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燕
【摘要】 大多语文教师都觉得作文难教,难就难在学生怕写作文、厌恶写作文,一提起笔就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我们教师只要能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维,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事,教师改变教学方式等,就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就可让学生爱上写作,并能做到了写作“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关键词】 写作 教学观念 作文素材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3-099-01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然而大部分小学生不爱写作文,不会写作文。因为不会写,所以不爱写,因为不爱写,所以就更加不会写,到了高年级,很多孩子还是弄不懂作文是什么?因而也弄不懂自己究竟要写些什么,无法享受到自由表达的乐趣。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在写作文时做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呢? 我们只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勤动脑多练笔,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就会收到良好效果。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角色内涵。
教师在新课改的形势下首先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到“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作文教学活动中,习作过程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思维、主体创作的过程,是学生启动积累、独立思维、组合加工的过程。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辅导写作文时就是要指导学生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要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自始至终地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尊重主体的志趣、思想、情感、性格等基础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二、關注生活,积累素材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话”写出来。你会说,就应当会写。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原汁原味的生活是写作文的材料的宝藏。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那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认识生活呢?
1.关注身边人身边事,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导向。所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身边事,激发其写作兴趣也是不容忽视的课题。小学生作文应该是从学习观察身边的真实生活入手,进行生活作文,实物性作文,而不是靠记忆来作文。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
2.养成观察的习惯,掌握观察方法技巧
小学生日常接触到许多有情趣的事情未能积累下来,同时也没有掌握观察的方法技巧,不懂得如何观察如何记录,因此,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手摸、用脑想,而观察方法技巧也尤为重要,如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重点,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去学会定量观察或者按顺序观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为了达此目的,可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随身的笔记本,凡是遇到新鲜有趣的事物,就及时记在笔记本上。这样就能做到写作时心中有“物”,使学生从无话可说转化成有话想说、有话会说。
三、创设情境,直观教学,可做到有话可写。
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年龄特征是模仿性、直观性强。我们不妨迎合儿童的这一年龄特征,改作文教学为直观教学,再加以创设的情境适时指导,让学生从直观可感的事物写起,以达到作文“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目的。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我们在指导学生写《家乡风味食品》的作文时,可以在教学之前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家乡有那些风味食品,了解这些食品的制作原料、制作方法及制作过程,还要对它们的食用方法及味道怎样作深入的了解,这样学生对要写的东西有了直接的认识,写起作文就容易多了。教师要善于创设写作意景,拓展学生作文思路,是打破“闭门造车”,培养学生在作文的选材、立意、布局等全过程中贯穿发散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作文指导教学方式,它既可以使学生摆脱因作文“材料库”积累贫乏,而产生“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怕作文感受,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唤起学生的想象翅膀,激发学生变被动作文心理为迫切需要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表达出来的愿望,使作文真正成为一种情感交流的快乐感应。
只要我们敢于去研究、探索,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起点,做到指导细腻,直观引导。相信在作文教学的路上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