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民俗英译研究

2017-04-13 16:05邵霞
商洛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葛浩文贾平凹民俗

邵霞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民俗英译研究

邵霞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从饮食文化、陕西方言、称谓、打油诗和陕北民歌五方面梳理葛浩文英译贾平凹《浮躁》和《废都》中民俗元素的翻译方法,结果表明葛浩文通过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再现小说中的民俗元素。对汉学家葛浩文译文中民俗的翻译策略的总结,不仅可以在更广阔的视域下把握作家的创作,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现状与问题,减少文学传播的盲目性,从而更有效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葛浩文;民俗翻译;文学“走出去”

自从中国政府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后,理论家、评论家和学界其他专家都对如何走出去做了不少探索。但是具体到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作家群的作品目前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以及存在哪些问题等,我国学界了解的并不多,对英语世界陕西文学的翻译研究相对薄弱。自建国以来陕西出现了许多著名作家,已经去世的路遥、柳青、杜鹏程等,多产的贾平凹、陈忠实、高建群等著名作家都令学界刮目相看。2012年莫言获诺奖后,大家开始关注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现状,陕西地域作家贾平凹的名字屡被提及。贾平凹的创作富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是陕西文学的重要代表,《浮躁》和《废都》是截止2017年其仅有的两部英译长篇小说全译本,这两部译作中的民俗因子在国外译介与传播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陕西文学在国际上的境遇与地位。

国外对民俗翻译有系统研究的主要是纽马克,他在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将外来民俗文化词分为五类:生态;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组织、风俗习惯、活动、方式、概念;体态语和习惯[1]。宏观文化是文本整体内容所反映的文化以及它根植于某个民族的特定社会文化。微观文化是蕴含在语言各个层面的文化因素。国内关于民俗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民俗学领域国外学者著作中的汉译翻译错误研究;民俗对外宣传翻译;从不同角度探讨民俗文化词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很少有学者关注文学作品尤其是陕西当代作家作品中民俗描写与翻译方面的研究。就民俗文化研究的地域性研究而言,地方民俗文化翻译研究只有青海、浙江等少数几个地区。

陕西作家群的作品中民俗翻译的接受情况目前在英语世界的译介情况以及存在哪些问题等,我国学界的探索较少,国内对贾平凹作品的翻译研究集中于语言文化及翻译策略两个方面。钟敬文认为民俗事象复杂,从社会基础的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和有关的心理活动。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由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所构成的物质民俗,由社会组织民俗、社会制度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以及民间娱乐习俗构成的社会民俗,由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理论概念以及由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所构成的精神民俗。民俗语言指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并反复出现的套语,如民间俗语、传说、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等所构成的语言民俗[2]。

一、贾平凹作品的英译

目前可以统计到的英译贾平凹作品共39种(包括单行本与独立文集和多人合集),其中以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为主,长篇小说仅有《浮躁》和《废都》2部。《浮躁》是英语世界研究和批评贾平凹作品的重镇,在1991年葛浩文英文版封面二、封面三中讲到该作品“集史诗、爱情和政治寓言为一体的《浮躁》,让读者置身于一个《易经》和《毛泽东选集》和谐共存的世界[3]。英译本《浮躁》出版后在西方英语世界引起广泛关注,1991年出版当年就有《新书推介》《科克斯评论》《纽约时报》(两篇评论)《图书馆学刊》共五篇评论,认为贾平凹以当地的方言和粗鲁的幽默,令人信服地描写了中国农村中支配农民精神和社会关系的价值观。葛浩文在1991年英译《浮躁》后,时隔25年他又翻译了贾平凹的争议小说《废都》。《废都》已被译成法文、日文、俄文等多国文字,1997年获得了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多伦多大学的汉学家司徒祥文认为贾平凹《废都》中有方言、俗语,也有文学语言、西北的散文句式和普通话[4]。国外对《废都》的评价主要是正面的肯定,“废”和“性”是该作品表现的两个方面,西方读者着重于“废”,他们对小说中的性描写并没有瞠目结舌,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并不像中国对有关性的话题有所避讳。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文学文本中所附带的民俗文化载体的翻译策略探讨明显偏少,研究视角仍然无法摆脱对宏观性基本问题的探讨,而对于葛浩文1991年英译的《废都》与2016年翻译出版的《废都》中出现的民俗文化的译介策略和译介方法的选择等深层次的具体问题缺乏研究。

二、葛浩文的英语译介

作为中国文学专业的博士,葛浩文的学术背景决定了他绝对不仅仅只是翻译家,他还是对中国文学具有独特见解的汉学家。凭借葛浩文的译介,萧红进入研究者视野也确立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他的译介,让莫言先后获得纽曼华语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汉学家Christopher Lupke指出,“在中国研究领域,如果借用Wallace Stevens的比喻,我会说葛浩文是一位‘雄狮’。他通过翻译给我们竖立起了至高无上的形象。换言之,这些形象是永恒不可磨灭的,是语言学意义上的胜利,使译文与原作并驾齐驱。这些作品改变了英语世界观、当代文学研究的面貌,构成了巨大的语料库,使教授和推广现当代中国文学成为可能。”根据目前可搜集到的资料显示,从1978年至今,葛浩文独立翻译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48部,与他人合译作品10部(其中有8部是与夫人林丽君合译),为了使译著更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品位,他会将译作以英语读者最容易接受的面容呈现出来。那么,他采取了哪些措施把《浮躁》和《废都》中“陕西味”词汇、民俗文化以英语读者最容易接受的面容呈现出来?

三、《浮躁》和《废都》中的民俗翻译

对《浮躁》和《废都》中因为陕西方言、民情、民俗等构成的文化缺省成分,葛浩文采取两种策略,一种是以汉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策略,即译文读者可以体会到原作中的异域文化。还有一种是以英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策略,即用英语读者熟悉的文化意象或表达手法,替换原作中的文化缺省成分。两部长篇小说中的民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饮食文化翻译

《废都》中所描写的很多俗语语料均为商州民间的俗语,贾平凹的《废都》中提到搅团一词,陕西人都明白搅团为何物,陈忠实先生也曾撰写过一篇名为《打搅团》的小说。“早上糤面饭,晚上面糤饭,要想改个顿,倒醋打搅团”做漏鱼鱼。《废都》中对搅团有如下描述:

以前听老黄说过你要来的,说你爱吃玉米面搅团[5]208。

She had heard from her husband that he'd be coming and that his favorite food was cornmeal noodles[6]270.

《废都》第33页讲庄之蝶在阮知非家里呆了一晚上:

——匆匆去吃了回民坊里的肉丸胡辣汤[5]128。

A quick breakfast consisting of a thick spicy soup with meatballs at the Hui People's Market[6]166.

在“民以食为天”的汉语文化观中,以“米”作为偏旁部首的汉字有68个,以“禾”作为偏旁的汉字有106个,以“食”为偏旁的有86个,还有很多汉字以“鱼、牛、杨、豆”等作为偏旁。汉语中表示“做饭”的动词有几十个,如“煎、炒、烹、炸、煮、炖、熏、爆——。”以吃饭喝酒为内容的词汇、谚语、俗语、成语等非常丰富。为了向英语读者介绍陕西丰富的饮食种类和特色小吃,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借助增译的翻译方法向读者阐明了所谓搅团就是用玉米面作成的糊状物;肉丸胡辣汤是肉丸在勾芡的汤中煮成。葛浩文重视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反应,在确保译作可读性的基础上,他尽力重现原作中的异质成分。正如他在访谈中所讲,他的翻译总体上是以读者为导向的[7],在他的诸多译著中的典型表现就是对原作进行创作性地再现。译者对陕西特色小吃采取的直译方法进行再现,对于读者了解陕西饮食文化和传播陕西美食提供了路径。

(二)陕西方言翻译

在《浮躁》和《废都》中对陕西方言的运用是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显著特色之一。傅雷认为:“方言中最colloquial的成分是方言的生命和灵魂,用在译文中正好把原文的地方性完全抹煞[8]。”如《浮躁》中的两处方言的翻译:

(1)那算什么东西,河运队现在经济上也一堆问题,再让他管下去,非烂包不可[9]55。

What does he think he is?With all the economic problems we're facing now,everything's going to turn to shit if we let him keep running things[10]83!

(2)田一申偏就又说:“是难找呀!找童男身子的小伙是不可能了,要找只能是个‘二锅头’[9]67。”

But Tian wouldn't be denied.“They're hard to find!No chance of finding someone unspoiled.Your best bet is to look for a guy going around for the second time![10]101-102”

“烂包”指口袋破了,包不住。引申为生意失败,事情弄坏了。是长安和西安方言[11]。“二锅头”是商州和安康方言,比喻再嫁的妇女。方言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异质性,可以体现人物个性和风俗特点,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语言特征和词汇构成翻译困难。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中提出三种翻译方言的方法:“表明语言的俚语用法,强调社交的阶级约束和指明地域的文化特征。[12]”对于方言的翻译,很多译者已经进行过有效地尝试,如张谷若用山东方言翻译《苔丝》中的人物对白;成时用汉语中的近音词翻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原词;朱墨用陕西方言再现加拿大女诗人白蒂的诗歌。

地方色彩浓郁的方言用法独特并被赋予独特的内涵意义,它的搭配受到相邻词类的约束,译者在译语中寻找对等成分并加以解释。在不影响读者阅读的前提下,译者保留了原语的形式。葛浩文在翻译方言表达方式时,运用意译的方法忠实地传达作者的意图,同时可以补偿目的语读者的文化缺省,进而消除理解障碍。方言特色词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意义,读者对信息中的形式和内容的理解依赖其文化预设,而原语读者是基于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建构信息形式。若原语中方言特色词语对所讨论的事件发生的语境至关重要,译者若采用直译的方法不利于译者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可能导致翻译中大量语义的缺失。

(三)称谓翻译

中西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因而在称呼与姓名上差别较大。在《废都》中有很多中国特有的称呼,如下所示:

自然是岳父的钱最多,依次是老太太的父母、舅舅、姐姐,还有一个牛月清的干娘[5]45。

The father-in-law's pile,of course,was the tallest,followed by the old lady's parents,her uncle,and her elder sister.The final pile was for a sort of second mother to Yueqing,her so called dry mother[6]62.

葛浩文在2012年12月的演讲中,特别谈到他在《檀香刑》中将“爹”的翻译为“dieh”有两个原因:首先,在结尾加“h”可以与英语中的“die”(死)区别开;其次,结尾加不发音的“h”更符合英语单词的构成方式。他在演讲中指出他的这种做法是参考了日本和印度译者们的做法,他们的这种方法将许多词汇输入进英语中。葛浩文认为,一定数量的陌生词汇既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也不会使之产生误解。葛浩文的音译方法为汉语称谓词在英语中创造了新的能指[13]。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的第22章中指出:“言语的美在于明晰而不至流于平庸。——使用奇异词能使语言显得华丽并摆脱生活用语的一般化。‘奇异词指外来词、隐喻词、延伸词以及任何不同于普通用词的词。[14]”对中国“干娘”称谓这一奇异词汇的介绍,彰显了汉语独特的语言魅力。

对于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称谓、谚语、格言、警句和名家名言,葛浩文一般的翻译方法是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直译,只在必要的时候添加简短扼要的解释,说明文化词汇的出处和含义。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作调整,使译文达到最切近的自然对等,使译语读者的阅读反应与原作读者无限接近。文学文本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性能够促进读者对文学意义的不同建构。

(四)打油诗翻译

打油诗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对社会的认识以及面对生活所表达的一种形式。也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假丑恶的感应,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于平仄韵律和格律,任何社会和时代,只要有可笑可恨之事,就会有幽默风趣、冷嘲热讽的打油诗应运而生。在《废都》中就有一位收破烂长者所吟唱的打油诗:

中央首长空中行。省市领导两头停。县上的,帆布篷。乡镇的,“一三O”。农民坐的是“东方红”。市民骑的是自摇铃[5]230。

Central government leaders travel in flight.

Provincial and municipal leader from limos alight.

County and township leaders ride in Jeep so bright.

Peasants ride"East Is Red"tractors on the right.

The citizens ring their bicycle bells at night[6]297.

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在《译诗:七种方法和一张蓝图》(Translating Poetry:Seven Strategies and a Blueprint)中指出,译者不仅要语言流畅,而且要抓住源文本的时间、地点和传统,在目标语中要再现原作中的文化语言、时间、地点和传统[15]。原诗中前两行押“ing”尾韵,葛浩文在他译文中通过“ight”尾韵来再现原作中打油诗的节奏美,实现了在译入语中找到最佳的意指,并用它们重现原作的回声。在忠实再现原作内容与形式的基础上,译者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翻译,来再现原作的诗学形式。原文的语言形式越重要,译文就越应接近原文。葛浩文在译文中保留了原文的异国情调,并通过再现异域文化中的文体形式来丰富英语文化。过分透明的译文会阻碍译文读者领略异质文化,因此,葛浩文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保留原作的风姿。正如施莱尔马赫所言:“语言只有通过与外语的接触才能保持蓬勃发展,才能激发其生命力,但是由于北欧人的惰性,我们很少去尝试[16]。”

(五)陕北民歌翻译

陕北民歌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真实,感情色彩浓。《废都》中唐婉儿所唱的《想你实想你》是首情歌,歌中的主人公是位未出阁的大姑娘,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抒发她的感情的:

口唇皮皮想你哩,实实难对人说哩。

头发梢梢想你哩,红头绳绳难挣哩。

眼睛仁仁想你哩,看着别人当你哩。

舌头尖尖想你哩,油盐酱醋难尝哩[5]330。

The skin of my lips misses you so;

it's hard to tell anyone,oh no.

The tips of my hair miss you so;

the red ribbons are hard to get,oh no.

The irises of my eyes miss you so;

I mistake another man for you,oh no.

The tip of my tongue misses you so;

I can't taste the condiments,oh no.[6]297

原作中每一句结尾押/i/韵,读起来韵味十足,朗朗上口。由于英汉语言差异,他尝试通过改变韵脚而在每句句末改为押/əu/韵来再现陕南花鼓的声音效果。刘半农认为“声调是绝对不能迁移的东西,甚至为一种方言所专有。而这些不可译的声调,在文艺作品的感动力上又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译者就只能力求得到原作的‘神情’。[17]”葛浩文把可读性和文学性放在翻译的首位,翻译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削弱地域性和异质性。正如庞德运用“表意文字法”(Ideogrammic Method)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习”(習)拆解为“羽”和“白”。在說文解字中:“習,數飛也。”元·戴侗《六書故·卷十九·動物》:“習,鳥肄飛也。……引之則凡數數扇闔者,皆謂之習。”译文为"To study with the white wings of time passing/is not that our delight."庞德译文中“学习时,时光带着白色的翅膀掠过,不是我们的快乐吗”的变异使得中国诗歌在西方获得巨大影响[18]。由此可见,在文学传播过程中,在异域中必然会出现“他国化”,受到目的语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等异质性因素影响,文学作品经过译者译介后被目的语国家的诗学所同化,成为其文化和文学的一部分。这种变异是由于东西方属于不同的话语体系。

四、结语

通过对《浮躁》和《废都》英译本中民俗英译的探讨,可以发现葛浩文的译文具有杂合性,即译文中既有大量译入语语言、文化、文学的成分,也有一些来自源语语言、文化、文学的异质成分。杂合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和文学方面。在语言方面,译文中有一些不符合译入语习惯或规范的语言成分,包括尚未被译入语读者普遍接受的音译词汇、明显具有源语句法特点的句子,以及原样保留的词汇。在文化方面,译文中出现一些来自源语的文化意象、概念、典故等,还有一些音译的人名和地名。在文学方面,源语在体裁、叙事手法等方面与译入语文学有差异,译者将原作中有些体裁及叙事手法保留在译文中,也会使用一些译入语文学表达手法来替换源语的文学表达手法,因此译文在文学方面具有了杂合性。

研究已译贾平凹仅有的两部长篇小说中民俗翻译在英语世界的接受情况,有助于学界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在目的语读者中所呈现的形态,为中国地域文学话语“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为中国文学在海外译介提供有益探索。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在译作中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再现是译作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文化旅游大省,民俗是陕西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以商洛籍作家贾平凹的两部长篇小说中民俗文化的英译为个案研究,可以为汉英民俗文化翻译提供真实有效的语料,有助于更多陕西作家的作品走出国门,使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陕西并为地方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与窗口。

[1]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95.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23.

[3]JIA PINGWA.Turbulence[M].Howard Goldblatt trans.Louisiana: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1.

[4]JOHN EDWARD STOWEJE.ThePeasantIntellectualJia Pingwa:An Historic-Literary Analysis of His Life and Early Works[D].Toronto: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2003:3.

[5]贾平凹.废都[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

[6]JIA PINGWA.Ruined City:A Novel[M].Howard Goldblatt trans.Norman: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2016.

[7]赋格,张英.葛浩文谈中国文学[N].南方周末,2008-3-26.

[8]傅雷.致林以亮论翻译书[M]//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83.

[9]贾平凹.浮躁[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2.

[10]JIA PINGWA.Turbulence[M].Howard Goldblatt trans.Louisiana: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1.

[11]熊贞.陕西方言大词典[Z].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2015:230.

[12]NWE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95.

[13]Howard Goldblatt.Mo Yan,My Hero[N].The Guardian 2012-09-12.

[14]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2008:156.

[15]LEFEVERE A.Translating Poetry:Seven Strategies and a Blueprint[M].Amsterdam:Van Gorcum,1975:99.

[16]SCHEIERMACHER F.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M].London:Routledge,2004:62.

[17]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214.

[18]EZRA P.The Cantos[M].New York:New Directions,1972:456.

(责任编辑:彭治民)

On Folklore Translation Based on Jia Pingwa's Novels

SHAO Xia
(School of Humanities,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726000,Shaan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etetic culture,Shaanxi dialect,salution,doggerel,Northern Shaanxi Folk Song,descriptive method is adopted to uncovered the folklore translation in Jia Pingwa's Turbulence and Ruined City.The result shows that both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adopted by Howard Goldblatt to reproduce the folklore in target language.The summary of sinologist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acilitate not only a broader view of the writers creation,but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reading status quo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problems.Meanwhile,it can reduce the blindness of literature transmission and which in turn promote the"Going Out"Strate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broad.

Howard Goldblatt;folklore translating;literature abroad"Going Out"Strategy

H315

:A

:1674-0033(2017)03-0038-05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3.009

2017-03-13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16JK1226)

邵霞,女,山东运城人,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葛浩文贾平凹民俗
冬季民俗节
落叶
捉鱼摸鳖的人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西安这座城
翻译家葛浩文研究述评
月迹
Translation Thoughts Inquiry of Howard Goldblatt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