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广,罗志敏
(1.上海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上海 200234;2.云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瞻远瞩,落地有声,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总书记的讲话,既为当前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提出了许多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访谈了上海师范大学杨德广教授。杨德广教授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国内一位有个性、有风格、有理念、有爱心的著名教育家。他先后在6所高校工作过,担任过15年的大学校长。与此同时,他还从事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50余年,撰写了国内第一本《大学德育论》,发表了数百篇文章。在高校德育领域,杨德广教授不仅形成了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的理论成果,同时他还在担任大学校长期间主导过多次成功的高校德育改革实践。在本访谈中,杨德广教授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工作体会,阐述了他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体会和见解。
罗志敏:杨老师,据我了解,您是我国粉碎“四人帮”后最早关注和研究高校思想政治问题的少数几位专家,比如您除了早期负责撰写潘懋元教授主编的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有关高校德育问题的章节之外,您还在1978年的一篇文章中很明确地提出“要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高校)教学领域中去”,联系到近日总书记的讲话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您的这一提法在时隔30多年之后仍具有现实意义。您能谈谈您当时提出这一观点的情况吗?
杨德广:当时我提出这一观点,也是为了适应那个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文革”期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学校片面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为阶级斗争服务。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提出工作重点要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我就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转移到为培养人才服务,要贯穿到教育教学中去。记得那篇文章当时刊发在上海《文汇报》上*该文刊出时间为1978年12月14日。——本文作者注。我说,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就要把它做到教学领域中去,并且与平时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至于如何做,我当时提出两点建议。其一,高校的政工干部应该深入教学实际。蜻蜓点水似地下去转一圈就上来,是不可能发现问题的,更不能解决问题。他们只有深入到教学第一线,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参加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更多地接触到学生,掌握到学生的思想状况,从而找到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只有这样,政工干部才能有更多的发言权,也才能取得开展政治思想工作的主动权;其二,要以学习为中心,积极开展促进学生学习的各种活动,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上的障碍。这样做,就可以使学生感到生活很充实,有成就感,也才能抵御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
罗志敏:在您看来,总书记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如何贯彻落实?
杨德广:总书记要求高校必须“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我认为这非常必要、非常重要。在我看来,要落实总书记的这一讲话精神,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大先生” 理念。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只是政工干部和思政教师的事,要明确所有课堂都要有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都要有育人的任务,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二是树立“大教育”理念。要改变以教学取代教育的狭隘教育理念,应把德、智、体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规划、全面落实。目前,从小学到大学,90%以上的课堂教学都被传授知识的智育所占据,学生成绩册上登录的都是各门功课的考试成绩,评奖学金、评优秀生、升学等都是按学生智育学习的成绩评定。这样做,实际上就是把德智体美四育变成智育一项,德育、体育、美育变得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为改变这一状况,就应树立“大教育”观念,把德育、体育、美育以及能力培养等也纳入到教育教学体系之中。至于在考核学生方面,也不应只有智育课程的考分,也要有德、智、体、美综合测评的分数,改变“一育统天下”的现象。
罗志敏:总书记在这次工作会议上,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付”。请您谈谈对此有何看法。
杨德广:我认为这是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很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近些年来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直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论调,概括起来有“渗透论”、“从属论”、“代替论”等。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认为学校不必有专门的德育,德育可以渗透到管理、教学之中,德育可以由“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代替,可以由法治来代替等。我认为这是一种“否定德育的独立存在”的消极论调。针对这一现象,我提出一定要给德育相对独立的地位,即德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明确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育才”,更重要的是“育人”,缺乏思想政治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培养出的只能是“目中无人”的学生,不是真正的教育。为此,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在高校人才培养诸环节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的地位。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内在素质,即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认识能力、道德情操,从而激发出学生巨大的潜能,并充分利用外部条件促进学生求知、成才的内需。
总书记说:“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就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任何削弱、取消、替代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做法都是错误的,也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格格不入的。
罗志敏:许多高校的领导和教师虽然认识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学生也不愿听、听不进”。您认为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杨德广:我认为存在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是我们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适应目前所面临的时代发展的新趋势。这些形势的变化自然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诸多新变化、新课题、新任务。例如,现在的大学生思想空前活跃,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性和多变性,即从一元道德、一元价值观向多元道德、多元价值观变化,从封闭性道德向开放性道德变化,从依赖性道德向自主性道德变化。以前是学校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现在的学生则不再简单地听命于学校和老师的了,而是有了自己的主见和独立意识。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目前有不少大学生缺乏求知成才的内需,表现在目标追求模糊、生活目的模糊。所以有些教师无奈地说,现在的大学生“看不懂了”,“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也不知道他们想干什么”,于是就产生了消极思想。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首先要正确认识当代大学生。总书记说,现在高校学生“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党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第二,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使他们把握历史规律,坚定理想信念,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第三,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在关心人、帮助人的过程中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罗志敏:总书记在讲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大意义时,提到“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更加复杂”。您能具体地谈一谈目前高校所处的形势吗?
杨德广:关于目前高校所处的形势,我早前在一篇文章已比较具体地谈到,放到现在我认为也不过时,因为基本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从宏观的社会形势上看,我国正处在从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国家的快速转型时期,也处在各方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这必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产生很大的冲击。对大学来讲,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了解和认识到我国新世纪发展的宏伟蓝图,要成为改造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主人和动力,而不要成为停留在埋怨社会、指责社会的袖手旁观、指手划脚的“观察员”或“局外人”。
罗志敏:那么,面对您刚才谈到的“三个转变”的形势,今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还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呢?
杨德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很多,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对高校德育的挑战。不少大学生,包括有些高校教师,只看到天下太平,缺乏时代责任感和危机感。还有一些学生被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等漂亮的词藻所迷惑,被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所迷惑,看不清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看不清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真面目,也看不清对方企图搞“和平演变”、“颜色革命”的真面目,甚至为此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为此,就必须从政治的高度,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认清西方资本主义及其敌对势力的本质,认清只有把我国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抵御外来的干扰和破坏,才能击败外来敌对势力的制裁和颠覆,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大学生有了这股激情和“内需”时,就会产生奋发向上的驱动力。
二是经济全球化对高校德育的挑战。现在大学生往往只看到世界经济繁荣和发展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其中蕴含的深层次问题和潜伏的危机,也看不到西方思潮乘机渗透到我国各个方面。这一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高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国际化、全球化观念,克服陕隘的民族主义和本土主义观念,掌握一定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和国际交往能力等,如此这样,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此外,高校还要努力培养一大批政治强、业务精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将来能在世界国际组织、国际机构中工作,改变由外国人包揽、操纵这些组织的状况。
三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的挑战。改革开放前,由于我国处在封闭状态,在教育中往往采取限制的办法,不让青少年接触西方文化,如不准进口西方报刊、书籍、电影等。然而,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我国又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不可能再采取“堵”的办法,即使“堵”也是堵不住的。各种文化思潮通过现代传媒,通过因特网,很快传播到我国。西方文化渗透,首要目标就是大学生。他们知道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于是企图通过渲染资本主义,通过物质引诱,诬蔑和攻击社会主义,抹黑我国领导人和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等手法,腐蚀和拉拢青年学生。而青年学生涉世不深,很容易吸收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甚至迷失了方向,对学习、对事业、对生活提不起精神。面临这种问题,高校就有责任和一种紧迫感,想尽办法去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修养,增强他们在各种思潮中的分析能力、识别能力、选择能力。
四是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对高校德育的挑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大多数人在生活上很艰苦,人们过着较为俭朴的日子,在生活上无所攀比,也无所奢望,相反还能激发人们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的决心。当时的青年学生为改变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主动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时大学校园里以艰苦朴素为荣,普遍有一种忧国、忧民、奋发图强的进取心。然而现在的青年学生,既没有看到中国被奴役、被剥削的状况,也没有看到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时“一穷二白”的状况,生活上的优裕感、无虑感占主导地位。不少青年学生只关注个人的物质享受,对社会冷漠,对他人冷漠,没有责任心,心目中只有自我。他们胸无大志,学习动力不足,也没有过去大学生的那股“热情”和“激情”。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通过校内教育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既让他们看到如今幸福生活得来之不易,也要让他们体会到我国还存在很多需要他们接棒、去努力奋斗的地方。
总书记讲,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挑战更加严峻,承担的任务也更加繁重。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如果放松了、丢弃了思想政治工作,就会迷失方向。
罗志敏:您曾多次讲过,高校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及队伍建设是基础,您能具体地谈谈吗?
杨德广:我主张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统管,在组织上要有健全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一要建立德育领导小组,由党委分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副书记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党委宣传部以及学生工作部、学生处、马列主义教研室、思想教育教研室、团委、保卫处等部门的负责人作为小组成员,以便把全校德育工作统管起来;二是成立德育办公室(或德育处),作为德育工作的具体的职能部门,对全校德育工作统筹安排;三是将政治理论课从教务部门划出,不作为一般的业务课程,而是纳入德育体系;四是党委和行政在德育工作上要职责分明,紧密配合。对于怎样解决政工队伍不安心、不适应的状况,我主张高校要逐步建立一支专门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另外,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只有德才出众的教师,在人格和学识上对学生的影响才是巨大的。
谈到大学教师,我还想补充一点,作为大学教师,必须坚守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这是由大学的功能决定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教育有三大功能:教人懂事,即传授知识;教人做事,即培养能力;教人做人,最重要、最难的是教人做人。大学同样具有这三大功能。就大学教师而言,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业人才,而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学。如果名师、大师游离于教学工作和培育人才之外,只顾自己搞科研,那就不可能出“高徒”,也背离了大学的功能。
结合总书记的讲话,我认为,高校不仅要有一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而且还要推动这支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更要修身立德,努力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的支持者,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罗志敏:总书记提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并论证了“德育为先”的观点。对高校来讲,您又是如何看待“德育为先”的呢?
杨德广:总书记的16个字,也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思路。“育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育知为本”,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考分。教育本是对学生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然而,遗憾的是,一些学校已把教育退化为教学,把教学退化为传授知识,把传授知识退化为追求考分,以考分高低判断学生的优劣,决定学生的前途命运。其最终结果就是把大教育变成了小教育,把全面发展教育变成单一的智育。总书记说:“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无德不立。没有崇高理想和良好品质,知识掌握再多也无法成为优秀人才。做人是做学问、干事业的前提。”
为此,高校应把“德育为先”、“推进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把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把做人教育放在第一位,努力把每个学生培养成爱祖国、爱人民、有社会公德、有责任心的合格公民。前些年, 关于“德育首位”、“德育为先”的问题在教育界还有争议。实际上从教育发展史上看,古今中外都是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如早在我国西周时,就提出“乡三物”,用“德、行、艺”教育万民,把德放在首位。孔子的“六艺”,礼(理)也放在第一位。十七世纪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提出“德育先于智育”。我在我出版的一些书和文章中多次论述过“德育首位”,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罗志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问题在于不能走过场、走形式,要在实践中落实,您认为高校如何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呢?
杨德广:我想结合我在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期间的一些做法,来回答你的这一问题。1996年,我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不少大学生平时松松垮垮,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和活动。针对这一情况,我提出在全校实行“充实教育”,即充实学生的教学内容,充实学生的课余活动,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让学生忙起来、动起来,激活学生、激励学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校内推行多张证书制、干部轮换制、半年实习制、综合测评制,开设文化素质修养课,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参加志愿者活动和义务劳动。短短几年时间,以上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比如“综合测评制”,包括德育的考核。我认为,只有对学生实行德育考核,才能巩固德育的地位,维护德育的权威,增强德育的效果,从而将“德育为先”落到实处。基于此,我们在学生中实行德智体美综合测评制度,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现实表现等作为德育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且与学生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如与评定奖学金、优秀学生、直升研究生等直接挂钩。综合测评一般 先是个人测评,然后同学互相测评,教师测评,综合评出每一个学生的德育分数。德育成绩包括思想政治课学习态度、社会公德、集体观念、公益劳动、文明修身、寝室卫生、遵纪守法、考勤情况、社会实践和义务献血等。可以说,综合测评是一种较为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现实表现的措施,能够很好地矫正学生中存在的只注重考试,只关注考分,对发展个人兴趣、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不热心的不良现象,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再比如,开展“以美化身边环境为中心的文明修身活动”。我们针对多数大学生都是缺乏劳动锻炼、“娇气”的独生子女,开展创建“十无”校园活动,以清扫校园为核心,发动广大学生以“每个班级包干一个教室、一个厕所、一块绿地”等形式参加建设文明校园,并提高自身的精神文明水准。为此我校还把“文明修身课”列人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以零学分记。我认为,清扫卫生这种小事,如果落到了实处,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劳动习惯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二是增强了责任感和环保意识,三是培养了团结互助精神。
我始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抓手,要落到实处,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创建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正如总书记所讲:“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努力打造育人环境,实现入兰芝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
罗志敏:我还想提及总书记的这一讲话,他说“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您看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体现这一原则?
杨德广: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紧密结合社会形势的变化,从实际出发。上世纪80年代,我针对当时高校有些教师对德育丧失信心、青年学生厌恶和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状况,提出了“德育效应理论”,即德育有正效应、负效应、零效应和潜效应。*“德育效应理论”参见《德育的四个效应》,刊于《江苏高教》1987年第6期。——本文作者注我认为,德育的这四种效应,对克服“德育悲观论”、搞好德育工作仍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比如,同样的德育内容对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效应. 对一部分人产生正效应, 而对另一部分人反而产生了不良的效果,这就是德育的负效应,也叫适得其反效应。之所以会出现负效应,我认为其原因主要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适合这部分人的特点和要求,或者由于他们缺乏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德育的四种效应告诉我们,不能认为只要组织德育实践活动,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好的效果,如果做的不好,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就要对学生善于引导,并及时了解学生的“活思想”,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再如,1983年我针对我国改革开放早期大学生刚经历过动荡历史时期的特点,写过一篇“变平面教育为立体教育”*原文见《变平面教育为立体教育初探——谈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刊于《青年研究》1983年第12期。——本文作者注的文章。我认为,学生的思想不可能处在一个平面上,而是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所以也就不能采用平面的教育方法,而应采取立体的、网络化教育方法,即静态教育(课堂上接受教育)与动态教育(实践中接受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对比教育相结合、统一教育与多元教育相结合、一体教育与综合教育相结合、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只有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效应,方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我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情感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越强烈,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度就越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越贴近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就越能产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共鸣。基于此,我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知识传授上,不能停留在方法、形式的变革上,更不能只讲趣味性、娱乐性,而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需求,以矫正其错误需求和动机,同时把学生往正向、积极的方面上引。
罗志敏:您曾经写过一些如何提高高校德育有效性的文章*原文参见《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刊于《思想·理论·教育》2001年第11期。——本文作者注,很想听听您当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杨德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外形势发展给学校德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如改革开放前的占主导地位的主流道德日益受到了挑战,青年学生的思想也空前活跃,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德育的有效性?我认为必须从现实出发,顺应社会的变化和青年学生的变化,但又要坚持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为此,我提出了四条:一是德育的理性化。大学生是有理性的,必要的“大道理”、“说教”是不可忽缺的。只要讲得在“理”,只要是为学生利益而讲,他们是会接受的。我认为现在我们是讲得太少而不是太多。德育工作者需要把大学生带到“高山峻岭”之上,从国家的高度、世界的高度看问题,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真理性的道德知识,让大学生懂得大道理,让“大道理管小道理”;二是德育的人本化。即德育工作应体现在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教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当学生从内心真正感受到德肓工作是在关爱他、对他成长有利的时候,德育工作才能受到学生的拥护和欢迎,也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三是德育的开放化。德育工作不能封闭在校园内、课堂上,要让开放化的学生到开放化的社会中去经受锻炼、接受教育。为此,就要搞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德育的层次化。德育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千篇一律,对不同个性、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总书记在讲话中,还为此提出了许多关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举措,如“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讲思政课”,“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等。我们只要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执行,就一定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罗志敏:杨老师,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您虽然已70多岁了,但听说您仍然坚持在一线的教育工作岗位上。作为一名教师,您能谈一谈您平时在课堂内外是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吗?
杨德广:我认为,人生在世,要立志、立业、立言、立德。而立德最为重要,就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敬业尽责,要爱祖国、爱人民,勤奋工作,勇于进取,廉洁奉公。总书记深刻指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50多来的从教生涯使我体会到,要做个好的教师,一是在职业目标上,要树立教育是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培养人才的战略思想;二是在职业理想上,教师不应仅把教师这一职业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更应视之为一个毕生追求的崇高事业,立志为社会发展多培养高素质人才;三是在职业态度上,要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尽职尽责,勇于奉献;四是在职业纪律上,应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我是这样说的,也是努力去这样做的。现在,我给研究生新生们上的第一节课,就是“当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成才与做人”。我经常讲,德育就是一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我就是通过自己在课堂上、生活上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我经常结合自身的经历、生活信条、做人原则、处世之道、养身之道、为官及为学之道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身教与言教相结合,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我还时常结合自己做大学校长的经历,教育学生要把金钱看轻一点,把名利看淡一点,把人生看透一点,把事业看重一点。
2010年,我步入不惑之年,除了从事力所能及的教学科研外,决定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慈善公益事业中去。我把多年来积蓄的100万元书稿费和讲课费,以及卖掉一套房子共筹集了300万元,用于捐助三所母校的贫困生和优秀生;2012年又筹集200万元用于帮助甘肃、四川5所乡村学校贫困生的营养午餐;用“1对1”的方式重点资助35名西部贫困优秀生;在全国十个西部地区设立了“阳光优秀生奖学金”;2015年我自费购买了6000株速生树苗,代表“阳光慈善之家”赠送给上海海湾大学园区三所高校。试种成功后,2016年组织了5次大型义务植树活动,共种植13万株树苗。5次义务植树我都参加了,并捐了5万元购树;今年又组织了3次义务植树活动,6所高校数百名大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我指导的研究生全都参加了;每年的新年伊始,我都向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基金”和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且捐款数额逐年递增。我每年都把退休工资的一半用于慈善公益事业。
我的这一做法不仅带动了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阳光慈善事业中来,也影响了我的许多学生,影响了我的小孙子和外孙女。如我已毕业的研究生李福华、陈润奇、靳海燕、陈敏、朱炜、刘岚、汪怿、向旭、季成钧、吴海燕等,都加入“1对1”帮困助学行动。我的一个研究生柳逸青还将他研究生毕业工作后所领的第一月工资全部捐给我创建的“阳光慈善基金会”,用于资助贫困儿童教育。姚栋华、贾改平还拉着丈夫、孩子一起做慈善。到目前为止,我直接指导的研究生中,绝大部分都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慈善公益事业活动,为社会、为他人献出了爱心。
罗志敏:杨老师,在来采访您之前,我私下里与学院一些学生也聊到了您,看得出他们都是您的“死忠粉”,很喜欢听您的课,说您的课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内容丰富,听您的课就是“带劲儿”,就是受启发、受教育。说实话,我也很感兴趣、也很希望有机会能旁听几节您的课。
杨德广:谢谢同学们,也欢迎你能来。作为教师,我做的还很不够。但我有信心遵循习总书记的指示,努力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育更多的人才,践行我“健健康康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承诺,永远做一位有益于社会、为人民服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