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延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以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为背景
李延延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是信息网络时代发展的新型社会思潮,具有即时性与自由性、虚拟性与现实性、复杂性与非理性、大众化与群体极端化等特征,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尤其是核心价值观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结合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演变特征和发展规律,在潜伏期要进行紧密跟踪和及时预警,在爆发期要进行动态引导与快速处置,在消退期要进行纠正和反思。
网络民族主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2]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是信息网络时代发展的新现象,是互联网与民族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和延续。作为一种新型的民族主义思潮,它对当代普通大众,对大学生群体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对其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学术界见仁见智。学者们从不同的研究视角给予网络民族主义不同的诠释和说明。有学者指出,“‘网络民族主义’就是网络与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中获得了充分表达平台,从而获得了表达途径与相关目标的实现。”[3]有学者认为“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思潮,是指人们基于本民族历史和文化认同、归属、忠诚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公开表达的,对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和发展的思想观点、情感意志和愿望要求的总和。”[4]也有学者提出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社会现象,认为:“网络民族主义是指以互联网作为言论平台,自发地发表具有爱国性质的言论,表达个人爱国热情,有时也以采取实际行动来宣泄、表达爱国热情的一种社会现象。”[5]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是建立在对本民族具有高度热爱的情感之上,借助网络载体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想,组织和动员普通大众为实现民族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社会思潮。主要包括积极健康的理性因素和狭隘极端的非理性因素,线上的民族主义思潮和线下的民族主义行动两个部分,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平台上的延伸和发展。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具有民族主义思潮的一般属性,但是,由于民族主义思潮借助网络载体,使得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在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和演变过程等都方面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民族主义思潮的新特点:
(一)即时性与自由性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借助网络开放性等特征,改变了传统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方式,从单一主体向多主体转变,使普通大众在第一时间就能通过网络平台获取关于突发民族主义事件的相关信息,并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表个人看法。不仅如此,人们还可以自己建立民族主义网站、论坛或是通过QQ、博客等即时通讯工具探讨涉及国家安全及民族利益的民族主义话题。
(二)虚拟性与现实性
受网络虚拟性的影响,使用者往往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平时不敢说、不敢做的事很容易通过网络找到发泄场所。学者李颖认为:“网络民族主义的缺点之一就是可以使人们空喊民族主义口号,而不用采取实际行动去捍卫国家利益;可以使人们在网络上随意发泄民族情感和言论,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6]同时,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还具有现实性特征。当民族主义事件发生时,部分网民就会自发地将爱国主义情绪转化成为现实中的行为来维护国家利益。
(三)复杂性与非理性
网络独有的传播方式,弱化了民族主义者发表言论的责任压力,造成民族主义言论及内容更具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方面,互联网上发泄的民族主义情绪更加彻底和真实,有关民族主义问题的争论也更加猛烈,这就导致网民常常表现出敏感、狂热、盲目等极端情绪;另一方面,由于大众的知识水平、理论素养以及政治态度各异,导致他们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中真假难辨。除此之外,还有部分网民会夸大某些事实的真相,恶意传播非理性情绪,这些因素容易使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走向极端。
(四)大众化与群体极端化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参与主体是广大普通民众,大学生群体由于长期接受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怀,更具积极性。但因大学生群体存在社会阅历不足,价值观多元,在网络和移动媒介传播领域里,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较为典型的当属中日钓鱼岛事件,该事件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导致全国多个城市出现大型的反日游行活动,甚至有些地方出现打砸日本汽车和日本企业的暴力事件。
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既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理性因素也有以非理性和情绪化为核心的极端因素,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着双重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育资源。理性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所包含的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共同价值基础和动力源泉,有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国家认同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针对不同文化共同体的对话交流,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国际合作意识,树立平等对话、民主交流、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的价值观,充分调动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实践使抽象的核心价值观理论变得直接生动。
2.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育途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借助网络载体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打破了传统教育主客体的教学模式。网络的去中心化特征,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转变过去老师说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形成适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互动交流的教育方法。把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中,从而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教育的吸引力和时效性。
3.有利于发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功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髓,对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指引大学生正确的参与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同时,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在参与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大学生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这个意义上来讲,发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功能,有利于推进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走向健康理性。
4.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旨在全球化过程中维护民族的根本利益,抵制霸权主义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其本质是宣扬爱国主义思想。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理论在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中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大学生在突发民族主义事件中会从国家利益的层面考虑问题,如果核心价值观能够在全球化过程实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就将大大有利于提升他们对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认同度。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过程中,在强烈爱国情感的感染下,大学生通过相互的之间的情绪传播和行为感染进行互相引导,自愿接受爱国文化的熏陶,这将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能力。
(二)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消极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多样化、复杂化与理想化并存等特征,这势必会与处在我国转型期的社会环境产生矛盾与冲突。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正是利用网络独有的开放性、虚拟性、便捷性等特征放大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激化大学生的矛盾心理,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从而降低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充斥着消极、激进的非理性情绪,具有敌对、歧视和暴力等倾向。一方面,容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混乱。一些极端民族主义者利用我国社会转型期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在网络上大肆抨击现有的国家体制机制,到处发泄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容易造成大学生心态失衡、道德失范、价值观偏移等病态现象,弱化大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不利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另一方面,当非理性情绪达到狂热化的程度,就会走出网络演变成为一种极端群体事件,这种非理性的政治参与会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各方面的消极影响。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遵循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潜伏期、爆发期、消退期的发展规律,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实际的新思路、新方法;依据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特点、双重影响与发展趋势,积极落实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代感和吸引力的教育途径,切实增强教育实效。
(一)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潜伏期:紧密跟踪与及时预警
在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形成初期,争端刚刚开始显露,相关信息的传播范围有限,大学生的民族主义情绪也相对平缓,发展方向还不确定,尚未形成强大的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因此,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洞悉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预判出其发展走向,警惕极端、非理性因素产生,为核心价值观引领提供先导依据。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要更贴近学生,更贴合社会实际,要让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民族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民族主义思潮既不是盲目排外也不是崇洋媚外,要用正确的心态对待国外的一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对民族主义思潮的网络表达和行为趋于理性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要以重大节日、重大的民族事件为契机,及时对大学生开展理性民族主义教育。同时要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和媒介素养教育,注重训练他们对媒介信息的辨识、评估和理解力,加快大学生理性思维的成熟。
(二)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爆发期:动态引导与快速处置
随着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发展到爆发期,大学生网民对相关热点问题关注度不断高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讨论。在这一阶段,大规模的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形成,真实信息与谣言并存,情绪化言论增多并传播迅速。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将社会核心价值观理论贯穿到各种民族主义论坛的网络文化传播之中,把理性的文化氛围渗透到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各个角落。同时鼓励核心价值观与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二者进行碰撞、借鉴和吸纳,教育大学生网民如何理性地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大局观念和世界眼光,使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更加规范,进而形成一定的制度机制。高校要重视和利用好门户网站、主题教育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公共微信平台、官方微哨等各种媒介,建立“媒介群”,定时播报关于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最新内容,方便大学生快速获取突发事件的各方面信息,及时了解网络意见领袖及相关专家的分析与评论,增强时效性与互动性。此外,高校还要设置专题讨论区,为大学生提供表达诉求和发泄情绪的渠道。在回答大学生的问题时,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发表评论,充分发挥校园网在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塑造中的潜在作用。
(三)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消退期:纠正和反思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消退期,关于突发的民族主义事件相关的信息量会逐渐减少,大部分网民开始关注其他事件,只有少数网民停留在此事件中。这就会造成两种结果,如果事件的处理结果得到网民认同,结果将会平息。如果事件解决过程中未达到大学生网民预期的标准,就会再次形成新的讨论,最终可能造成新的危机。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要对网络民族主义舆论爆发阶段产生的负面效应进行纠正和反思,最大限度地消除负面影响,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应在总结应对突发事件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融入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增强课堂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教育实效。
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网络评估系统,定期对大学生开展调查,利用校内网络平台调查大学生关于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及突发事件处理情况的意见和态度,并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判断、回馈和总结,形成教育循环的工作机制,增强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更了解自己的教育成效,也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明确自身的教育现状。建立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评估系统,不仅起到了很好的信息反馈作用,还可以令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得到及时的完善,从而为下一次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发生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提供依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12-08.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写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
[3]罗迪,毛玉西.争论中的“网络民族主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6(5):48.
[4]董海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民族主义[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8(9):42.
[5]黄日涵,丛培影.浅析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国家安全[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2):44.
[6]李颖.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族主义[R].国际先驱导报,2003(8).
(责任编辑:彭治民)
On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A Background of Internet Nationalism Ideological Trend
LI Yan-ya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221116,Jiangsu)
The internet nationalism trend,a new social ideological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at the network information age,characterized by real-time and freedom,virtuality and reality,complexity and irrationality as well as popularization and group polarization,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re values of contemporary collage students'school life.In regards to the features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internet nationalism trend and law of development,it should be closely tracked and timely warned in the incubation period,dynamically guided and quickly handled in the outbreak period,corrected and reflected in the fading time.
internet nationalism;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
G641
:A
:1674-0033(2017)03-0072-04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3.016
2017-02-18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SJB367)
李延延,女,河南周口人,硕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