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高
(商洛学院科技处,陕西商洛726000)
一部解读孝文化的瑰伟之作
——评邰科祥教授的《陕南孝歌文化考察》
李继高
(商洛学院科技处,陕西商洛726000)
邰科祥教授的新著《陕南孝歌文化考察》对陕南孝歌进行了全新的研究,把孝歌看作是寻根认祖之歌,是移民文化的产物,并对陕南孝歌的起源进行了研究,对传统文化中的孝义做了创造性的阐释与发挥。全书体例完备,表达简雅,是深刻理解孝歌文化的指导性读本,是一部研究陕南孝文化的瑰伟之作,对研究和了解陕南孝歌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孝文化;《陕南孝歌文化考察》;解读
读一本好书,增一份见识。虽系老生常谈,但每每感慨皆有新意。近读邰科祥教授的新著《陕南孝歌文化考察》,就感受颇多,眼界大开。这是一位踏实向学、颇为认真的学者在历时十余年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数年的田野调查、资料考究后推出的一部研究陕南孝歌文化的瑰伟之作。孝歌是陪伴灵柩过夜时演唱的长篇叙事民歌,流行于陕南的汉中、安康、商洛等地,商洛的镇安、柞水、山阳、商南等地的很多乡村,遇到老人去世,常常会接触到这种民俗,但我往往只是听听新鲜,并不多加留意,更没对其中的讲究、意义进行探究。实际上,很多人如我,也都是大概地知道,这是劝人向善,引人尽孝的传统,并不了解这其中还有很多故事甚至秘密。读完邰教授的著作后,对孝歌这种历久弥新的文化现象有了全新的认识。
其一,孝歌其实是一种寻根认祖之歌,是移民文化的产物。现在陕南乡村五十岁以上的人群中,会唱孝歌的人不少,这就给很多人一种误区,孝歌是当地原发的产物。根据邰教授的考察,陕南一带的孝歌是从南方,具体地说是从江浙等地辗转流传而来。它的内容自然不乏劝孝、赞孝的篇章,但从原发意义上是为了强化移民对祖先、对故乡的记忆而编撰并传诵的。正如“开歌路”部分的歌文唱道:
尊声歌师听我讲,你今贵住哪一方?
我今住在扬州地,他又住在柳州乡。
不知是从旱路走,或者是走水上行?
多日都从旱路走,有时也走水上行。
旱路走了好多弯,水路又有多少滩?
旱路有弯九十九,水路九十九条滩。
登山涉水如此远,路上可有景致观?
别的风景无心瞬,两位老人同路行。
二人同路好作伴,一路还在把话言。
八十岁婆婆手提一笼,九十岁公公肩挑一担。
肩挑一担是什么,手提一笼又是什么?
肩挑一担是阳雀,手提一笼是画眉。[1]207
扬州、柳州一路行,并非是指两位异地的歌师路途偶遇,而是他们曾从扬州漂泊到柳州,再从柳州向四面八方逃难。而肩挑手提恰好描述的是移民迁徙的真实情状。所以,表面上,这段歌文是问询歌师的来路,其实是移民之间由于种种原因四散分布后异地相逢,在乡音的相似中产生“或恐是同乡”的感觉,继而借助共同的约定或者熟悉的物件来相互试探、查验是否同宗的暗语。这一点,邰教授在其著作的第八章专门有所揭示,“阳雀画眉”是歌者故乡的标记,孝歌则是思念故乡的感情流露。
根据邰教授的研究,陕南三地现在的居民,其祖辈大多是明清之际由湖广一带移民到本地,民间所谓“湖广填四川”就包括着填充四川临近的陕南。陕南三地的地方志记载,明清两代外地移民人数达到当地总人口的80%以上,所谓“十之八九”,商洛一带所谓“下湖(河)人”的称谓指的就是外来的移民。
孝歌的发明者担忧的是宗族的各奔东西可能产生自家人认不得自家人的情形,所谓大水冲了龙王庙;更有甚者,时间的久远有可能让某些人连祖先来自何处也不知道,这才在歌头中专门增加了相互考问的内容。若说它与孝无关,表面上也对,但仔细想来,认祖归宗就是最基本的孝义。
其二,尤其是该著论证了刘三姐是孝歌的始祖,解读了柳州、杨州同为孝歌源头的密码。以前只知道,刘三姐是传说中广西的民歌之祖,没想到,她与孝歌也有如此密切的联系。这一点,我第一次从《陕南孝歌文化考察》一书中找到依据。邰教授通过大量的方志、史料、民间传说强有力的形成了一条证据链,既指出了孝歌的发明者是刘三姐,同时也解答了孝歌歌文中柳州、扬州两地同为孝歌歌源的困惑。在我看来,这应该是此书最有价值的贡献和学术亮点。无论在民俗研究还是文学研究中,此前,从没有人解开这个谜底,也没有人把刘三姐家族的迁徙轨迹勾画得这样详细、可信。
按照书中的描述,最早携带孝歌迁徙的人群很有可能是帝喾的女婿盘瓠所率领的族群……一是陆路,首先由今河南向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带蔓延,我们从屈原《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之句能隐约看到这个族群的影子。一是水路,由江苏沿海向南流转到今浙江一带,汉以后,在今浙江嵊县附近出现了一个刘汉的苗裔,即刘晨,也就是我们提到的刘三姐的远祖。南宋末年,这个族群在沿海一带广东、福建、浙江之间来回漂泊。明清后完全翻转方向,由南而北或由东而西,倒流至贵州、湖南、湖北。最后,几条线在陕南汇流。[1]130
最能说明刘三姐为孝歌之祖的证据有二:一是湖南、广西一带的孝歌中称歌仙为刘三妹,也就是习惯上所说的刘三姐或刘三娘娘,此有罗城县属千家瑶的巫经《盘王书》为证:
盘王圣王置天地,刘三手里置歌辞,今日小师来劝圣,圣王莫厄小师儿。请得三妹娘娘到,圣前三拜解神忧。①
二是广西瑶族的《盘王书》中记载着其先民崇祀的神祗之名:
福江庙盘王(瓠)圣帝,连州庙唐王圣帝,福灵庙平王圣帝,行平庙十二游师,祖司庙五婆(神农)圣帝、扬州庙宗祖家先等主神;有“禾公禾母、禾花姐妹,开山修路”等自然神。有“第一江华玉皇圣女、玉皇圣娘,第二廉州灵仙姐妹、灵显仙娘;第三桃州金童玉女、金扇娘娘,第四贺州独龙细女、独脚仙娘,第五徐州龙王圣女、五海仙娘,第六扬州天仙姐妹、刘三娘娘,第七青州天仙姐妹、赵盈娘娘,第八、陈州独树仙姑、邓盈妹娘,第九梅州十祠仙姑、盘盈妹娘等地方女神。[2]
这里的“第六扬州天仙姐妹刘三娘娘”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刘三姐,众所周知,“娘娘”是民间对一切成仙之女性的泛称。而这个女神却是来自“扬州庙宗祖家先的主神”。这也就是“开歌路”中,常常把扬州与柳州并提的原因,是刘三姐宗族由扬州移民到柳州。所以,孝歌传唱的初始动机是让同宗的子弟,不管漂泊到何处都不要忘祖。在这个意义上,孝歌相当于一个宗族的家谱。
其三,本书最让我受益的是,邰教授遵循“有益于世”的治学原则,借助对孝歌文化的解读,对传统文化中的孝义做了创造性的阐释与发挥。在他看来,孝不止是奉养和恭敬老人,更重要的还有“扬名”之务。的确,古语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3]他还联系当今政府提倡的“中国梦”思路,指出,作为个人,最大的孝就是在养老送终之外,发挥自己的潜力,振兴家族,为国争光。
联系到这一点,邰教授进一步把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与传统文化的“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八德”联系起来,肯定了“孝”作为爱国敬业中的内含之意,古今一脉相承,从无改变和缺失。这对于各级政府的宣传机关、学校、媒体在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古代优秀文化方面不无启示。他说:
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后四个方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恰恰对应的就是传统的四维:“忠孝信悌”。……现在之所以不用“忠孝信悌”的字眼,是因为传统的表述中附着了某些封建的思想,……(孝)让人们想到对父母无条件的顺从……但是,孝却是建立与维护信仰的基石,没有孝,就谈不上信仰。人可以不信其他东西,但是至少你要信父母,所以说,孝的思想是信仰的确证。
任何一个时代缺乏信仰都是非常可怕的情形。无信,整个社会就难以沟通并维持正常的交往;无仰则会失去一种榜样与目标。因此,孝作为敬的元概念在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无疑具有不可轻估的作用。
无论是考察民俗还是追溯历史,其实最根本的目的都是为了服务现实,即“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邰科祥教授的《陕南孝歌文化考察》把对学术的研究与现实生活中信仰的重建问题联系起来实在发人深思,也打破了长期以来某些学术文章纯理论化的窠臼。
其四,邰教授还对孝歌的综合功能做出了合理的解释。这是孝歌内容庞杂的谜底,接触过孝歌歌本的读者最容易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孝歌中还有情歌的内容,打情骂俏,斗嘴猜谜,不一而足,无论从气氛还是内涵上,在丧事上歌唱如上的内容的确有点不太合适,甚至可以说是不伦不类,可是事实上,孝歌中大量充斥着这些文本,这究竟意图何在?邰教授用一句话就给我们道出了问题的根本:孝歌其实已经成为陕南民间实行综合教化的平台。也就是说,孝歌历史的传承中,由于各种需要,加之其本身的优势,迄今为止已经集合了很多功能,按照邰教授的概括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认祖、谕孝、知史、陪灵、消寞、谐邻、娱乐等等。
其五,从形式上,本书体例完备,表达简雅,不失为一本雅俗共赏的民俗研究著作。单从著作的目录就不难发现这个特点。既有对丧歌与孝歌关系的梳理,也有对“丧缘何歌?”的回答,还有对陕南孝歌分布的区域、流传的时间的介绍与考证,当然,该书的重点放在对孝歌歌文出现的背景及其所潜含的隐秘信息的揭示,不失为一部深度研究孝歌的开山之作。言语整齐,对称,有感性的描述,也有理性的概括。无论于专业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比较适宜,大家可以各取所需。如,前言:孝别人猿:丧歌蛾变与孝歌流行;第四章:打鼓待尸:陕南孝歌的音乐伴奏;第八章:阳雀画眉:陕南孝歌的秘码解读;第十一章:综合教化:陕南孝歌的功能开发。
其六,对于民间长期从事孝歌传唱的老百姓来说,此书又是他们进一步了解孝歌文化的指导性读本。很多歌师,只知道一味地唱,却不明白唱的什么,更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唱。在他们看来,因为师傅们就是这样唱,他们也就跟着这样唱,歌本上就这样写,他们也就这样传。也就是传唱历史的内容只是一种习惯或老规矩,没有人能说清其中的原委,也很少人企图弄清其中的原委,就这样一代代糊里糊涂延续下来。
正是这一点,让邰教授下决心写出这样一本既有一定学术深度又兼有广泛普及性的读物,他希望,通过这个工作,把孝歌的传承做得更加理想。现在看来,他的这个目标已经实现。《陕南孝歌文化考察》不只是简单的记录陕南三地的民俗现象,更不是对孝歌歌文的简单搜集整理,而是从源头、流变,内容、形式,文化背景等很多方面对孝歌文化进行了深度考察,以我个人的文化视野,全国同类研究几乎没有人能做到如此全面和深入。
注释:
①参见广西罗城县属千家瑶的巫经《盘王书》手抄本。
[1]邰科祥.陕南孝歌文化考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黄钰.《盘王歌》初探[J].广西民族研究,1987(3):66-67.
[3]孝经[M].徐艳华,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5.
(责任编辑:彭治民)
A Great Work Decoding Filial Culture——On Professor Tai Kexiang's A Review of South Shaanxi Filial Song Culture
LI Ji-gao
(Depart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 726000,Shaanxi)
Professor Tai Kexiang's A Review of South Shaanxi Filial Song Culture presents a new study on South Shaanxi filial song,and considers filial song as root-seeking song,the product of migration culture.The origin of South Shaanxi filial song is studied,and creative interpretation and expansion is done on filial implication.The book is,with layout and succint expression,a guiding reader for further study of filial culture,a great work decoding South Shaanxi filial culture,and is of great value in studying South Shaanxi filial culture.
filial culture;A Review of South Shaanxi Filial Culture;decode
J607
:A
:1674-0033(2017)03-0035-03
10.13440/j.slxy.1674-0033.2017.03.008
2017-02-13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3YJA850013)
李继高,男,陕西商州人,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