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海桃, 刘晓航
(云南民族大学 a.文学与传媒学院; b.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文学研究
奥古斯丁《忏悔录》赎罪主题论述
温海桃a, 刘晓航b
(云南民族大学 a.文学与传媒学院; b.人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在西方人的观念里,人都是有原罪的,这种罪是由人类始祖亚当夏娃“遗传”而来,他们罪孽深重,所以他们的后代也就理所当然继承了这种罪。既然有罪就应当向上帝忏悔,奥古斯丁是向上帝忏悔并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的第一人,他用《忏悔录》向上帝进行忏悔,也提出问题并试着自己解答。我们要找寻上帝,找寻让上帝降临我们自身的方法,达到对上帝的信仰,使身体与灵魂都成为上帝的宜居之所,实现个人的精神升华。
忏悔;原罪;欲望;赎罪;信
西方文化中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尤其是基督教对西方人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可谓源远流长。在基督教文化中影响最为广泛而深远的就是《圣经》文本和其中所宣扬的教义,这种教义宣扬一种原罪说,它认为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有罪的,人的一生就是要不断地向基督,向主忏悔赎罪的过程。那么,问题是,与我们的身体伴随而来的“罪”,到底是什么罪?它又是从何而来?我们又能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解除这种罪?同时为什么要用我们的一生来偿还呢?
这种与生命相伴随的罪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罪恶的根源——原罪(sin)。在西方人的世界里,人生下来都是有原罪的,这种原罪源于人类的始祖:亚当(Adam)和夏娃(Eve)。在天地初创之时,亚当和夏娃本来是幸福地生活在伊甸园中,可是由于他们没有听从上帝的旨意,受蛇的引诱而偷吃了禁果,致使他们的每一个后代都与这种罪孽相伴随而降生于人世。正如梯力所说“人有选择犯罪或不犯罪的自由,但是犯罪之后却没有去除罪的自由。”正因如此,亚当与夏娃选择了犯罪,打破了人对神的顺服关系,这种顺服的关系正如圣经中所言“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子凭着自己不能做甚么,惟有看见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样做。”又,“耶稣回答说:‘我已经告诉你们,你们不信。我奉我父之名所行的事可以为我做见证。’”因而也就无法避免被驱逐出伊甸园的事实,并且要永生永世受劳作耕种之苦,而他们的后代也没有办法自己除去罪孽,只能用一生的忏悔来祈求上帝的宽恕。
到了柏拉图那里,人的原罪被进一步地阐释为肉体欲望之罪。因为人生下来便具有形体,而形体是万恶之源,是促使人的灵魂走向堕落的根源,一切的罪恶都是由这种肉体之欲而生发出来的。是肉体的欲望驱使人去想办法得到食物,即便手段会不正当,肉体驱使人去偷窃,去抢劫,即便这些行为会伤害他人;也是肉体驱使人淫乱,即便这一行为伤风败俗。因而肉体是有罪的、是恶的,所以我们更要通过精神的不断拯救和忏悔来使自己尽量变得“纯粹”,通过灵魂的自我净化来控制肉体的恶的欲望。
如若从《圣经》文本来解读,无论是偷食禁果之罪还是肉体欲望之罪都源于对上帝的不信,也就是反上帝。由于对上帝的的不“信”,才轻易相信了撒旦所变之蛇的言语,受其引诱,吃了禁果;由于对上帝的不“信”,才会使精神服从肉体欲望的驱使,做出偷吃禁果的行为。只有信上帝,达到一种“身心一元论”才能实现基督对世人的拯救。也就是说,无论在身体还是精神上都要对上帝存有自始至终的信仰,身体是神的殿堂,当我们的身体足够纯净,精神又高度颂扬神的恩德,聆听神的教化,我们的身心就是适宜神降临的,此时,神就会来到每个人的身边。因而在基督中“信”(faith)是对上帝虔诚的首要条件,只有信才会相信上帝或者耶稣的拯救,只有信才能使精神战胜肉体之欲,也只有信才能使自身得到救赎。
正因为人人生而有罪,所以我们需要忏悔。处于古罗马帝国向中世纪过度时期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奥古斯丁是开创“忏悔体”文学抑或是神学形式的第一人,在他的《忏悔录》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上帝的忏悔和对上帝的赞美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也是拉丁文中的“忏悔”这个词所拥有的双重含义“忏悔是认罪,忏悔也是赞颂。”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始终把自己当做罪人,从降生人世便是有罪的,所以他在书中通过自己不断地忏悔,达到自我的纯净。那么,到底他的罪是怎样的一些具体的罪呢?
(一)婴孩之罪
在奥古斯丁看来,一个孩子一出生就满身的罪恶,因为他一生下来便会哭,嚎啕大哭地要告诉母亲他自己要吃奶。“孩子的纯洁在于他们身体的稚弱无助,而不在于他们心灵的品质。我亲眼见过一个婴儿嫉妒的情形:他虽幼小不能说话,面色却气得发青,眼睛紧紧盯着另一个与他同吃一奶的婴儿。”刚刚出生的婴儿即使没有人去告知他竞争是什么,便知道争夺那只给他带来奶水的乳房,并以嫉妒或是憎恨的眼神看着其他竞争者,这只能说明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后天养成的。这个问题中国历来也存在争论,“性善论”和“性恶论”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问题,人人生下来到底是善的还是恶的?这是至今为止仍然无法给出一个具体结论的问题。中国儒家历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生下来是善的,是由于后天环境的影响,人才变得污浊不堪的;而荀况却是支持“性恶论”,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但是奥古斯丁却不是这样认为,他认为人本身就是恶的,从生下来便是有着各种欲望的,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将这些恶的东西隐藏了。“人对孩子的脾气容忍迁就,并非因为这不是过错或是小错,而是因为一切都会随着年龄而消失。道理不外乎如此:尽管现在姑且容忍,但同类事情若在孩子长大后仍然发生,人们就不会再坐视不管。”所以说,我们长大后只是把这些童年时期最原初的肉体欲望隐藏了起来,人们只是因为所受到的教育 ,还有法律的约束才隐藏了这些最为原始的欲望。
故而,在奥古斯丁看来,婴儿并不是无辜的,是有原罪的。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身体的稚弱无助而否认他们自身的罪,承认他们的善良。如果我们对于一个婴儿不管不顾,任其这样原初的发展下去,把他交给时间自由而使其发展,时间就会助其邪恶行为和思想的成长最终会对其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而每个婴儿的这种原罪正是来源于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正是他们的偷食禁果,才使得每个人生下来便身怀罪恶。
(二)少年之罪
1、偷窃之罪
在《忏悔录》第二卷中,奥古斯丁叙述了他还在十六岁的时候所犯下的一件罪行——偷梨。在他家葡萄园的附近有一棵梨树,他和小伙伴们便去偷了这棵树上的梨。那么是因为树上的梨鲜嫩欲滴才诱使奥古斯丁和伙伴们去做这件事情吗?“这棵梨树,枝头硕果累累,但是果子无论是看起来还是吃起来都不算特别诱人”既然果子并不诱人,那有为何要去偷呢,难道是为了获取利益?可是他们将偷来的梨都喂了猪,也没有拿去卖钱,那么这样做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犯罪本身。正如奥古斯丁自己所说的那样“罪恶是卑劣无耻的,可我就喜爱这个,这就是说我喜爱自己的恶行,我喜爱自己身上的邪恶。我作恶不是因为某个东西,而仅仅是因为作恶本身。我的灵魂堕落了,从你那安全的怀抱中纵身跳进彻底的毁灭,不是为了在邪恶中谋取私利,而仅仅是为了邪恶本身。”他们去偷梨并不是为了梨,而是为了偷梨这件事情本身,这样的一种偷窃行为能给他带来快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而这样的一种邪恶的快感又是与上帝格格不入的,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再一次证明了人类与上帝的背反,人类就像是一个不听话的,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一样,通过这种背反来达到自身的快感与兴奋。这种想要反上帝的心不是谁教的,而是与生俱来的,这与婴儿生而不知天父为父是一样的,都处于原罪。
偷梨事件其实与亚当夏娃的偷食禁果事件如出一辙,奥古斯丁和伙伴们偷梨是因为反上帝,亚当夏娃也是因为反上帝而偷食禁果。在《圣经》中并没有对智慧树上的果子进行具体的描述,我们也不知道这种果子是否味道鲜美,而亚当夏娃却听从了蛇的引诱摘下了果子。在这里,他们摘果子这个行为并不是因为以前吃过而知道其味道鲜美而吃。那么难道是因为蛇的引诱吗?当然,蛇作为撒旦的化身,他对于偷食禁果这件事是负有责任的,因为他用花言巧语来引诱他们摘果子,但是,在这之前上帝也曾郑重其事,明令禁止他们摘智慧树的果子,按这样说,上帝作为天父,他的语言更有威严,如果亚当、夏娃二人真的听信上帝所说的话,那么任凭蛇怎样说也不会去偷摘果子的。但是,结果却是蛇只说了两句话却达成了目的,“神岂是真说不许你们吃园中所有树上的果子吗?”又“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呢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这就说明亚当二人也像奥古斯丁少年时一样,他们去偷果子不是为了果子的鲜美,而是仅仅为了“偷”本身,偷使他们感到神奇与惊讶,他们此时也在享受反上帝之后的快感与兴奋。
2、友谊之罪
由偷梨事件奥古斯丁得出的的一个结论是:害人的朋友情谊。他自己说“我单独一个人不会去行那次偷窃。虽然偷窃的乐趣不在于所偷之物,而是偷窃本身,但倘若只有我一个人,我不会从中得到乐趣,我就绝不会去干的。这害人的朋友情谊啊,不可理喻地引诱着人的心灵,令人仅仅为了游戏和玩笑而急于破坏,让人渴望去做哪些损人不利己甚至不是为了满足报复心的事情!只要有人喊着‘走吧,一起去干一把!’那么我们即便有羞耻心,也要对着羞耻心感到羞耻了。”如作者自己说,他或许就是喜爱当时的那种朋友情谊,为了融入他们,不想失去这些所谓的朋友才与那些人一起合伙偷窃的。那么这也是人的罪责了,因为人在和其他人相处时,没有做到保守好自己的心而犯下的罪。
那么由此即彼,由兄弟情谊到夫妻情谊,或许也是如此。亚当与夏娃本是夫妻,而且夏娃还是亚当的一根肋骨所成,那么这二人就有着比寻常的朋友更为深厚的情谊。当夏娃偷摘禁果并给亚当时,亚当也没有去阻止,这也是一种“伙伴关系”,如果伊甸园中只有亚当一人或夏娃一人,他们或许不会去偷摘禁果,正是有了另一个,有了“伙伴”才有了后来的犯罪。但是,到后来上帝责问是谁的过错,男人对上帝说“你所赐给我、与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树上的果子给我,我就吃了。”女人又对上帝说“那蛇引诱我,我就吃了。”这个场景又让人看出了人性的自私与邪恶,用中国的一句古语来形容就是“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这个小小的插曲实则又是对上帝的背反,即打破了上帝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相爱关系。上帝创造夏娃是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并且要让他们相亲相爱,但是他们二人在偷吃禁果之后却是相互推脱,相互责怨的一种关系,所以再次印证了人类的罪是如此之深。
作为人类的始祖,并且是由上帝亲自创造出来的人都有着这样的罪行,作为他们后代的我们又能好到哪里去呢?普罗提诺的流溢说认为“创造是从完善到不完善的堕落。在存在的阶梯上越往下走,就越不完善、繁杂、变化和分散。”这一说法就更加承认了人类的不完全,出于上帝之手,却永远只是上帝的复制品,人性之内永远的“罪与恶”。
那么,人在少年时期无论是因为什么具体的原因犯罪,其罪的本质在于人自身对罪的渴望,这是生发于人性之内的欲望之恶。
(三)青年之罪
大多数的人都无法逃脱对肉体的欲望,包括奥古斯丁,他在青年时期也沉迷于肉欲而无法自拔“肉体污浊的情欲和青春期的炽热的想象,腾起阵阵迷雾,笼罩了我的心并使它蒙上阴影,致使我不能明辨什么是清明的爱情,什么是迷蒙的肉欲。爱情和情欲都在我心里沸腾翻滚,把年轻幼稚的我掀过邪恶欲念的悬崖,扔进令人憎恶的罪恶的漩涡中,我几乎溺毙于其中”这段自白是奥古斯丁对自己沉迷肉体欲望的最直接大胆的表白,他道出了自己被情欲牢牢束缚得不到满足进而无法自拔的现实状况。
无论是怎样的一种欲望都是源于肉体,因为有这样一个需要吃,喝,需要性的肉体,才使得人们不贞洁,让自己的灵魂屈居于肉体之下,成为肉体的婢女,为肉体而服务,从而背离上帝。
(一)认识上帝
人既然有罪,就要赎罪。奥古斯丁通过《忏悔录》向世人言说他的罪行,同时也通过书中对上帝的忏悔祈求上帝的原谅,同时他也赞美了上帝,虔心皈依主,皈依上帝。承认上帝的伟大是忏悔的第一步,作者在书中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不断地向我们证明,上帝是至大至善、全知全能、至仁至义、全隐全显、登美之峰、造强之极的。而且上帝也“不忍心自己亲手创造的一切趋于下流,而是以恩典之光照启受造物向善的心灵,让受造物在自觉自愿的情况下向善避恶,充盈自己的灵魂世界,让理性的意志控制激情冲动的肉体”而这又显示了上帝的仁慈。对每一个虔心悔过的罪人都张开双臂来拥抱他,正如《圣经》中浪子的比喻“只是你这个兄弟死而复活、失而复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我们想要祈求上帝的原谅,就要先认识上帝。当一个不信基督的人想要寻求这样一个伟大而崇高的主的帮助时,应当要先认识再信奉,有了虔诚的信仰之后才能去祈求他,但是只要认识主的人,最后都会走向信奉之路,及至走向最后对上帝的祈祷,到达精神的彼岸。
(二)“信”上帝
既然我们说人的罪的根源是源于对上帝的背反,对上帝的不信,也就是抛弃了进而忘记了上帝。那么我们如若要得到救赎,就要重新找回上帝,恢复对他的记忆与“信”,所以说“救赎乃是转回。转回不是空间的转化,不是回到某个实体的出发点,它乃是一种记忆的发生,就是恢复对圣父的记忆。”只有对上帝重新建立起“信”的关系,我们才能达到与上帝的想通。那么到底如何才能使上帝降临呢?
正如刚才所说的,我们的身体与灵魂是不相匹配的,也就是“灵与肉”总是处于冲突之中的。肉体的欲望使我们做出一些伤害灵魂的事情,亏欠了神的荣耀,这就导致了上帝离我们越来越远。身体是灵魂的殿堂,“身体也是神的殿堂”,只有身体达到一种纯净,进而实现灵魂的纯净,才能使身体与灵魂达到统一,才能期盼上帝的降临。再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人要有信仰。拥有了对上帝的信仰,并向上帝忏悔,才能达到精神的释放与解脱。
总之,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面对着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尤其是知识分子,他们面对的精神困境更为复杂,如何在这样的一个嘈杂的社会中保持着自己的本心,使自己的精神或是灵魂能不被污流侵蚀而保持纯洁便是一个艰难的问题。有人说,信仰的缺失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大的悲哀,中国人是没有信仰,但是如果从无神论出发,上帝其实就是我们心中的那个极为高尚的自我道德或是自我约束力,这个力量正如上帝一样约束我们的言行,让我们趋于完美。若每个人都用这样的一种道德感来约束自己,那么与信奉上帝是无异的。但是当我们自己无法找到精神出口的时候,上帝便成为我们的拯救者,当然这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如果选择成为主的信徒,在内心中以主为圣,遵循主的教导,履行对上帝的职责,我们可以说你就得到了拯救,成为了上帝的信徒,你便在灵魂中得到了释放,这样人人都是上帝的信徒,不仅自身的罪能得赦免,而且对他人,对社会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1]梯力. 西方哲学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2]中国基督教两会. 圣经[M]. 南宁: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15.
[3]章雪富. 救赎乃是一种记忆的降临——论奥古斯丁《忏悔录》第十卷的圣父位格[A]. 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十一辑[C].2010:20.
[4]奥古斯丁. 忏悔录[M]. 任晓晋 译.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5]裴黎黎. 通达天国的路——论奥古斯丁之“忏悔”思想[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33-35.
[6]杨柳. 救赎论中的诗性启示[D]. 浙江大学学报.2007.
[7]唐·库比特.信仰之海[M].朱彩红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3.
[8]麦格拉思. 基督教概论[M]. 马树林 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约瑟夫·拉辛格. 基督教导论[M]. 静也 译. 北京:三联书店,2002.
Augustine confessions redemption theme in this paper
WEN Hai-taoa, LIU Xiao-hangb
(a.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b.College of humanities,Yunnan minzu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
In western concept, people are sin, this crime is by human ancestors Adam and Eve “genetic”, they are sinful, so their offspring also granted inheritance of this crime. Guilty should confess to God, Augustine is the first person to confess to God and record in the form of words. He confessed to God with the Confessions. also ask questions and try to answer them. We want to find God, looking for God to come to our own way, to the God of faith, to make the body and soul of God's place of living, to achieve personal spiritual sublimation.
Confession;original sin;Desire;to expiate sin;faith
I106.99
A
2095-7408(2017)02-0035-05
2016-12-07
温海桃(1990— ),女,山西阳高人,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宗教文化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