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平
【关键词】 写作教学;性灵;积累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4—0058—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下面就寫作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 返璞归真,写生活作文
作家邓拓说过:“真实的创作灵感,只能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一座灿烂丰富的宝库,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贴近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是是书写生活的“灵泉活水”。而不是“闭门造车、搜索枯肠“为写作而写作”。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回归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保证学生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永不枯竭的兴趣。让学生进入生活,这一广阔无垠的空间,陶醉其中、采撷蜜糖、谈天说地,随心随性去写,才能写出有滋有味的“烟火作文”。比如:写自己母亲的勤劳持家、父亲为了家庭的辛苦奔波、爷爷白发中隐藏的岁月匆匆、奶奶皱纹里饱含的深深爱恋……这种刻在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家常琐事,写起来就不可能没有真情实感,只有真实、亲切和自然。
二、 呵护纯真,独抒性灵
著名作家塞万提斯说:“笔乃心灵之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有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体验、思想倾向和自我意识的人,他们每个人的内心便是一个个小宇宙,一座座小花园;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呵护他们内心的纯真,适当引导和恰当训练相结合,争取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书写他们内心潜在的灵性,用文字去表达他们内心潜在的灵感,去书写他们真实的情感,对于生活的感想,对于生命的理解,对于人生的思考。
高尔基说过:“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而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则“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可见语言的锤炼、研究在文学创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具体如何进行写作教学中语言的训练呢?
(一) 熟读背诵多积累
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说明语言积累的重要性。背诵古诗、词、曲,名家名篇、名段,名言警句是积累语言的必须途径。这样,你写作的时候才能将语言材料信手拈来,使作品语言丰富、流畅、充实有内涵。比如我的某个学生在作文《爱国情怀》中写到:“爱国就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就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就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运用一系列古诗的排比写出了自己对于爱国的独特理解,由于古诗词的点缀,让作文增色不少,也让老师眼前一亮,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怎么可能写出这样有文采的句子呢?
(二)扩大阅读量
古人说:“书到用时方恨少”。阅读是人类最普通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阅读也是一种吸收提取信息的的活动。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待到写作时,才能“下笔如有神”,随心所欲、得心应手。且只有像钱钟书一样博览群书、经纶满腹才能写出那样有才气,有魅力的文章。
(三) 多写勤练习。
俗话说:“读十篇不如写十篇”,这就告诉我们光读书、光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动笔,一旦有想法、有启发、有灵感、就要赶快记录下来,否则火花稍纵即逝,不可复还。就像近几年高考中的“微写作”,名人的颁奖词,节目解说词等都是一种片段式、瞬间式的创作,然而,日积月累,连段成片,才能写出好的完整的文章,只有点点滴滴地训练,才能成就妙笔生花的结果。
四、博览群书,求提升格调
王朝闻说:“所谓风格,无非是作品所显示的一种格调、气派。”古人也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博览群书,学养丰富的人才能写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文章。因此,我们的写作教学要首先引导学生“读书破万卷”,养成“文气”、“浩然之气”。其次,我们要鼓励学生创新,大胆推陈出新,争取不落窠臼,从思维的多角度到内容的多方面入手,写出真实的与众不同的作文。第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要求学生动用联想和想象,多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当生活万象映入学生脑海,再加上独立思考、个性化表达,让主体思维参与其中,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格。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