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歌在当代传承和发展之启示
——以《茉莉花》为例

2017-04-14 01:06谭冉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流传民歌音乐

谭冉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22)

地方民歌在当代传承和发展之启示
——以《茉莉花》为例

谭冉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22)

地方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民族音乐中的一颗奇珍。在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今天,推动民歌的当代发展也成为了所有人共同的责任。鉴于此,本文以唱响世界的江苏民歌《茉莉花》为例,就其成功流传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获得的启示和借鉴进行了总结。

传统民歌;《茉莉花》;流传成因;启示借鉴

1.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流传和发展衍变

由于民歌是在人们劳动生活中诞生和流传的,所以原作者的创作时间和地点难以查证,只能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追溯。最早刊载《茉莉花》的刊物是清朝乾隆年间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花鼓》,因昆腔戏曲源于江苏,两位辑录者也都是江苏人,所以将江苏视为该曲最早的发现地和流传地。道光十七年,由箫卿主人用工尺谱记录的《鲜花调》,被收录在《小慧集》中,是茉莉花第一次音乐文本记载。有了工尺谱记载,便为其传唱打下了基础。此后,随着地方戏曲、曲艺的兴起,《鲜花调》开始在全国各地传唱。多地都对该曲进行了改编,一度出现了十多个曲调。1942年,还是新四军小战士的作曲家何仿在江苏民间采风中,记录了一位民间老艺人演唱的《鲜花调》,多年后对其进行了较大的改编,也就是我们现在听到的 《茉莉花》。歌曲一经推出后,立刻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迅速在全国传唱。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茉莉花》确定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向全世界推荐。而我国也在多项国家事务、外交活动、礼仪庆典中使用该曲,成为了中国民歌的代表。其价值和意义已经超出了歌曲本身,成为了一个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中西方文化情感交流的桥梁。2002年,南京市六合区举办“茉莉花文化”节,开始挖掘《茉莉花》的潜在效应和价值,并获得了良好的收益。今天,茉莉花不仅是江苏的省花,而且也是中国举办各类国际性演出的必选曲目,成为了中国民歌、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这在中国民歌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茉莉花》成功流传的原因分析

2.1 自身的魅力

在《茉莉花》百年的流传历程中,曾一度有十多种版本,然而却只有江苏版的《茉莉花》脱颖而出,这自然是与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所分不开的。从歌词上看,茉莉花自古就是备受文人墨客青睐的表现对象,特别是其醉人心脾的香气,被誉为是“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对此歌词中唱到:“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然后又重点描写了“三怕”,即不敢摘下它,因为怕“被人骂、怕被人笑话、怕来年不发芽”,寥寥数语就将赏花人爱慕和眷恋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旋律上看,歌曲秉承了江南地区民歌“级进”的特点,全曲始终未出现五度以上的大跳,而是以三四度级进为主,这使得旋律给人以委婉、舒展的感觉,与茉莉花含蓄优美的音乐形象十分契合,听着这动人的旋律,不禁令人心驰神往,仿佛置身于洁白幽香的茉莉花丛中。可以说,正是歌曲本身所具有的音乐感染力,使其能够传承至今天,并为全世界的观众所认可和喜爱。

2.2 成功的改编

清朝时期的《鲜花调》,主要表现的是戏曲《西厢记》中“张生戏莺莺”的故事,在后来的流传中,逐渐去掉了一部分内容,只保留了描写茉莉花的部分唱词,作曲家何仿正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改编的。在歌词方面,其首先去掉了《鲜花调》中对金银花和玫瑰花的描写,仅保留茉莉花一种,并将原歌词扩展为三段。随后又将带有地方和封建色彩的“奴”字改为“我”字,全曲统一使用发花辙,生动形象而又朗朗上口。在旋律方面,针对原曲结构较为随意的情况,何仿将其修整为了标准三段体结构,并在开头部分加入了引子,对一些平直的音程进行了润色,使曲调更加婉转和流畅。特别是结尾处的拖腔处理,更是给人以意境深远、意犹未尽之感。可以看出,何仿创新而又成功的改编,是其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茉莉花”这一全新音乐形象的树立,不仅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趣味,而且为西方观众所认可和接纳,体现出了强大的艺术兼容性,可谓是民歌改编的成功和典范之作。

2.3 丰富的传播

从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是语言的产生;第二是文字的成熟;第三是传统视听媒介的推广,如印刷术、出版物等;第四是现代视听技术的普及,如电视、电影、广播等;第五是网络技术的勃兴。而这五个阶段是贯穿于《茉莉花》流传过程始终的。换言之就是每一次传播媒介的发展,都使《茉莉花》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从语言来看,民歌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性语言;从文字来看,清末的工尺谱记载,使其能够以文本的形式进行传播;从传统媒介来看,建国后各类民歌辑录都将《茉莉花》收录在内,唱片和磁带也在全国发行;从现代视听技术来看,随着电视设备的普及,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欣赏到《茉莉花》动听的旋律;从网络技术来看,当代人只需轻点鼠标或使用手机,这熟悉的旋律就会立刻在耳边响起。可以看出,在历史、环境、科技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茉莉花》始终是与传播媒介并行发展的,使其始终走在传播的前沿,而不是像有的艺术门类一样,逐渐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2.4 产业化的推动

文化产业是一门朝阳产业,其价值和意义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从新世纪之初,南京市六合区就开始有意识推动《茉莉花》产业化发展,获得了多方面的积极效应。从2002年开始,南京市六合区开始举办“茉莉花音乐文化旅游节”,音乐搭台,经济唱戏,先后引进了二百多个投资项目,使当地财政收入逐年保持稳定增长。主题公园“茉莉花园”也是当地旅游的名片,园内引进单瓣茉莉、非洲茉莉、鸳鸯茉莉等十余个品种,花园后山矗立着《茉莉花》采风纪念碑,碑座刻有《好一朵茉莉花》和《鲜花调》,碑上刻有何仿先生的手印,证明了此处是《茉莉花》歌曲的源头。每年九月茉莉飘香的时候游人如织。其成功经验表明,只要观念超前,条件得当,措施得力,民歌和经济发展完全能够形成有效的互动,获得双赢的结果。

3.《茉莉花》成功流传的启示和借鉴

3.1 立足地方文化优势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有其代表性的民歌,而在民歌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民歌的地域性特征。其作为一个地域劳动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的重要标识,是在各自的地理和民俗文化环境下形成的,既是独一无二的,也是难以复制的。但是从当代艺术发展来看,多数人都习惯于用一维的历时性时间尺度评价和认识传统,认为只有为其注入流行的元素才能保持其活力。这显然是一种片面的认知。正如我们难以想象穿着羊皮袄、扎着白手巾的陕北民歌手演唱《茉莉花》一样,如果不彰显出特有的地方风格,而是盲目效仿,张冠李戴,只有陷入“四不像”的境地。所以在当代民歌发展中,一定要立足于地方性格和本地文化优势,将其作为民歌发展的根本,这既是民歌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其在当代流传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3.2 进行适当合理改编

从《茉莉花》可以看出,何仿于上世纪中叶的成功改编,是其在当代流传和发展的关键。很多文艺工作者都存有这样的片面认识,即既然是传统的,便是不可改变的。这显然是一种狭隘的历史观。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我们当代人的所作所为,对于后代也是一种历史。《茉莉花》的成功流传,也正是历史上多次加工和改造的结果。因此要辩证的认识传统,树立起历史责任感,主动对民歌进行改编,使之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为其流传和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和条件。在具体的改变过程中,首先要保留其特点和优势。何仿对《茉莉花》的改编中,虽然歌词做了较大改动,但是曲调几乎予以了全部保留。西部歌王王洛宾也多次强调自己是传播者而非创作者,所以民歌改编一定要以民歌的原型为基础,才能保留其特有的价值和魅力。其次要具有时代性。民歌的诞生有其特定的时代属性,然而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就要求当代音乐工作者要对旧民歌进行有取舍的改编,做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使之为当代人认可和接纳,体现出一定的时代风貌和当代创作者的时代责任感。

3.3 运用现代传播手段

自20年代90年代以来,中央电视台和各省市电视台,就先后推出了上百档有关民歌的节目,对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同时也对民歌传承和发展进行了各种有益的探讨,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为民歌搭建起了一个新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认识和喜爱民歌,也体现出了当代技术的优越性。2016年10月,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大型综艺节目《中国民歌大会》,所有表演者在民歌背景故事的挖掘和讲述中,完好展现了所属民族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体现出了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内涵,全方位展示了中国民歌艺术的魅力。可以看出,与传统的传播手段相比,现代传播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民歌要主动向现代传播媒介靠拢,借助于对方强大影响力宣传和推广自身;另一方面,传播媒介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民歌的价值,将民歌作为重要的表现内容,以当代人特有的方式对其进行新的传承和发展。

3.4 发展民歌文化产业

产业化是推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价值和意义也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能够获得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对于民歌产业化发展来说,则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音乐品牌的树立。作为一种名称和符号,品牌能够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与竞争者形成鲜明的区分。现在一提到《茉莉花》,多数人脑海中就会想起江苏、南京、六合等,这就是品牌的效应。因此在民歌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歌类型,最大化的表现其特有的艺术内涵和风格,并根据当代人的审美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改编,使之成为地方最响亮的名片。其次是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推动民歌与其它产业的融合,这种融合度越高,各自的收益也就越大。比如与旅游业的融合,在对民歌进行展示的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旅游项目的建设,使游客既可以听到原汁原味的民歌,又能够在民歌的诞生地体验特有的地域和民俗风情。最后是加强人才培养。民歌产业化发展,需要以专业、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为基础,针对当下人才匮乏的局面,应主动与地方高校的音乐院系进行互动,将高校音乐院系建设成为人才培养基地,为民歌产业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物质生产的丰富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审美视野和情趣更加丰富和多元,使包含民歌在内的多种民族传统艺术受到了冷落,有的艺术品种甚至到了难以传承的濒危境地。在这种形势下,《茉莉花》却始终长盛不衰,成为了中国民歌的代表而享誉世界。应该也必须为广大音乐工作者研究和思考。从中获得的启示在于,民歌应首先保留其特有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即“原汁原味”,然后通过适当的改编,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再借助于先进的传播手段进行推广,方能在当代艺术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就会陷入失传的状况。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观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为民歌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高璐.音乐传播媒介与原生态文化保护[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

[2]王虹霞.茉莉花开香四溢——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形成与传播[J].艺术百家,2006(07).

[3]言唱.中国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价值和市场前景[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4]巩丽美.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歌的价值与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16(08).

[5]倪艳.如何利用电视途径传播原生态民歌——以广西为例[J].视听,2015(08).

J649

A

2095-7327(2017)-08-0173-02

谭冉(1986—),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助教,艺术学硕士,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流传民歌音乐
经典“咏”流传
革命先烈精神永远流传
央视《经典咏流传》回文诗辩正
蹴鞠有达人,一“踢”永流传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音乐
穿花衣 唱民歌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