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本思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7-04-13 08:39薛璟明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健康

薛璟明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基于人本思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薛璟明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0)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其身心是否健康关乎民族未来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造成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占休学、退学人数的一半,大学生因精神问题自杀比例也逐年上升,所以高校必须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本思想,是一种培养心理素质的重要理论,它特别注重人的正面特质和价值,注重人的成长和发展,在实践方面成果显著。本文将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出发,探讨基于人本思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特征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引起了高校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办公厅在2011年曾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该文件指出: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随后教育部办公厅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将心理课程确定为必修科目,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而人本思想,即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强调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注重极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性。将其运用到高校心理学教育中,与教育大纲所制定方向完全吻合。

1.人本思想的理论核心和体系构建

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它是行为主义和精神解析学以外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影响巨大。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与马斯洛。他们认为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任务在于揭示人性的本质,从而更好地了解人,要把人当做一个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整体研究对象。在西方发达国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学方式、心理素质培养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成效显著。它强调将个人作为心理实验和心理研究的客体,这与传统心理学将动物或者机器作为客体是截然不同的,由此可以看出它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尊重人性。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对待人性上坚持秉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人性本善,至少人性刚开始并没有恶的成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主题内容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所有行为活动都是由不同层次需求引起的,例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等。人们将自我实现做为目的,让潜能得以发挥、保持、强化。可以看出,每个人的需求和动机是不同的,不能单纯去复制某个人或极少数部分人的自我实现模式。在心理治疗上,罗杰斯第一次开创了以患者为本的治疗方式,他强调人对自我的认识。如果自我认识出现错误,或者是理念与现实出现相悖,心理问题就会表现出来。罗杰斯还认为每个人的行为活动,都有一个基本的、单纯的动力源头,也就是他所称之的实现倾向。该倾向引导人们发挥潜能与创造力,实现建设性的目标。在教育理念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强调理论在课堂上的实践性,从而冲击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尤其,它在教学中突出情感,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差异性、个体价值性,相信人的潜能,认为在人类各种复杂关系和利益冲突中,真诚、深入的交流才是最重要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充实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里,心理健康的人是指:有高度的自我认同感、能做到对自我的评价客观、有着不错的适应能力、让自我与他人以及社会保持协调统一、并具有创造意识。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

2.人本思想的核心教育目标

2.1 培养完整意义上的个体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课堂上将教学目的与心理咨询结合,以培养出有自我意识,能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和学习潜能的人为最终教育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以“学生的需求”为教学目标,不但注重学生学习成绩,更注重学生发挥自我个性,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自我实现的人。

2.2 有意义的学习,提升学习效能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里,学习可分有意义的学习和无意义的学习两种类型。有意义学习是让学生身心投入,在学习上不但取得智力上的进步,更要取得情感、态度、行动上的进步。有意义学习更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极大提高。

2.3 塑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激发学生兴趣,制造好的氛围,无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让学生做到有意义的学习。在学习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一定要坦诚相待,学会理解学生。

3.基于人本思想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境

大学生年轻、冲动,他们的道德观、生活观、品格、意志都尚未成型,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从社会大环境方面看,由于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与变革,导致了各种新理念和思想的出现,以及新的社会矛盾的产生,而这些极易需求不明确、意识比较模糊的大学生个体。从家庭方面看,目前的90后大学生家庭结构几乎都是:四个祖辈、父母、自己。情感资源的丰富,让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增高,从而给大学生造成了精神负担。具体来看,在社会大环境和家庭两方面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心理主要有以下特征:

3.1 自我意识模糊,缺乏自我定位

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多元、海量的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心智,大学生价值观尚未成型,盲目追求时髦,想引领潮流,这样的心智和心态,让他们对信息无法做出正确判断,给自己张贴上各种非主流的文化标签。他们渴望寻求自己的特点,标新立异,他们并不在乎这些特点是否触犯道德底线。甚至许多大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成为怎么样的人,不明白社会和家庭责任感是什么,对人生没有明确的规划,始终无法定位自我。正是这样模糊的意识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3.2 缺乏理性、系统的自我认识

大学生对新事物的吸收和学习能力很强,但却没有成型的理性认知,他们对事情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很弱。进入大学,也就意味着大学生将要独立生活,接触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遇到一点困难,他们很容易悲观沮丧,甚至感到迷茫。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还没建立起完善、科学、理智的自我认识体系,不知道该怎么客观化地评价自我。

3.3 安全感丧失,抗挫心理较弱

尽管大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大,有眼界,知识储备丰富,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喜欢张扬自我,能说到做到。但实质上,他们绝大部分是在家庭娇宠的环境下长大,没有遭受过多少挫折,所以他们抗压能力差,心理匮乏安全感。

3.4 目标意识淡薄,缺乏行为导向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终极目标是自我实现。他认为自我实现是开发自我潜能的本性。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却没有明确的自我实现目标,加之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有着极强的功利心,理想意识淡薄,根本不知道如何实现自我目标。

4.基于人本思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

4.1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以实现自我价值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里,教育的目标就是与人相关的目标,其实质就是追求人的自我实现,从而让人性更为丰富,个体达到最高度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里,教师仅仅依靠分数、获奖情况等形式上的指标来衡量学生的个人价值。但面对张扬个性的现代大学生,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要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富有特点的个体,都有自身的优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个体情况对学生心理进行不同的引导、教育,让每一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得以逐步实现。

4.2 在课堂组织各类教学活动

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他们希望通过教育开发自己的潜能、张扬个性。要让大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心理始终保持健康,可以通过各种有意义的教学方式来激发他们内心的自我实现意识。传统的说教和讲座模式,效果日渐式微,采取一些新兴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重要内容。这类教学方式通过穿插有意义的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帮助学生更快接受和消化知识,最终激起学生的自我实现意识。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学生自由组合、讨论,一起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共同完成课堂任务,这样能促进学生学会如何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发掘潜能,增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运用网络等平台,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习。

4.3 教学中建立同理心

主观经验中心论是罗杰斯在心理学实践研究中一直坚持的一套认识。他认为,只有尊重个体对内心世界真实感受的叙述,把握其以往经历,才能充分了解到一个人的行为。只有真诚一致的态度,才能让心理治疗取得效果。将它运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强调要建立起同理心。在90后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面前,教师要放低职业姿态,以谦逊、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们,以实现自由、平等的沟通交流,且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的观念和行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信任教师,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4.4 教学中引导学生自我定位

任何一个人都不能离开群体而孤立生存,这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人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网中,对自我认识容易受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影响,价值观易被外部多元的价值标准束缚。由于大学生自我认识的价值观体系尚未彻底确立,所以环境的突然剧变、竞争压力的增大、突发事件的冲击都可能影响他们对自身的认识,从而造成对自我的判断上心理扭曲,不知如何正确对待自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通,给予关注,肯定他们的自我价值观,以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认识到自身优缺点,最终找到正确的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

4.5 注重营造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课堂气氛也是影响教学成效的关键因素,心理健康本身就是关乎学生心理的一门课程,所以课堂气氛能否让学生感到自由、轻松非常重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堂中的感受能直接反映教学结果情况。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理论中强调情境的意义,而课堂氛围正是情境的最好体现和实践场所,所以从这点看,注重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6 教学中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学习者即学生才是人本主义教学模式的活动主体,学习者最终必须具备自己抉择目标、发现问题、搜集和分析资料、寻找解决办法的能力。将此观点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强调若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要进行心理干预,但最终需靠自己的调节来治愈自己的心理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各种有趣味性、可操作性的活动,以强化情境和互动,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治愈活动过程。

5.结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不良道德价值意识膨胀,已严重威胁到成才教育的正常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关乎民族未来发展,影响社会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即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优秀人才。而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注重尊重人的本性、观念和行为,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发掘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符合我国现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使其投入心理教育中,将有效遏制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递增。

[1]郭彦雯.以人为本,激励学生自我实现——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6:75-77.

[2]李阳.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D].吉林大学,2013.

[3]宋明丽.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底蕴[D].黑龙江大学,2006.

[4]潘柳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2.

[5]董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科学困境”及审美转向[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6]王健,张大均.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24:70-71.

[7]李素梅,杨静,林燕玲.人本主义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与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2:248-249.

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17)-06-0003-02

薛璟明(1995.01.28—),男,汉族,山东青岛人,本科学历,就读于云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也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人本主义路径——兼与董涛博士商榷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