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2017-04-14 01:06刘晓茹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8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思政

刘晓茹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刘晓茹

(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新时期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全新契机,这就意味着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能够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入动力。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如何实现创新提出了对策,以供参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0.前言

基于新形势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我国执政能力、凝聚广大群众力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建设具有中国夜色社会主义之需。而高校作为践行马克思主大众化的重要领域,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要想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就需要在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政教育工作间存在关系的基础上,实现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上,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在明确整治立场、坚定政治信仰的同时,树立崇高的爱国爱党精神。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与特征

1.1 内涵

从当代中国出发,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而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就是基于理论的传承性基础上来强化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在于:促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树立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化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融入精神生活之中,以此来强化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强化民族自信心与荣誉感,在不断践行的过程中,提升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并维护主流意识。而基于高校角度下,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的是借助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使得当代学生能够系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2 实质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在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将其作为指导实践活动的理论工具,而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转化,促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了解并吸收内化马克思主义内涵的基础上,认同马克思主义,并坚定马克思主义理念与信仰,同时积极的运用于实践中以指导实践活动的科学开展,进而才能够切实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价值。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简单化,以促使马克思主义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进步。

而基于当代中国下,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是:促使中国的广大群众能够在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基础上,能够始终坚定政治立场,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促使人民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观,以此来凝聚人民群众精神力量,并借助人民群众的实践之动力来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步伐。胆大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就需要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进行吸收内化,进而以此为价值导向来统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进而才才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稳步前行提供坚定的思想保障。

2.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高校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挑战

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2.1 多元文化的冲击

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标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则是为了促使当代大学生在接受、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化吸收,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实践指导工具,以实现对问题的科学分析与解决,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培养。而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入侵下,使得其政治立场发生偏移,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出现消极甚至是抵触的情绪,此种情况下就使得马克思主义教育目标无法实现有效达成。

2.2 教学理念、方法以及手段的制约性

在实际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基于当前高校在实际落实思政教育课程的过程中,相应教育理念过于滞后,在实际教学中片面强调理论的灌输,并强调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此种情况下就忽略了对马克思主义内涵的解析,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与价值观等难以被学生所了解与接受。同时相应教学方法与手段过于陈旧与单一,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下,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难以从思想上实现答疑解惑的目的,进而使得该理论的说服力大大折扣,说教的形式下学生的反感情绪很大,进而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深入与广泛开展。

2.3 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轨

在实际落实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存在严重脱轨的现象,在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设置的问题,要么理论过于浅显、要么过于深奥,致使学生难以对该教育内容产生兴趣。同时,在思政教育中,教材内容相对固定,而这就与现实生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问题,即使大学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面对现实的冲击,学生搭建起的马克思主义观土崩瓦解。尤其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下,中国的崛起与不断强大使得西方敌对势力心生畏惧,且一直以来从未放弃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诋毁,并借助思想的腐蚀来瓦解中国人的社会主义信仰,如果在思政教育中缺乏与现实的衔接,马克思主义就难以占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阵地。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所带来的契机

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政教育工作间所呈现出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下,对于高校而言,借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为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全新的契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抽象原理进行具体化转化,进而将受众范围进行拓展。而当代大学生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在大众化视阈下,可谓是精英群体,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来武装大学生的思想。因此,在新形势下,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步伐、提升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能够以这一理论思想为实践指导工具,进而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培养,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注入动力之源。

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则为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能够为促使当代大学生在接受、理解并内化吸收马克思主义内涵的基础上,将最近的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指导工具,以在践行的过程中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4.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高校极强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

4.1 要实现理论内容的创新以确保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效衔接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基于当前教材理论教学内容充分设置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实现教材理论内容的创新,并积极将国家的方针政策融入与其中,在此过程中,要确保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就是切实学生的实际能力下,将抽象的理论内容进行具体化,以通俗易懂的导入形式来促使学生能够将教材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进行衔接。基于教材内容一成不变的稳定格局下,需要适当的融入社会现实内容,将社会的焦点与热点话题与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衔接与融合,促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来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深化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与理念,促使其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以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方法论作为实践指导工具来解决问题、明辨是非。

4.2 确保讲授的理论知识于大学生实际生活相切合

在实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对于该学科的教师而言,需要基于大众化的思维角度下,以简单的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具体化阐述,在此过程中,要与大学生所生活的实际环境进行融合,促使学生能够在内化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针对时代性问题进行解决,以此来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具体而言,要针对当下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学生思想所呈现出的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引导学生去直面问题的同时,解除心中之困惑,以此来强化马克思主义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以令人信服的解答来促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而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同时,促使当代大学生能够走出社会中的阴暗面,避免因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影响而走入思想困境。

4.3 实现教育方法与途径的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并促使学生能够在充分发挥出自身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能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并因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提高理论知识教授质量的基础上,促使学生能够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同时,在课堂教学手段上,教师要积极的将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运用,将实时政治中的热点问题等以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等,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与此同时,要将课堂教学进行适度的延伸,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专题讲座,将当前社会焦点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系统性分析,促使学生能够在思想上认清事实真相,并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此外,要将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有机融合,借助校园网络来搭建马克思主义教育阵地,并实现教育信息的动态更新以促使学会及时了解并掌握,同时,借助QQ、微信以及微博来开辟马克思主义教育新途径,强化交流互动的同时,为充分发挥出二者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关系奠定基础。

4.4 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进行融合

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展是借助相关部门与教育团队的共同力量,来实现理论知识的传授。而通过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则能够促使大学生在实际学习与生活中,能够自觉进行思想转化,并实现对行为活动的自我控制,能够实现对自身言行举止的约束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情操,以此来实现自我发展之目标。而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则能修借助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来促使其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将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果进行转化,以此来指导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思想。

综上,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而言,在迎来崭新发展契机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而要想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角下,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力度,深化思政教育改革步伐以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则就需要在实现理论内容的创新以确保与现实生活实现教育方法与途径的创新进行有效衔接的基础上,确保讲授的理论知识于大学生实际生活相切合,并在创新教育方法与途径的同时,将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进行融合。

[1]李春会.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13-17.

[2]刘维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重构[J].高等农业教育,2013,03:41-44.

[3]谢仁生,田宗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系分析——以哲学解释学为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06:25-29.

[4]徐曼,康丹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功能的发挥[J].求实,2014,05:83-86.

[5]江敦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36-38.

[6]林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107-110.

A811

A

2095-7327(2017)-08-0001-0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资助,项目编号为2015045。

刘晓茹(1976—),女,河南孟津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