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

2017-04-13 12:36刘霞非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师生关系

刘霞非

(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河南 新密 452370)

刍议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

刘霞非

(郑州城市职业学院 河南 新密 452370)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教育目标应该注重学习和创新,并培养更多懂得如何学习,以及能够全面适应发展变化的人才,这种思念的倡导在给仅追求学科学习知识讲解的传统教育目标带来一定冲击的同时,也为我国目前的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以及发展方向,应给予充分重视。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改革;含义及策略

0.前言

人本主义心理学始终将以人为本视为中心思想,也就是要尊重、关心和相信人的价值,全面挖掘人的潜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对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的国家来讲,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错误倾向。因此,为了推动我国教育的不断革新,进一步提升我国整体教育水平,应充分重视起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指导,将学生作为教育的核心,要正确认识到学校、教师都是为了学生而创设和发展的。

1.人本主义心理学

当前,人本主义心理学即使已经创立了有三十多年,但一直都未总结出公认的定义,国内的著名人本主义学家曾强调过,这种心理学倡导的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对人整体的本性、价值、潜能、创新力,以及自我选择与实现做出全面、深入研究的一种科学。有关学家曾将其定义为,对行为、经验和意向性的科学研究。而国外有关学者则认为这种心理学是对人独特性的倡导,重视起的是人的主管经验与价值。简单概括,就是在倡导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基础上而被定义为人本主义的心理学[1]。

这种心理学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行为主义心理学主要强调的是行为主义,也就是说其相关学家的研究主题是动物与人的行为。而以此类推,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来讲,“心理学”在“人本主义”这个修饰词之后,也就是说其学家研究的全部主题是人类自身,其方法论就是整体人观。其基本观点强调的是对整体人,或者是人整体的研究,而这个整体指的就是人类的知、情、意、行这几个方面。

2.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念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念事实上是一种对西方科学社会泯灭人性和个性的一种影射。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导致人的精神世界出现了空虚、孤独和无助的景象,从而演变成人类的悲剧。首先在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方面我们要首先认识到其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育本身是一种对人进行培养的方式,关于教育的目标虽然有着多种不同的观点,但从整体上来看当中也存在着很多的共性问题。①教育的目标是促使学生学会做人,教会学生做事。②在科学主义教育观念中,人具有工具性质,因此将人的适应科技性和经济发展当做了教育的根本目标。③人本主义心理学上认为人具有完整性,将自我目标的实现看做是最终教育的目标,促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无限的开发,从而成为社会中的一名有用公民。

在现代素质教育实施的背景下,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和能力培养,其次才是知识性的教育,因此可以说教育是在人格的养成和能力养成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知识传授而已。

2.1 人本主义中的“人”

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的实施对象是学生,在教育中首先要重视起的就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关于全面发展的理念多年来一直有着不同的声音和认识,从二十世纪初一直到现代社会中,对于全面发展的理解是这样的:知识——能力——全面。在这个阶段中的全面发展更加看重学生的情感价值培养、观念上的形成以及人格素质的发展,这与现代化社会的和谐发展之间呈现出了一致性。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普遍比较看重人的知识性培养,同时也将全面发展看作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在西方教育中则将学生的情感、意识、以及行为等方面看做了人本教育的根本所在。近年来随着我国的教育不断发展,在教育思想上也呈现出了一定的改观,已经认识到了传统教育中的缺失性。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放在主要位置上,就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

2.2 人本主义中的教师

教师在传统教育中是计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而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念当中,教师则更多的是教育引导者,通过教师的引导来促使学生的思维和人格得到完善,从而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同时教师也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形成良好教育氛围的重点所在。

2.3 课程

传统教育中的课程主要指的是书本知识,而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教育的课程是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不仅包含知识性体验,同时还包含了情感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体验,是促使学生思维发展,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方式。

3.人本主义心理学指导下的教育

3.1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中心思想来讲,教育工作者在设计和安排各项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也就是说要全面激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显其主体地位[2]。具体来讲,就是在开展相关教育活动中,应全面激发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并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获取知识,自己去教育自己,而校长、教师等其他教育工作者,都要为其学习主体提供优质服务。一直以来,传统教育理念都将学生视为客体,认为其只能机械、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引导和传授,所以,常常一味的追求“灌输”“说教”。直到现在,仍有很多教育者不能坚定的将学生视为教育的主体,却一味的强调什么“双主体”“轮流主体”,或者是强调其两个主体的出现可以交替、轮流进行。这种理念充分表明了还有很多教育者未摆脱传统教育理念。因此,若想真正接受、实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到教育中只有学生这一个主体,而教育者实施的一切教育策略都要紧紧围绕学生,有益于学生,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民主化的气息充满整个校园[3]。

3.2 全面挖掘学生优秀潜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条假设对于教育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强调人的潜能是无穷的,后天教育必须要为挖掘、发挥学生的潜能,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假设具有很高的价值,首先就着重强调了人与动物本质特点的区别所在。强调的优秀潜能,主要是指人原本就具备掌握知识、形成品德的潜能,而动物则不具备这种可能性。其次,这种理念有助于人们自我教育动力、信心的提升。也就是说,既然每个人都拥有优秀的潜能,那同样的每个人也都应该拥有发挥自身潜能的权利、条件,就如同李白诗中强调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表达的观点是一样的。最后,这种理念能够帮助学校、教师明确自身的基本职责与任务。人才的培养,其实就是要帮助人们充分的挖掘、发挥自身的优秀潜能,学校与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为则是要尽一切可能的为学生创造有利的环境与条件。而且,若学校和教师能够真正的接受这一理念,也就会自然的关心、尊重与呵护每位学生,进而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平等、全面的对待和培养[4]。

3.3 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就其心理学思想来看,人就是人,其并非动物或是机器,所以,其教育观坚决反对行为主体强调的将人转化成“一只大白鼠或是运行较慢的计算机”,这也充分说明了每个都拥有不能被随意侮辱与侵犯的人格和尊严。而在教育工作中,这个观点强调的就是,教育者要给予每位学生同样的关心、尊重与呵护,不论是随意还是无意都不能伤害、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不论是对于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要如此坚持[5]。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期影响下,很多教师不是一味追求自身的师道尊严,就是过分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进而导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话往往如同命令,而学生只能够俯首听命,严禁发表个人见解。优秀生的处境尚可,而后进生则未受到平等待遇,人格与尊严也常常被任意践踏。因此。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来讲,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的大力宣传是势在必行的。

3.4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构建是学校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此,人本主义心理学生强调,人际关系能够为教学活动高效、顺利开展提供重要的条件,也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讲,教学过程作为人际关系相互影响、促进的过程,也是真实、协作与理解等心里氛围形成的重要过程。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建立和谐融洽、相互理解与尊重的师生关系是首要且极为重要的问题。而如何建立起这种师生关系也需要做出进一步探究,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准确把握情感是最根本的途径,因为人的情感活动对人们全部的精神世界有着直接的影响。事实也是如此,不论在任何活动中,只要人们彼此间拥有融洽的情感,就极易产生彼此相一致的理念与行为。不然,若情感分裂,那么不论是在沟通和行动上都会产生严重的分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对于情感投资,教师应给予足够重视,要善于以情动情、以情育人,从而真正建立起和谐、互相尊重与促进的师生关系[6]。

3.5 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除上述理念之外,人本主义心理学还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假设,就是和谐的教育氛围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使其产生美妙,或是积极尝试、创造的过程,这条假设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7]。这里所指的和谐的教育氛围,不仅涉及到上述的良好师生关系,还涉及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二是,要促进教育活动的生动、愉快进行,让学生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三是,在教育中要注重学生新思想、创造力挖掘和发挥;四是,要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不断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信心。但就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很多学校都未重视起这种和谐教育氛围的构建。而在教育中往往都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过于枯燥、单一的教学活动与过程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也无法获得什么成功感。因此,广大教师应正确认识到教育是拥有一定规律的,而为了顺应这一规律,不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在建立和谐教育氛围这一方面做出更多努力,而不是将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所谓的“治理”、“整顿”教育上[8]。

4.结语

总之,为了尽早突破我国运用一张试卷、分数就评判一名学生的能力的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应积极向我国教育工作者传统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通过人性化教育观的不断传播,逐步改善我国教育者的“唯分论”观点,让每位学者都能够获得全面培养、展示才能的机会。同时,通过这种教育观的引导,使家长在追求孩子积累知识的同时,也能够重视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和发展,真正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1]史桂荣.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J].中国西部科技,2008,7(31):69-70.

[2]黄澄婷.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改革理论对我国师生关系建立的启示[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z1):689-689.

[3]张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5):208-209,212.

[4]王楠.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高职影视后期特效教学[J].蚌埠学院学报, 2012,1(6):74-77.

[5]方秋香.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20(10):114-117.

[6]张中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理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1,2(4):12-13.

[7]张萌.浅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07,26(5): 41-42.

[8]李丽华,林秀彬.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谈现代教育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J].教育探索,2012,(3):101-102.

G441

A

2095-7327(2017)-04-0038-02

本文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实践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4-QN-246。

刘霞非(1986.06.08—),女,河南新郑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就职于郑州城市职业学院,研究方向为认知与人格心理学。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心理学师生关系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