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明 陈其钻 王守森
急性前颅底骨折重建并脑挫裂伤清除术
张尚明 陈其钻 王守森
额部暴力伤致前颅底骨折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眶板、筛板骨质菲薄,与硬脑膜粘连紧密,暴力传导至此可引起粉碎性骨折,造成骨片破碎重叠或缺损,硬脑膜撕裂缺损,额窦、筛窦开放形成脑脊液漏、逆行性感染,同时脑组织受损致脑挫裂伤、血肿等,严重时波及蝶窦、眶内神经、血管及眼肌。
急性前颅底粉碎性骨折常同时伴有非对称性双额叶挫裂伤和血肿,可使前额叶压力迅速升高并向后正中传递,造成间脑及脑干相继受压,随着迟发性血肿和脑水肿进一步发展,易造成中央型脑疝。伴有鼻腔内脑脊液漏及出血时,极易出现误吸,造成肺功能急剧下降,加重脑组织缺氧,且持续的脑脊液鼻漏容易形成逆行性颅内感染,致死致残率增高。因此,术前及早行气管插管或切开、开颅清除血肿并颅底重建、恢复前颅底的解剖屏障以阻隔鼻腔,对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有学者将前颅底骨折分为3型:Ⅰ型累及单侧额窦壁、筛板,为线性骨折,骨质无明显缺损;Ⅱ型累及双侧,但蝶窦无明显受损,筛板出现缺损,面积小于前颅底2/3;Ⅲ型累及双侧,额窦、筛窦、蝶窦均不同程度受损,面积超过2/3骨质。前颅底重建包括骨性重建和膜性重建,其中骨性重建可恢复颅底解剖结构、支撑缺损和塌陷部位,而膜性重建对于急性损伤后期防止脑脊液漏极为重要。在实践中,对于Ⅰ型和骨片无较大缺损的Ⅱ型骨折,单纯膜性重建可达到目的,极少出现术后脑膨出、眼突等并发症;对于粉碎性、骨片缺损较多的Ⅱ型骨折和Ⅲ型骨折,应同时行骨性重建,以预防脑膨出、眼突等并发症。
目前国内外多采用两层骨膜或筋膜间填入自体颅骨或钛网,进行骨性重建,膜性重建多采用人工硬脑膜、自体骨膜、帽状腱膜或颞肌膜,随着技术的进步带血管蒂的游离组织瓣膜也有报道。这些修补材料各有优缺,应根据术中缺损面积、部位和程度选择多种材料进行修补,以恢复颅底支撑,预防后期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目前对于急性前颅底骨折的手术指征尚无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单纯骨折伴脑脊液鼻漏者,应绝对卧床治疗,超过3~4周仍无自愈倾向或反复渗漏者需行手术修补。开放性损伤或合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硬膜外/下血肿等出现颅高压征需急诊手术者,前颅底骨折伴脑脊液漏应同期行颅底重建。若生命体征不平稳,已出现脑疝体征,给予必要的损害控制后,可先行膜性重建,待病情稳定仍有脑脊液漏时,完善MRI检查查明瘘口二期行颅底修补术。
1.冠状切口双侧骨瓣:伴有双侧额叶挫裂伤、血肿,双侧颅底骨折严重,弥漫性脑肿胀、术中可能出现恶性颅高压需去骨瓣减压,术前已出现脑疝体征。
2.跨中线切口单侧额颞瓣或冠状切口单侧骨瓣:单侧额叶挫裂伤、血肿伴同侧颅底骨折脑脊液漏,一侧损伤较重的非对称性损伤,术中可切开大脑镰以清除对侧。
开颅过程保持骨膜、帽状腱膜及颞肌筋膜的完整性,严密封闭额窦,快速清除挫裂伤灶、血肿减轻颅内压,仔细耐心止血,根据颅底硬脑膜及骨质缺损情况同期行膜性重建,必要时行骨性重建,根据减压效果及脑肿胀预期决定骨瓣去留,减少临床并发症。
1.患者资料:男性,50岁,以“外伤后意识不清伴呕吐5 h”之主诉入院。入院时神志浅昏迷,GCS评分8分,双侧鼻腔可见大量淡红色血性液体流出,右侧眉弓及额部裂伤,未及帽状腱膜,双侧肢体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颈略抵抗,脑膜刺激征阴性。急诊头颅CT平扫提示:(1)双侧额叶多发挫裂伤;(2)右侧颅底粉碎性骨折、双侧颧弓及额骨骨折伴全组鼻窦内积血(图1)。
2.体位及切口:患者取仰卧位,气管插管下全麻,头部抬高约15°,设计弧形切口起于耳前颧弓上发迹内2~3 cm水平,沿冠状缝前向上、前跨中线,止于对侧瞳孔或外眦矢状平面发迹内。
图1 急性前颅底骨折患者术前头颅CT
3.修补材质准备:切开皮肤,分离帽状腱膜及颞浅筋膜的浅层,向前额侧翻起,颞肌不予切开,保留骨膜层,额区单独行骨膜剥离至眶上缘,防止骨膜破损;骨膜完整性差时,可在皮下层剥离帽状腱膜,小心剥离防止皮下脂肪外露;将留置的瓣膜向下翻起。
4.骨窗制作:设计以额底眶上、颞上线、冠状缝前1~2 cm、中线旁0.5 cm的骨瓣,有骨折线时观察其走向,小心铣开防止骨块移位造成二次损伤或出血,双侧骨瓣时中间留1 cm骨桥。检查额窦,开放时按常规流程封闭。小心清除部分陷入的游离骨折片或异物,尤其矢状窦旁。对于眼眶上壁及眉弓的骨折,不可轻易去除。
5.打开硬脑膜暴露挫裂伤灶:打开硬脑膜前使用双氧水冲洗术野,可去除骨渣、异物及杀菌。X或U型剪开硬脑膜,基底位于矢状窦,下界达额底部,距离骨缘0.5 cm,便于缝合。翻开硬脑膜时行梯度减压以预防急性脑膨出可能,向内侧翻起时注意挫伤脑组织表面及矢状窦旁的引流静脉,以防撕裂出血。
6.清除挫裂伤灶、减轻颅内压:显微镜下操作,由额叶外侧向内侧逐步清除挫裂伤组织及血肿,颅内压适度降低后调整角度,在内侧可及鸡冠和大脑镰,仔细辨认解剖,避免损伤额叶内侧后方的胼胝体前部及大脑前动脉转折,双侧入路时同样清除对侧挫裂伤。单侧入路可沿胼胝体前部、大脑镰下缘纵向剪开大脑镰至矢状窦下缘,形成约2 cm的硬膜开窗,经此窗口由内向外清除对侧额叶挫裂伤灶,可结合内镜操作、止血。耐心仔细止血,直到脑组织创面无活动性出血,为进一步颅底重建创造条件。
7.重建颅底:双氧水或庆大霉素盐水冲洗颅底,由硬膜下探查前颅底硬脑膜结构完整性,去除部分嵌入的游离碎骨片,对于脑膜破口较小者可尝试缝合,破口较大或无法缝合者可用人工脑膜或颞肌筋膜修补,并使用生物胶(EB胶)黏贴防止移位。硬膜下修补结束后,再向硬膜外探查眶板、筛板的骨质损伤情况,带蒂的小骨片或较大的游离骨质不予清除,以保持前颅底的骨质完整。清除破碎骨片并平复颅底骨质后,将预留的骨膜或帽状腱膜瓣翻转平铺在颅底,使用生物胶固定,必要时可将瓣膜边缘缝合固定在颅底脑膜上防止移位。如骨质缺损较大,可将额部骨瓣部分内板铣下或钛网填入颅底,以支撑颅底结构。
8.去骨瓣减压:经减压后若脑组织持续肿胀,或血运恢复较差、脑搏动微弱,或合并颅内多发伤者应减张缝合硬脑膜,骨窗周围及上矢状窦处硬脑膜予以悬吊,并去除骨瓣减压。
9.逐层关颅:清点物品完整后,硬膜外或皮下放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帽状腱膜、皮下层及皮肤。
1.开颅过程尽可能保持修补材质的完整性,帽状腱膜与皮下层分离时应保持皮肤层的厚度,注意颞浅动脉额支及眶上动脉的保护,以免术后菲薄的皮肤坏死。
2.骨折线延伸至眉弓、中颅窝底时,制作骨瓣应轻柔。保留眶上壁及眉弓,必要时钛链固定,预防眼球内陷,为二期颅骨修补创造条件。额窦较大并已开放时,应在硬脑膜剪开前确切封闭,并使用双氧水清洁术以及已使用器械,减少术后感染及脑脊液漏。
3.脑组织张力较高,可暂不予悬吊周围硬脑膜,尤其是靠近矢状窦一侧,可减压后再悬吊,以免损伤皮层静脉。开放硬脑膜时,应阶梯性减压,减少急性脑膨出、继发出血几率。
4.嗅神经池、视神经、大脑前动脉、胼胝体膝部等常被挫伤组织包绕,向内侧清除时需耐心辨认,避免盲目电凝,借助反复冲水、明胶海绵、棉片压迫止血,减少医源性损伤。
图2 急性前颅底骨折患者术后复查的影像学资料
5.颅底重建应根据大小、部位个体化选择修补材料,首先恢复硬脑膜结构的完整性,其次恢复颅底骨性结构,多层次填补颅底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对于骨性结构,游离的移位小骨片可予以清除,大片游离骨片、带蒂骨瓣术中不应过多去除,尽可能保持颅底骨结构完整。不推荐在开放性损伤术中使用人工硬脑膜,有增加感染的风险;部分病例自体骨膜粘连紧密,分离可造成破损;帽状腱膜过分剥离有皮肤坏死风险,术中应仔细适度分离;颞肌微血管丰富,游离后易存活,其筋膜面积大、韧性强,适合大面积的颅底缺损。
6.骨折线延伸至蝶鞍、中颅窝底可能损伤重要的动脉及神经,术中生命体征不平稳,脑膨出严重,可不予颅底重建或单纯膜性重建。
7.术中清除挫裂伤灶后,脑肿胀无改善甚至加重,需减张缝合硬脑膜,预防脑脊液渗出,硬膜外放置引流管,去除骨瓣。
术后复查头颅CT,并三维重建颅底,了解重建情况(图2)。绝对卧床,抬高床头15°~20°,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避免过度使用激素治疗,影响重建组织愈合。多次行腰穿释放脑脊液,促进脑脊液循环,预防脑脊液局部积聚。3~4周后仍有脑脊液漏无感染征象者需行MRI检查以明确瘘口位置,再次行手术修补。
2017-02-27)
(本文编辑:张丽)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17.02.017
350025福州,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
张尚明,Email:zhangshangming03@qq.com
张尚明,陈其钻,王守森.急性前颅底骨折重建并脑挫裂伤清除术[J/CD].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17,3(2):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