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策略

2017-04-13 08:39戴观波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校企岗位院校

戴观波

(浙江纺织服装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00)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策略

戴观波

(浙江纺织服装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00)

时代在不断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了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应将社会就业要求与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让毕业生快速适应社会和职场,帮助其更好地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鉴于此,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一体化进行了探讨,并以浙江地区高职院校为例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促进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就业一体化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提供优质专业人才,因此,高职学校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课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节奏,尽快熟悉自己的职业,更好地与社会接轨,这样才能在不断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解决当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1.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1.1 理论角度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发展也不过几十年,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也需要不断的丰富和补充。校企合作模式的出现对于丰富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指导高职院校发展也是极其有益的。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的高度合作,加强对校企合作理论的研究,能够不断丰富高职教育理论和完善我国的高职教育理论体系。

1.2 现实角度

校企合作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开展也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开展校企合作能够不断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校企合作,不仅能够优化高职院校中的专业结构,将高职院校中的专业教学重点转向更加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而且还能够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构建与现代社会职业体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二是开展校企合作能够帮助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高职院校中的教育重点,高职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顺利就业是开展高职教育的关键,而通过校企合作则能够实现专业学习和就业岗位之间的对接,让学生直接将自己的专业与实际岗位经验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三是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目前社会各方面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两者信息沟通不够平衡,出现了就业学生找不到工作,招工单位招不到员工的现象,通过开展校企合作能够直接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输出到合作企业当中,从而在解决学生就业的问题的同时解决企业招不到员工的困难,可谓是一举两得。

2.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校企合作模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也越来越丰富,包括校企联合、工学交替、产学研合作等,合作方式的选择要根据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2.1 校企互动式

在校企互动模式当中,企业和学校都是作为学生培养的主体存在的,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承担培养社会人才的责任,而不是由哪一方主导。在校企互动模式中,学校通常是场所提供者,而企业则提供原料和设备,两者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企业会向学校派遣技术人员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学习,是一种高度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合作和联系深度比较强的。

2.2 工学交替式

工学交替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学习,直到毕业,这种模式是将学生的一学年分为两个阶段,一部分在学校学习理论技能知识,另一部分则是到企业进行岗位实习,在实习期间还可以赚取岗位工资,然后用岗位工资来继续支持自己在高职院校中的专业学习,毕业之后可以直接进入到企业相应岗位上工作。这种模式一般是对家庭比较贫困的学生来实施的,当地政府也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这种模式在浙江地区应用较多,浙江本地的政府也设置了相应的资金来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2.3 订单培养式

订单培养式,就是根据合作企业的要求来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指向性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似于委托培养模式。由与高职院校签订合作协议和用人协议的企业提出相应的岗位需求,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其中,企业也直接参与到学生培养和教学当中,毕业后,合格的学生可以直接到企业相应岗位进行工作。这种模式企业是占有人才培养主动权的,也是直接体现人才培养和就业一体化方案的代表模式之一。这种模式在浙江地区的高职院校也是比较常见的,浙江地区的制造业较多,所需岗位和员工较多,采用这种模式能够直接满足大多数企业的招聘需求。

2.4 产学合作式

产学合作是一种诞生比较早的合作模式,有时又会被称为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被高等职业院校所采用,而且也是很多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首选模式,这种合作模式培养研究性人才的作用比较突出,在我国以学术研究或是技术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中也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企业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校方或研究所以技术为回报,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企业对技术需求的增大及高职院校技术研究成果的增多,这种模式也为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进一步合作提供了可能。

2.5 校企联合式

校企联合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合作模式,主要是学生一毕业便进入到企业相应岗位中进行学习,并且最终在岗位上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或是设计。这种模式发展到如今也成为了一定的程序。高职院校多实行三年学习制,采用校企联合模式的学校往往按照学年将学生的培养目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理论知识,第二阶段学习专业技能知识,第三阶段直接到岗位上进行实习,学生在第三阶段能够将之前两个阶段学习到的知识直接应用到职业岗位上,从而提前与实际工作相磨合,从而帮助其完成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

3.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策略

3.1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目标

(1)培养目标。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生产人才和职业型管理人才,而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也应该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使校企合作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时代需求。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要注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不断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二是要注意培养的高效率。社会发展和技术更新越来越快的,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来缩短人才培养时间,提高高职院校的培养效率。

(2)就业目标。校企合作是帮助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因而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确定的培养目标也应该包括有就业目标,这里的就业目标可以包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完全就业,是指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全部就业,由企业提供培养计划和人数要求,学校针对性进行培养,毕业之后直接进入企业当中进行工作,从而实现完全就业的目标;二是合适就业,是指学生专业、意愿与岗位相匹配,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校企之间的有效沟通和深度合作,在充分考虑学生自身就业意愿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尽量使毕业生和岗位实现高匹配。

3.2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整体要求

(1)创造合作环境,促进校企双方的全方位融合。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政策支持对于促进校企合作的加深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视,给予校企双方更多的指导和帮助,支持校企合作的开展。作为高职院校的投资主体或是合作方来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加深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同时,相关教育部门可以为当地的校企合作提供公开交流平台,让更多的高职院校能够有机会直接与有岗位需求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和就业之一体化的关系。

(2)顺应企业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的创新化发展。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体,应该从企业实际需求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这样才能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更好地与市场衔接起来,真正实现学校和工作岗位之间的零距离。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方面也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其不仅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够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使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迸发出新的火花。

(3)遵循就业导向,健全相关就业体制机制改革。校企合作模式下,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框架,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岗位需求来制定培养策略,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让其转变就业观念,还应在院校中推行就业保障制度,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加顺利地就业。

(4)理论实践结合,构建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目标。高职院校要勇于用实践来证明相应的理论,不断总结院校和企业之间合作的成功经验,大胆向其他院校推广校企合作模式,从而不断扩大校企合作模式在当地乃至全国的开展。地方教育部门应加强统筹管理,打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不断推广校企合作成功经验,从而为人才培养和就业一体化目标的实现打下基础。

3.3 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规划建议

(1)促进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我国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包括工学交替模式、校企联合模式、校企互动模式、订单式培养、产学研模式等,这些模式都各自有优缺点,校方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来选择相应的合作模式,也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合作模式来丰富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让校、企能够实现双赢。

(2)创建科学合理制度。制度是保障事物顺利发展的关键,实现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和就业的一体化,建立相应的制度,包括校企合作政策指导,合作企业方面利益保障制度、院校执行环境制度和学生就业保障制度等,为校企合作提供切实的制度保障,为人才培养和就业一体化的实现做好制度建设。

(3)转变人才培养观念。高职院校应该及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以企业和市场为导向的就业观,从重视知识技能传授向重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方面转变,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学校培养的重点内容,在校企合作当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技能,与企业一起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以便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4)革新专业设置结构。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上也应该更加灵活,充分听取相关合作企业的意见来调整专业结构,并且可根据当地企业的需求来设置特色专业,如浙江地区的制造业比较突出,学校可以突出设置这方面的专业来满足当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5)改变企业用工模式。校企合作实现的前提是企业有大量的人才需求,而传统的人才获取多是依靠招聘会和人才服务中心来获取,这样获取的人才并不非常符合企业的需求,因而企业应该改变自身的用工模式,更多的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当中去,为企业培养更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

4.结语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通过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深入到企业当中进行实践练习,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直接运用到岗位当中去,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让学生走出校园、适应社会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需要,也是企业的发展需要,其有利于更好地体现人才培养和就业的一体化,推动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

[1]夏洪波.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2]赵巧霞.财经专业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就业[J].教育,2015(03).

[3]李清林.绿色崛起战略下河北省复合式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与就业研究[J].当代青年(下半月),2015(01).

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7)-06-0065-02

项目名称为和谐社会视域下高职生感恩教育实践路径探析(编号为Y201329713)。

戴观波(1981—),男,汉族,浙江余姚人,助理研究员(中级),硕士,就职于浙江纺织服装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校企岗位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