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蓉
(永泰县青云中学,福建 永泰 350700)
农村初中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不足与对策
林宗蓉
(永泰县青云中学,福建 永泰 350700)
分析初中思品课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反思农村学校生活化教学的得失,寻找更加有效的生活化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有效性。
农村初中校;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德育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由于农村初中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道德形成与城市不同,要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必须特别注重他们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体验。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学生生活实例,再创生活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即生活化教学。
由于农村初中校教师竞争压力小,家长对教育不够重视,对教师要求不高,部分教师缺乏进取心,对教学工作态度不积极,教学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教育观念有待更新,教学手段简单、机械,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影响教学效果。
(一)教师教学观念滞后,忽视新课标精神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教师理应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新课改后,新课程增加了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关注学生生活,注重学生道德体验。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农村学校部分教师特别是年长教师不太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没有很好领会新课标精神,忽视学生情感体验,认为“一根粉笔,一张嘴,一辈子”是绝对权威的,课堂上仍然采取简单、机械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灌输,强制学生接受,使学生在考试中成为“道德标兵”,完成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就出现了“高分、低能、低品质”的怪现象,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扼杀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新课标要求是相悖的。[1]
(二)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理解肤浅以致滥用
农村学校自从有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以来,部分教师也大展“生活化教学”本领,尤其是采用再现情境教学方法时,没有把握好尺度,只停留在简单地罗列生活表象。每一节课都播放大量图片(基本上是下载的),没有讲解,没有互动。笔者所见,有一次进修学校组织下乡听课教研活动,一位教师讲授八年级下册“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时,播放“精心”准备的课件——交通事故现场的恐怖图片,根本没有留意同学们那惊恐万状的表情,直到进修学校领导叫停时已经播放了17张图片。这样的情境再现除了制造恐慌外,还有何用?真正的生活化教学不是简单地观看几幅生活图片,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深层次的东西。
(一)更新教育理念,放下教师“权威”
在新课改环境下,作为在教学工作第一线的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寻求有效教学方法,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特别是农村初中品德课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教学工作,加强理论学习,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得失,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形成先进教学理念;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用户思维,放下“权威”,转换角色,克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善于与学生进行互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吸引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乐于其中、悟于其中,有效完成教学目标。[2]如在讲授“科技创新影响我们的生活”时,创设一个问题:说一说我们身边的哪些变化与科技创新有关系?(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诸如:科技养殖(×××养野猪,赚很多钱);李果、槟榔芋包装创新,很畅销;有高速、高铁,交通便利等。尽管同学们表达不一,但感受是真实的、深刻的。这样轻松、民主的生活化教学,不需要教师苦口婆心的劝导,只需抛砖引玉,效果超出了预期,达到有效性教学,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二)理性创设生活情境,浅化教材内容,注重情感体验
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凭借。新课程中,每单元都有学生实践探究主题,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初中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实践作为课程线索: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但有的章节理论性较强,内容还是相对固定的,学生不感兴趣,也不易理解。教师要学会创造性使用教材,把课堂教学活动延伸到家庭、社会,抓住学生熟悉的人和事,也可以把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特别是学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融入课堂,理性、科学地创设情境,通过学生生活实践、认知、感悟,自主形成道德经验,提高素养,逐渐学会正确处理在成长中所要面对的各种关系,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形成知、情、意、行统一的良好道德品质,来实现教学目标。特别是转型时期的农村生活,处处都是教学的好资源。
在讲授“要孝敬父母,尊敬父母的长辈”时,部分同学不认同教材的观点,对父母心存埋怨和不理解,教师要给予正面引导(因为他们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父母可以说是聚少离多,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在备课时可提前进行家访,请家长配合,要求家长提供一些在外打工的辛苦场景录相或相关资料,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到这样的真实情境,会有很大的心灵触动,促使他们学会自立、学会承受、学会感恩。所以教学情境如果用得科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同样,在讲授“艰苦奋斗,节约粮食”时,有些同学不屑一顾,认为粮食是种的,又不用钱买,这也是农村学校很好的教学材料(转型时期的农村孩子缺乏实践和锻炼)。教师可以联系家长,利用周末时间让孩子参加一些适当的体力劳动,如采摘李果或挖地瓜等,让孩子尝试劳动时那种腰酸背痛的感觉,明白什么是“粒粒皆辛苦”。上课时让学生谈劳动的感受,教师只要适当地引导和评价。这样的生活化教学,正是陆游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真实写照,能够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加强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反思教学评价,完善教学过程,注重道德形成
新课标所体现的生活化教学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新课程的实施目的是为了促进初中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负责任的公民。在农村,由于家长普遍文化程度偏低,素质也不高,对子女管教不严,引导不够,所以学生在生活、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教师要重视这些不足,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寻找每位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在教学评价中要改变传统的以单一理论知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采用多元评价方式,特别要注重学生道德形成过程,把教学评价当作师生共同成长的生活过程,丰富生活化评价。比如:在七年级入学时,教师要详细了解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教学生制作一本记录手册——《每天进步一点点》(记录:思想、学习、行为习惯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在课堂的行为表现;在课外活动中,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为伴,以柔和的心感化学生,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引导学生。在期末综合评定时可以以学生自评为主,教师、班级、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在学习、做事、做人等方面不断变化提升的过程(即形成性评价)。[3]进步的给予肯定,不足的给予正面引导。以教学中平时考查和生活中日常行为的表现作为思想品德课综合成绩评定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降低期中期末笔试成绩(即终结性评价)所占思想品德课成绩的比重,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农村品德课生活化教学,要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响应新课标精神,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进行教学活动,可以克服不少的无效道德说教,增加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使思想品德课充满生机活力。当然,生活是变化的,教学工作也应随着初中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实践而不断探究与总结,实现有效性教学。
[1]潘茂春.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及不足[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9).
[2]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7.
[3]薄运锁.英语终结性评价与考试改革的探讨[J].课程改革,2007(12).
(责任编辑:黄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