则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在实践中激发情感,在实践中感悟核心价值的原则。

(三)做好评价激发道德情感

评价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正面的评价给人积极的情绪体验,负面的评价给人消极的情绪体验。更多的鼓励性、引导性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学校教育在全社会倡导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下应根据实际建立和完善学生相关的核心价值评价体系,把核心价值观渗入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注重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过程和品德的形成过程。当前一些校规班规中把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可操作、便观察的规条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例如,“考试诚信,不作弊”“处事公正,遵纪守法”“待人友善、与人和谐相处”“能服务于他人,积极参加自愿者活动”等。这些规条不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联系学生生活,反映学生实际,也有利于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要把终结性评价和适时评价结合起来,更多地及时评价,既有利于及时反馈和矫正不良行为,也能给学生更多强化道德情感的机会,形成牢固的情绪记忆。

(四)营造环境激发道德情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激发正向的道德情感。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中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校园景致的布置、文化的宣称、校园社团活动的开展,科艺节、成人礼、各种比赛竞赛等均渗透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熏陶。此外,要注重家校联系,提升家长的价值观素养,共同培育良好的家庭环境。

人之所以为灵,情也。学校教育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者要注重激发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感,并统合自我道德认知、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促进健康人格和高尚品德形成。

[1]〔美〕丹尼尔·戈尔曼.情商[M].杨晓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9—19.

[2]吴向东.论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J].哲学研究,2008(5).

[3]洪明.我国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素养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6(9).

(责任编辑:黄丽萍)

猜你喜欢
价值观道德情绪
我的价值观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