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一流本科探索与实践
——以青岛大学为例

2017-04-14 07:23范跃进
山东高等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通识一流改革

范跃进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提出了“立德树人”和“双一流”等重大战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为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明确了方向。“双一流”建设核心是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高校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前世界一流大学普遍具有明确的本科教育目标,并且始终致力于推动本科教育改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人模式。作为地方性综合大学,青岛大学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一流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形成了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具有可示范可推广可复制的“青岛大学一流本科教育模式”。

一、一流本科建设的意义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实现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举措,而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基础。本科教育处于青年学生成长的黄金阶段,对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专业基础的夯实和学校良好学风的建立意义重大。[1]对大学而言,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是一流大学的灵魂,是最能体现学校传统和特色的关键环节。没有一流本科,就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2015年11月,国务院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在这两个文件中,均把一流本科教学作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可以说,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支撑;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2]因此,教育部部署直属高校“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央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纳入“双一流”建设方案。那么,什么叫一流本科教学?怎么才能算是一流本科教学?我个人理解,一流本科教学起码有两个特征:一是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二是教学成果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公认。如果达不到这两点,很难叫一流本科教学。青岛大学认真分析目前我国高校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开展了为期一年多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形成了自己的一流本科建设实施方案。

二、青岛大学一流本科教学改革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

青岛大学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面向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趋势、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未来岗位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牢固树立“育人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发展以创新为本”的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分制改革为切入点,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关键,以学生学习成效为核心,以学院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充分激发“教”与“学”的活力,在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进程中实施一流本科教育,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目标任务

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塑人才培养理念,明晰人才培养定位,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体系,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改革为切入点,构建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更加多样化和开放的专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完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构建支撑学分制运行的教学资源配置机制,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高度的社会责任、科学的批判思维、强烈的创新精神、开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创新型人才。到2020年,各项人才培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实现充分意义的学分制,教与学的活力充分激发,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培养“未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贡献力量,形成国内一流的本科教育体系,在同类高校中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到2025年,本科教育水平跻身国内顶尖大学行列。

(二)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理念体现在教育实践活动的不同层面和不同方面。在本科教育的目标任务方面,必须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立德树人,坚持实现学生作为健全的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的理念。在本科教育的育人机制方面,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落实学生在育人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人成才的理念;必须坚持面向学校、社会、家庭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面向科研、生产和社会实际实施融合协同育人的理念。在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与过程方面,必须树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理念,坚持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行合一的理念。

青岛大学肩负培养“未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基于教育教学中存在“成人与成才、教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教改与学改、教学情境设计与学生学习评价”分离的现状,着力构建“三融合三转变”教育理念:即推动教书与育人相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向“学”转变,教师评价由“单一”向“综合”转变,学业评价由“结果”向“过程”转变。

(三)一流本科建设的十大改革任务及相应的二十七项措施

1.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现代大学教育教学治理制度。

我们通过建立分工负责、管理规范的治理模式,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学院、教研室和教师的分级职责,健全了教学责任和教学管理体系;通过下放教学管理自主权,逐步建立健全了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运行的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推动了管理重心的下移,激发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的活力和内生动力。

2.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在育人机制方面,我们建立了以立德树人、成人成才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注重学生合格公民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校、社会、家庭协同配合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建立了以创新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融人才培养于课外实践、科学研究、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中的开放协同育人机制,完善了理论与实验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第一课堂、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第三课堂、国内和国外相结合的第四课堂,形成了课内教学与课外、校外、海外培养协同融合的育人机制;建立了以优势特色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分类管理和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引导学院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内涵建设,突出学科专业优势,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探索了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和调整机制,实施了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改革,把我们学校以前主要按照学生数量分配经费的机制改为按照学院开课数量、学时数和教学质量来分配的模式,同时进行多方筹资,逐步地提升了我校本科生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创新项目等实践教学经费,用于加强我校教学基地、教学实验室和创新创业实验室的建设。

3.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我们构建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基本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化成才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完善了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选课机制,以满足更多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大力拓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办专业、中外联合培养、公派访学等国际高水平教育资源和海外学习渠道,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人才;进一步扩大与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的专业数量,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

4.深化学分制改革

一是我们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了可满足各专业不同选择需求的模块化通识教育课程,按学科门类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优化了相同专业类下的公共基础课程,精炼了各专业核心课程,大幅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形成了可支撑分类分流培养、满足学生个性化成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我们落实了学生自主选择权,推进了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改革,完善了学分制管理制度,优化了教学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教师、专业和学习进程的权利,让学生自我内在动力得到激发,以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三是我们优化了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和学生选课机制,按照学分制改革需求,再造了教学运行管理工作流程,改造升级或设计开发了可支撑工作需求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打通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平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等与教学管理密切相关的平台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为学分制下学生自由选课提供了条件保障;四是我们加强了学生学业指导,完善了学业导师制,进一步明确了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责,优化了学业导师选聘、考核和奖励机制,充分发挥了学业导师在学生学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对学生修读进程、成长方式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使学生个性化成长成才得到全面促进;五是我们建立了学生管理服务机制,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奖惩激励、竞争激励等方式构建激励评价机制,立足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一步完善了学分制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和学生荣誉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引导促进作用。

5.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我们重构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更新了通识教育理念,从注重知识宽度的培养转变为注重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我们优化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夯实、拓展了基础学科,强化了专业必修课程的建设,学生可以按照拟修读专业所属学科门类和专业类选择修读,满足了学生分类分流培养的需求;三是我们构建了“多元”、“实践”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个性化成才需求,按专业方向、学术前沿、行业技术或职业技能的要求,结合专业优势和培养特色,设置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为学生搭建“专业学术”、“交叉复合”、“应用研究”、“应用技术”、“职业技能”、“就业创业”等多样化发展路径;四是我们完善了课外和海外课堂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建设层次清晰、有机衔接、系统的模块化课外海外课堂课程体系,着力对学生阅读图书、传统文化、应用文写作等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和考核的强化,制定了课外课堂建设标准和管理规定,明确了课堂的内容、形式、学时、成果形式、考核方式等规范要求。

6.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我们分别从深化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入手: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积极推行小班化教学,积极推行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项目式教学方式,积极推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在学习方式改革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量与研究性课外作业,引导学生开展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小组合作研讨式学习,制定学生在线学习课程学分认定办法,在夏季学期开设短期研讨班和综合研讨班课程,使学生结合专业兴趣更有针对性地深入学习专业领域知识。

7.深化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改革

我们构建了教师教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纪律、教学质量、教书育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等方面作为测评依据,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采取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师教学综合评价;我们主张学业评价方式改革要着力于探索考试改革,以学生能力达成为导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完善课程学习考核办法,将学生学习过程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

8.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3]

一是我们强化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完善了“四类课堂”,使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二是我们强化了创业能力培养,构建了以创新实践为基础的创业能力培养体系,依托创新创业学院,统筹协调全校创新资源,推动了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建设了一批创新创业示范区。

9.深化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改革[4]

一是我们健全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完善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分级评价制度,发挥多元主体评价作用,教学督导人员、同行专家和管理人员共同形成专家评教结果,与学生评教结果相结合,形成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分级评价结论,同时建立了荣誉课程评选制度,以课程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通过综合考核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件、教学方式改革、团队成员教学评价等级等情况,重点遴选建设了一批受益面广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荣誉课程;二是我们完善了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监控制度,加大了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管理和考试管理评价指标的权重,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院基本教学要求完成情况的重要依据,完善考试管理规定和违纪处理办法,重点强化了学院日常考风建设措施,营造了良好的考风,同时完善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制度,引入社会第三方调查结果,建立了调查结果促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反馈机制。

10.深化教师激励机制改革[5]

一是我们健全了教师教书育人激励制度,推行了教师的分类管理,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为标准,根据不同类型的岗位,建立了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按岗位分类的考核体系,以激发不同岗位教师教学积极性;二是我们实施了教师职业发展计划,注重教师职业发展,帮助指导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建立了以学院为主体的教师分类、分级、常态化、精对标的培养培训体系。

三、青岛大学一流本科建设实践成果

要实现一流本科教育,首先必须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成人与成才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教改与学改的关系、教学情境设计与学生学习评价的关系。[6]通过近几年针对一流本科的持续建设,青岛大学在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路径和支撑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是重塑“三融合三转变”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理念。基于教育教学中存在“成人与成才、教书与育人、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教改与学改、教学情境设计与学生学习评价”分离的现状,着力构建“三融合三转变”教育理念:即推动教书与育人相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向“学”转变,教师评价由“单一”向“综合”转变,学业评价由“结果”向“过程”转变。以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引学校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人文情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优秀事业建设者,指引学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模式和过程。

二是重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实践”本科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协调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学生未来发展需求,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基本培养规格的基础上满足学生个性化成才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通识教育阶段以人文情怀、科学素养为核心,促使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判断能力;专业教育阶段注重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多元”和“实践”模块以满足学生多样化成才需求和增强学生社会认知与实践能力为目的,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

三是重建“一二三四”一流本科教学人才培养路径。紧紧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能力这一个核心点,以课程建设和课堂质量为两个着力点,提升专业建设、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三种能力,完善约束激励机制、综合评价机制、学生选择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等四种机制,构建“一二三四”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实现路径。确定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分制改革、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改革、教师激励机制改革等重点十项重点改革任务,并制定具体改革措施和配套文件,切实推进一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四是重组“五位一体”本科教学支撑保障体系。着力构建教学治理体系、资源配置、教学规范、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评价督导为基础的“五位一体”本科教学支撑保障体系。即构建以学校、学院、教研室和教师分级职责,健全教学责任和教学管理体系,实现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流程化;实施教学经费分配方式改革,把主要按照学生数量分配经费的机制改为按照学院开课数量、学时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挂钩分配模式;[7]建立课堂教学、教师教学、教学文档、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助教制度、考试制度、教师教学事故、学生学业管理等基本教学规范制度;构建以一流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建设标准、课堂教学标准、课程建设标准;强化“学校-学院-督学-教师”以及“专业-课程-课堂”为主体的教学督导反馈体系,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中的主体作用。

青岛大学积极推进上述改革举措落地,锐意进取,推陈出新,卓有成效:

1.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得到优化:健全教学管理决策系统,组建新一届校、院两级教学工作委员会,修订章程,审议和决策教育教学重要事项;探索构建管理规范、分工明确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将招生计划编制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与管理、辅修第二专业管理、学业管理、教材选定管理、教学研究项目立项管理、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及学科竞赛管理、校级教学成果评审管理、调停课管理等10个方面的本科教学管理下放至学院(部),加大学院(学部)管理自主权。优化教学管理激励机制,得到了学院(部)和教师的认可。

2.专业建设取得新突破: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设置102个本科专业,实施专业分类,分别确定A类专业30个、B类专业50个和C类20个。以软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融学为核心的3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涵盖13个本科专业。根据专业和人才培养需要,新增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酒店管理3个学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工程教育专业启动专业认证工作。

3.课程建设取得新成效:设置“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科学精神与科技前沿”、“创新能力与创业实践”、“生态文明与生命关怀”、“艺术实践与审美体验”、“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8个核心课程模块,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模块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加强与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合作,引进优质课程资源,新引入慕课19门,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1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135门、双语示范课程105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60门,引进优质开放课程26门,立项慕课建设课程6门。

4.教学研究成果丰硕:2012年以来学校获批山东省教研项目38项,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改革等进行了深入探索。其中,承担教育厅委托重大课题“本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测与评价”、“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度研究与评价”、“大学生文化素质达标研究与实践”等重点课题多项。2014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8项,其中一等奖4项。

5.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新突破: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小组,出台了《青岛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2015年,支持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41项,其中98个项目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项目“静电纺丝/静电喷雾技术治理PM2.5”在教育部主办的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做大会展示,受到了与会专家和媒体记者的广泛关注。2016年获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852项,其中国家级93项,参与学生数总计3800余人,发表论文21篇、获得专利7项;获得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励658人次、省部级奖励830人次。2017年获批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创新创业改革示范高校。

6.创建了丰富多彩的夏季学期活动:借鉴国际知名大学的做法,学校设置专项经费,支持夏季学期教学实践活动。邀请了372位院士、杰青、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等专家学者来校举办高端讲座,拓展学生学术视野,不断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支持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各学院2016年立项的93项国家级和75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依托,集中在夏季学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丰富多彩的学术创新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术研究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7.审核评估工作获得肯定:2015年11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深度访谈校领导、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负责人61人次,听课30门、看课40余门,对6个专业进行了专业剖析,对18门课程进行了课程分析,审阅了18个专业共572份毕业论文(设计)。专家组一致认为,学校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育人的成效突出;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满足教学需要;本科教学质量有保障、学生满意度高,充分肯定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在中国地质教育协会第二届理事会暨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C]//周远清教育文存(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4).

[3]范跃进.全球化时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实现路径[J].山东高等教育,2016,(5).

[4]王炬香.面向多元需求的本科生培养过程质量控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9).

[5]辛斐斐,范跃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人才流动失序的反思及矫治[J].高教探索,2017,(10).

[6]范跃进.重塑教育理念回归教育价值[N].光明日报,2016-05-24.

[7]范跃进,张继明.国际视野中的私立高等教育经费政策探微[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4).

猜你喜欢
通识一流改革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改革之路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改革备忘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