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材料教学的策略

2017-04-14 12:00柳绩
关键词:教學策略高中历史

柳绩

【摘要】 在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试题主导形式为“三新试题”: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过去那种考查再认再现课本知识的试题已经被高考所淘汰,高考命题不再拘泥于课本,已经与课本渐行渐远。新课程高考考查的是课程知识,不是课本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课本虽然是师生教学的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同时,课程改革已经实现了“一标多本”,高考命题不可能依据某一个版本,而“三新试题”则成功地回避了版本之间的差异,侧重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史论结合能力,很好地体现了课改精神。那我们如何应对这一趋势呢?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历史教学中加大对材料的阅读与分析,特别注意对材料的选择与运用,以其达到适应新高考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历史 课堂材料 教學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3-080-01

1.精心选择材料

选择材料是材料教学的关键一环。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教学经验表明,越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越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应尽可能的把目光放在学生耳熟能详或实际已在学生身边、只是未引起其注意、只要教师稍加点拨、就会引起学生兴趣的材料。特别是一些地方史,如果选择恰当,更会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道县的红军墙就是讲解红军长征的一个宝贵资料。根据教学实践,所选材料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能紧跟时事热点,要具有时代感;

二是贴近教学,贴近学生。要以教材知识体系为依托,且符合高三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是要有新意。引入新材料、设置新情景的做法,是高考文科试卷命题思路的重大变革。所以要求所选材料较新,或是所选材料的观点较新;

四是与考纲联系强,有一定的辐射面,能辐射较多的考点;

五是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较鲜明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不宜过偏过涩、旁敲侧击或牵强附会;

六是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文科综合的特点,能反映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2.把握好运用材料的时机

①于看似无疑处出示材料

这里的无疑,仅仅是指在浅层次理解与分析上的“无疑”。再往深处想,或者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一个个出来了,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利用材料引疑。例如,在讲新人教版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时,教材的历史纵横用“陶片放逐法”来表明克里斯提尼改革维护了民主政治。材料似乎就只能运用到此。可事实上,如果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是参加投票的人本身不具备相关素质,如不识字,不认识要投票的这个人,那么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以此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直接民主的相关局限性。在此基础上,为后面讲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打下基础。这样,通过巧用材料,一个个问题就出来了。

②于枯燥乏味处出示材料

在教学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某一单元某一课教材在编写上显得枯燥乏味,讲起来往往催人欲眠。若不在这种地方下功夫,往往使教学难以生动有趣地进行。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积极探索,于枯燥乏味处出示材料,激发兴趣,活跃思维。例如,在讲新人教版必修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这一课时,如果用平铺直叙的方法讲解,就会是枯燥乏味。这时教师如果运用下列材料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话,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讲夏朝建立时,运用“大禹治水”的故事。在讲西周实行相关的政治制度的时候,运用相关影视资料,如“封神榜”等,这样就会既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又使学生探究、分析、评价、辨伪等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③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出示材料

在理解教材的关键处设问,即那些对学生的思维有统领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

3.运用材料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①逐句过关,讲清细节

对于教材中的重要材料,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跟教材的重点、难点有关的课外材料必须讲透。不仅要使学生领会材料的核心内容,还要读出隐含在材料深层的有效信息。

②适当补充,加深理解

补充课外材料必须要掌握好“度”,即适量就好。这个“度”就是教学目标的需要。例如,在讲“四大发明的意义”时就可叙述一下马克思的一段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

③精心设问,培养能力

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展开。对教材中的材料应设计一些高质量的富有启发性的、规律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④坚持“论从史出”

有些内容,教材上只有历史结论,没有说明性资料,这就使学生难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要收集相关材料,使补充的材料与教材上的结论互相照应,做到论从史出。

当然材料教学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对材料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要注意材料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者立场观点。比如,中国历史上,大凡是由地主阶级文人撰写的材料,一般均诬蔑农民起义军为“贼”、“匪”、“寇”、“逆”等等,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立场,教学时要加以分辨。二是不考虑教学的量力性原则,过多地补充材料,结果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又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这两种错误倾向,在教学中应注意避免和克服。

唐纳德·汤普森学者认为:“教师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筛选和精简资料,对资料进行相当专业的评价,以便适用于学生,使他们能够对资料进行充分的考虑,并在提出他们的想法时有效地运用资料。”不论是提高教学质量,还是提高学生能力;不论是满足高考选拔的需要,还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材料教学法都显示出其巨大的作用。在新课程、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让我们运用材料教学法,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教學策略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论高中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策略
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应对策略
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策略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如何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策略浅析
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