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英琴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试论《天生丽质》对古典诗美的建构
熊英琴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基于“古典理想之现代重建”的组诗《天生丽质》,融会中西、汲古润今,以现代汉语抒写出余味悠长的古典诗美,故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探析诗人在字构、句构、篇构上对古典诗美的建构艺术。
《天生丽质》;古典诗美;沈奇;字构;句构;篇构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创作起于诗人生命意识的内在流动,得于自由生命体验与诗性语言经验的完美邂逅,而落实于文字文本即最终语言的实现。精美卓绝的古典诗词的语言实现是有一套基本的诗学理论做参照的,尚十分年轻的新诗在一味求新的极速发展中出现了诸如散文化、口语化、同质化、私人化、非诗化等一系列语言问题。基于此,多年潜沉新诗研究的诗评家沈奇,近年来返身诗歌创作并写出了含70首诗的《天生丽质》,组诗一经发表便在诗界和学界引起了强大的关注和反响。
诗人沈奇生活在现代,以《天生丽质》与汉字、汉诗的“源头”进行对话并完成了他对古典诗美的现代建构:“为了重温‘雪泥鸿爪’的感觉,他写了恍然若察的《雪漱》,在‘空空盈盈/一个白里/唯三两麻雀/叽叽喳喳’;为了回望王维、李贺、寒山式的宁静意远,他写了‘空出的位置/灰烬依旧’的《琥珀》,写了‘野风抹去焦虑/细草剔尽虚荣’的《野逸》;为了默念禅宗直指心性的顿修顿悟,他写了空妙之界的《如焉》,那是‘千峰一月明’,是岩上的野菊‘自牧一段香’;为了汲取古典的诗意凝聚之理和言辞典雅之趣,他写了暧昧时辰‘一月独明/天心回家’的《晚钟》……”[1]就是这样,沈奇力图在所能见到的残存的秦砖汉瓦、古寺岩画、石碑经文以及诗词典籍里找寻那些可以在现代汉语里复活的古典诗美。不仅如此,《天生丽质》原是诗人基于“古典理想之现代重构”理念的一次自设其难的文本实验,其呈现的古典诗美诗性已成为学界的共同指认[2],由此本文尝试从创作角度以字构之诗性字词的抉择、句构之古典诗词的化用、篇构之现代禅趣的营造三个层面探析诗人是如何完成古典诗美的现代建构的,以期为新诗写作和新诗研究提供一点小小的借鉴。
汉语是世界现存的唯一保留文字和语音双重元素的特殊语言种类。汉字更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最神奇最宝贵的财富,否则毕加索不会说他情愿做一个汉字书法家(“如果当不成画家毕加索的话”),庞德亦不会有“我们在汉字中找到一整套价值观,就像文艺复兴找到希腊”[3]的论断。汉字一字一世界,以形会形,个自圆融,其意其旨意会后方可言传;汉字神且奇,字与字碰撞在一起,会“撞”出诗意,“踫”来隐喻,皆因汉字的意义生发具有不可穷尽的随机性、随意性和随心性。
现代汉语虽沿用汉字,但其组织和结构套用西方语法与文法,这样一来对汉字本身的运思机制多多少少有影响。故而,多年潜沉新诗研究的沈奇从汉字本源出发,于2007年左右开始实验写作《天生丽质》,是“本于‘古典理想之现代重构’的理念,及返顾汉语字词思维的一次诗歌文本实验:实验要求每首诗的题目用词本身就是‘诗的’,或与汉语诗性‘命名’(包括成语)及诗性记忆有关的,并与诗作内容及创作思路,形成或先(命题)或后(点题)而迹近天成的互动关系。通过这样一种内化现代、外师古典、融会中西的诗歌语言实验,来重新认领汉语诗性的‘指纹’和现代诗性生命意识的别样轨迹,进而开启生存体验、历史经验、及文化记忆的深层链接。”[4]具体过程如下:
(一)选定诗性汉字为题
组诗《天生丽质》每首诗的题目用词本身就是“诗的”,如“云心”“岚意”“茶渡”“星丘”“依草”“上野”“小满”“缘趣”“归暮”“野逸”“静好”“雪漱”“鸽灰”“羽梵”“怀素”等等。这里的每一个汉字均是诗人刻意为之,或精心选制,或妙手偶得,再逐一打捞它们留存在现代汉语语境里的诗情妙意,以此触发广茂的诗味感兴,生出丰盈的诗意空间,即诗人所谓的以古典诗歌中“词”的形式和感觉来写成诗。
组诗的每一个诗题均由两个诗性汉字写成,而放置在一起的两个汉字又生成新的诗性意象,整首诗则旨在解释所选定的两个汉字本身,以及由它生成的意象的诗意内涵和诗性联想,简言之就是用诗的形式来证明汉字本身的诗性。
(二)以诗证字生成文本
从题目中诗性汉字的选择到组建意象诗题,再从这两个字词出发,延拓、聚合与其关联的诗性“记忆”,运用现代诗歌互文、拼贴、跨跳、戏剧性等写作手法,杂糅物象、意象,文言、叙事、口语等为一体,从字词到句子到篇章,实现“诗歌文本实验”的生成过程。以《茶渡》为例:
野渡
无人
舟自横
……那人兀自涉水而去
身后的长亭
尚留一缕茶烟
微温
先看题目,汉字“茶”“渡”。茶和酒,都可借浇胸中块垒,而诗正是诗人宣泄心中垒块的孔道,因此文学中的茶、酒跟诗的关系向来亲厚。而茶香中有一片淡心,像诗人;茶从采茶、煎茶、品茶即茶道的整个过程都是诗意的;茶的颜色雅淡、韵致清远、风味香浓等特点合乎诗歌之道。汉字“渡”本身意味深长,诗意盎然,其义横着过水,由此到彼,亦名亦动,关乎佛禅,内蕴与联想空间极大。当诗人第一次有“茶渡”二字跃然于心时,必惊喜不已同时为汉字所惊艳,遂写下这二字为题,顺着它们形质并茂,衍生下去,当相互的阐释和对话完成,“渡”“茶”互济,诗歌写就。
诗的第一节是对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改写,运用分行、断割的手法使原本简淡清静的画境动感增加,此种改写尝试源于诗人多年研究中国诗学所创所得[6]。最妙的却是第二节“……那人兀自涉水而去”,仅这一句就打通了古今,引流到现代。而“身后的长亭/尚留一缕茶烟”给读者巨大的暗示,“那人”是相会还是送别,是见了还是没见,又是因何而离开,都是悬念又都是故事,这极大地丰富了诗歌内蕴。结尾的“微温”二字留下足够的想象与联想,余香袅袅不绝。
总之,我们相信《天生丽质》组诗的每一首的完成大致都历经了这样一个过程,难得的是《茶渡》是第一首,它的诞生无论对于诗人自己还是对于组诗的产生都是别有意义的。《茶渡》一诗证明了汉字“茶”和“渡”本身的诗性,也证明了“茶”“渡”二字“碰撞”出的诗歌意外,而《天生丽质》之“质”就是指汉字本身的诗性根质。由此,诗人从字词的抉择上保证了古典诗美的建构成为可能。
中国是诗的国度,拥有几千年诗的滥觞,今天我们无论何人写诗无不处在中华浩瀚诗海的大背景下,也无一不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沈奇亦不例外。《天生丽质》无疑是追慕古典的,这不仅体现在其整体的古典诗美诗性,也体现在每首诗的具体创作中对古典诗词的借鉴和化用。写诗时化用古典诗词可表达与古人相近或相似的情感,可丰盈诗本身的形象,亦可充实诗歌意境,给人以含蓄典雅,凝练庄重的诗美感受。
(一)化用古典诗词
着力于“外师古典,重构传统”,诗人在《天生丽质》的写作中,大量化用和改写了古典诗词。如《静好》的“道可道非常道”来自于《道德经》;《烟鹂》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来自于杜牧《江南春》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岚意》的“风动/那约了黄昏的/佳人/才心动”,来自欧阳修《生查子·元夕》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松月》的“山有多高/月就有多小”,源于苏轼《后赤壁赋》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野逸》的“白云安适/天心如梦”来自管平潮《仙路烟尘》的“浮沉几度烟霞梦,水在天心月在船”;而《暗香》的开头“雪拥群山壮/雁引残云飞”,则来自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的“雁引愁心去,山行好月来”和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等诗句,读者如果不知李白和韩愈的这两句诗,可能就不明来路,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二)创作古韵句子
因写诗需要,诗人自己也创作一些质朴清远、古韵十足的句子,这些句子我们读过一遍就会印进记忆。比如:“空山灵雨/有鸟飞过”(《云心》),“燕子飞过/眼里起云烟”(《小满》),“笑到最后的人/笑着笑着也死了”(《禅雾》),“天地清旷/一鸟若印”(《大漠》),“一月独明/天心回家”(《晚钟》),“白云淡定/落花安详”(《深柳》),“长臂恨晚/美人在肩”(《松云》),“语在心里/雨在山溪”(《孤云》)[7]等等。下面让我们读一首具体的诗——《种月》:
种月为玉
再把玉种回
月光里去
怀柔万物的诗人啊
连影子也一一种到
那梅那菊
那桐那竹
那细草的
摇曳中去了
——然后
德将为若美
道将为若居
坐看云起
心烟比月齐
本诗中的“月”“玉”“梅”“菊”“桐”“竹”“草”“云”等物象皆因自来深受中国诗人们的青睐而被写进诗里。其中以为宇宙中的月球是由玉石构成的想法,深系原始先民的玉石神话信仰,成了引人遐思的诗歌母题。玉为石之美者,君子比德如玉,诗人亦然,他们礼天地、吟自然,沈奇在这里把对“君子之德”和“天地之道”的追寻浓缩在“月”“玉”以及诗人的怀柔万物的“月光”里。“梅”“菊”“桐”“竹”“草”以及“云”可谓诗人的植物性世界,诗人是不仅拥有丰茂的内部世界和植物性的敏感,还善于捕捉自然万物稍纵即逝的生命律动,并抒写出他们所感受到的美以及美的脆弱与芬芳。
“一夜欲开尽,百花犹未知”(熊皎《早梅》)的“梅”是春之报到,携带“林间隐君子”与“空谷俏佳人”的多重古典韵致,可反映诗人内心的最高情愫,比如自我的完美和与异性的爱情。同时,“梅”不仅有风华绝世的外在,还能忍耐强者的寂寞,此冰玉样的孤清正可寄寓诗人的岁寒心事与理想人格。
“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袁山松《咏菊》)的“菊”因兼含恬淡的隐士和坚毅的受难者两种品性而深受中国诗人们的喜爱,加上从“樊笼”返归“自然”的陶潜之“东篱采菊”说的影响而会列花中四君子,它“淡而能久”的意味正是本诗乃至整个《天生丽质》之追求。
另外的“桐”“竹”“草”“云”等这些古典意象,也同样因之前诸多诗人的浸润而内蕴丰赡,诗人正是在这样的写诗实践中达到与古代诗人“物”和“心”的同构,呈现出沈奇对生命和宇宙的直觉与感悟,以及“我思”式的诗性智慧[8]。
最后全诗以古意的“坐看云起/心烟与月齐”收拢做结,将一切统照在与“月影”比相呼应的怀柔万物的“心烟”之中,到此可谓达到了整诗灵魂的飞翔,诗人清净自正的澄明,以及万物无为自常的共在。
禅的本义是静虑,梵文“禅那”是定、慧的通称,传至中土,融合中华文化成为中国禅宗。禅泯绝主观与客观,境界的修炼达成须自悟自证,无法言解,所以禅与诗本属二物。但因诗很空灵,用诗表达禅的悟境,可致不“脱”不“黏”;而禅极机妙,用禅深远诗的悟境,可超出“言”“理”之外——诗是最佳的表达,禅是表达的精髓——诗禅融合,相得益彰[9]。
古时,唐代的诗道与禅道并比而盛行,宋代禅诗繁荣并至巅峰,集禅、诗于大成者的严羽曾在《沧浪诗话》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惟在妙悟。”他总结出“悟门”一词为诗心、禅心互通的路径,且影响至明清。上个世纪以来,禅道风靡欧美,现代汉诗中的禅意诗歌亦备受瞩目,《天生丽质》组诗的古典诗美也突出表现在其对空灵的诗歌意境的营造和对禅理禅趣的现代言说。
(一)空灵的意境
禅宗要旨基于对“空”的解悟,佛法中“空”是超越有限的无限,是生成一切的本然之物。禅通过“心”来把握“空”,以缘起为不变之自性,而“尽在自心”,虽然无相,却是实相。美是对自由的呼唤,禅与诗不谋而合。于庄子而言,自由即游;于禅宗,自由即觉。
受禅家自性和禅门直觉之说的影响,诗人写诗追求情景交融、心物合一、虚实统一的意境创造。禅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智慧和老庄(庄周)尚虚贵无、“得意忘言”的体道说构成中国古典诗美之“空灵”的精神内核。空灵是虚与实、无与有、静穆与流动的统一。诗歌空灵境界的创造离不开实象又不能执著于实象,诗人需经历一个“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心理过程,方能写出“字外味、声外韵、题外意”的空灵美。
由此可见,沈奇在写作组诗时也历经了不同层次的审美超越,当拥有一个空明灵透的生命之境时,才得以写出寓真含善的空灵诗境。《天生丽质》在诗境的营造上有空灵与禅趣的双重特性[10],我们先探析其对空灵之境的营造,举一首《灭度》:
身在其中
其中有身
——何以独化
一念至此的那人
遂遁木而逝
化身:一尊古琴
伴云卷云舒
抚高山流水
——梦醒七点钟
早茶、早点
早间新闻
以及远方亲友的
手机短信
以及……
春风醉人
遛狗出门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让人回味无穷,最主要的就是其含蕴的美的意境。古代诗人写诗表达自己对世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同时也通过韵味悠长的意境表现出他们对审美的极致追求。诗歌的美的意境不止是对周遭世界短暂的还原,还是诗人们对世间万物和生命意义的体认,所以能在岁月中溢彩流芳,经久不衰。
文学即人学,文学艺术的境界不只是简单的精神现象,更是作家的整个人格、命运以及整个时代所造就的理想性的人性境界。而诗歌是最富人性和灵性的艺术,宗白华曾说:“艺术心灵的诞生在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的静照,静照的起点在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一点觉心静观万象,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11]。”《灭度》正产生于诗人“空诸一切”和“静照万物”这样的诗心之中。
基于此,我们就能理解结尾的“春风醉人/遛狗出门”两句,即世界依然是世界本来的样子,日子依然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七点钟起床,吃早茶、早点,看早间新闻以及远方亲友的手机短信以及处理其他的诸多杂事,依然凡尘绕身,但“我”却“度化”了。“我”不再以其为烦恼,所以即使跟往常一样在忙碌了一天后的傍晚遛狗出门,今却能感觉到“春风醉人”。这一切归结于诗人自性的觉醒,在另一首《让度》里有类似的言明:“本空——//云过山不动/日影淡抹/草色一时凝重//风吹/花开/水流/其实各无情”,这里的“本空”二字正可谓“度”的参悟门径。
返回来看,诗歌第一节从我们的“三千烦恼身”出发,既然身在俗世,生命完成于与周遭世物的交道纠缠之中,又如何独(度,以独求度)化?接着第二节讲出度的方法——“遁木而逝/化身:一尊古琴/伴云卷云舒/抚高山流水”——即“灭”,灭刹那则见古终,身灭则心度,一切本空自然自醉。
在这里,空灵是一种自性和自心的宁静、一种身与世的和谐、一种超越时空的无穷。在这空灵的诗歌意境里,有诗人通过净化日常诸象而达到的与自然合一的“自性”,有人与宇宙万物共在的纯洁光明的虚空,在这空寂的背后,却是常存世间的臻于佛禅的永恒。
(二)“否定”的理趣
知名学者赵毅衡曾说:“《天生丽质》是一本奇书,它让三个对抗的元素——汉字、禅、现代诗——相撞成为一个可能。”[12]确有许多迹象可以证明《天生丽质》对阐发古典禅宗和营造现代禅趣的尝试,尤其是处处渗透着的“否定”的禅诗艺术。
首先,否定性字词。《天生丽质》组诗多次出现“空”“无”“不”这样否定性的字词,并且频率比较高。值得说明的是,诗里的“空”“无”并不是对世间物象的简单否定,反而是与万物相互依存和转化的生动关系,是不再粘滞于身或心的融合之境。
其次,否定义句子。组诗的很多诗里有否定义的句子,比如“‘依草’不是‘落草’”《依草》),“今夜在高原/不洗澡洗心”(《高原》),“牛无意养花/石头从来不说话”(静好》),“答曰:无哭无笑/只是自然在着”(《禅悦》),“虹非虹/影非影/空门不空”(《虹影》),“或者当酒杯空了的时候/不必追问:酿酒的人/去了哪里……”(《微醺》),“风吹/花开/水流/其实各无情//鹰或许孤独/而天籁没有所指”(《让度》),“真水无香/那么清风/也就无痕了//却见一昙如烟/以有来有去/证无来无去”(《悉昙》)等等[13]。苏东坡曾说:“诗以奇趣为宗,反道合常为趣”(《诗人玉屑》),沈奇正是用这样的“否定”去表达自己的“肯定”,用对人们逻辑理性和惯性的“否定”表达对生命直观以及宇宙物象的“肯定”,在一反日常的陈旧句式和陈旧想象中含蕴禅机、禅理、禅意、禅趣。
最后,我们看一首有禅趣的诗——《孤云》:
孤云如佛
独立晴空
孤云不语
也无雨
雨在心里
语在山溪
其实孤云不孤
孤独的只是那片
再无其他云彩的
……天空
禅诗需要禅悟,正所谓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所以“孤云不语/也无雨”。但心若停止流动,即成腐水;心必须流动,方能感受外物;即有“雨在心里/语在山溪”这极妙的一句。这一句连通了云——雨,连通了心——语,连通禅——人,也连通了诗人和你我!既是“孤云”,如何“不孤”,又为何“孤独的只是那片”?还是说看“云”的那片“心”孤,本无所谓“孤”与“不孤”的“云”被看成了“孤”,此第一层;“再无其他云彩”指出“云”“孤”之根源,此第二层;“再无其他云彩的”“天”“空”了,这才是“真孤”“大孤”,此第三层。可反过来看,“孤云”自性本“孤”,天空自性本“空”,一切无谓而理趣横生。
总之,诗人正是在禅的影响下,写出了破除执念,觉醒自性,通达地对待自然人生之“度”,创造出深远、空灵的诗歌意境;并以“否定”的字句在“反常合道”的现代言说中生发奇趣妙意,耐人寻味,且具有明净透彻、清盈流转的现代禅趣。
读《天生丽质》可知,没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很难写出绝好的现代汉诗。事实上,当代新诗的尴尬与艰难,或许正跟写作者自身文化基奠和古典传统的遗忘与缺失有关。如果说诗的本质是对世界的改写——通过改写语言来改写世界,那么沈奇的《天生丽质》以字、词为基点,遇字引象,由字构而词构,而句构而篇构的成功实验,内化现代,外师古典,汲古润今,以其不缺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价值的新形式,向我们证明了汉字以及汉诗语言的诗性根质,证明了古典诗美对于新诗创作的借鉴意义。
[1]杨匡汉.诗坛有位“老中医”[J].文艺争鸣,2017(1):85-86.
[2]谢冕,贾平凹,陈思和.边缘与中心的对话——“沈奇诗与诗学学术研讨会”七人谈[J].文艺争鸣,2017(1):81-90.
[3]段从学.《天生丽质》与新诗的“另一种写法”[J].诗探索,2013(1):107-114.
[4]沈奇.诗心试体与汉语诗性[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7-149.
[5]沈奇.沈奇诗学论集:卷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69-70.
[6]沈奇.沈奇诗选[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19-289.
[7]黄永武.中国诗学(思想篇)[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217-227.
[8]马奔腾.禅境与诗境[M].北京:中华书局,2010:23-39.
[9]熊英琴.意境与禅趣——论沈奇《天生丽质》的诗美特性[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2(4):7-9.
[10]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9.
[11]沈奇.诗与诗话[M].香港:香港高格出版社,2009:20.
[12]沈奇.沈奇诗选[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19-289.
(责任编辑:彭治民)
On Construction of Classical Poetic Beauty in A Born Beauty
XIONG Ying-qin
(School of Humanities,Shɑngluo University,Shɑngluo 726000,Shaanxi)
The team poem A Born Beauty is based on the classical ideal of modern reconstruction,combining Chinese and Western and contacting the classical tradition and modern consciousness.In modern Chinese,it depicts a long aftertaste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poetic beauty,so I try to analyze the 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ical poetic beauty in word construction,sentence construction and article 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ry creation.
A Born Beauty;the classical poetic beauty;Shen Qi;word construction;sentence construction;article construction
I207.25
:A
:1674-0033(2017)03-0066-06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3.015
2017-02-25
熊英琴,女,陕西山阳人,硕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