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伦理向度的闽西大学生生态意识调查研究

2017-06-21 15:12王连芳
昭通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自然界伦理道德

王连芳, 梁 雨

(1.龙岩学院 中央苏区研究院, 福建龙岩 364012;2.日本长崎大学 水产环境科学综合研究科, 长崎县长崎市 8528521)

基于生态伦理向度的闽西大学生生态意识调查研究

王连芳1, 梁 雨2

(1.龙岩学院 中央苏区研究院, 福建龙岩 364012;2.日本长崎大学 水产环境科学综合研究科, 长崎县长崎市 8528521)

生态伦理已经逐渐成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道德与伦理支撑。通过对闽西大学生生态意识的调查,能够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及生态伦理的认知水平。在分析闽西大学生生态伦理认知水平提升的限制因素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生态伦理认知水平的几种方式。

生态伦理;生态道德;闽西大学生;生态意识;生态调查

如今,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全球各国均已开始重视生态危机对于人类、社会、甚至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严重性。在考察生态危机形成的过程中,无法脱离伦理与道德在危机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克服危机中所起到的作用。生态伦理学伴随着生态危机的严重而发展的日趋完善,已然从传统的仅仅依靠道德的简单规范,上升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水平。在生态伦理的道德提升过程中,人类能够通过对自身意识和行为的反思来探究出一种尽量改善生态现状的思维方式。生态伦理是基于一种以生态为基本出发点,将生态系统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成员看做平等关系,并且人类应该对其他成员负有道德义务的基本观点。这无疑对于生态危机的缓解和消除具有道德和伦理的支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对于生态伦理的认知和践行究竟处于什么水平,造成这种水平状态的原因又是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正确引导其生态伦理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对闽西534名大学生进行了生态意识的调查,其中不难其对于生态伦理的认知和践行程度。

一、闽西大学生生态意识调查分析大学生对生态伦理认知现状

闽西是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龙岩地区的统称,本调查是对闽西唯一一所本科院校龙岩学院的大学生随机进行,采取现场发问卷并现场收回问卷的方式调查,故而发放出去的534份调查问卷都有效。调查问卷从大学生生态知识的获取、大学生生态行为的养成、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形成和大学生生态伦理和道德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调查。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无论从其中哪一个生态角度入手分析,都能够体现生态伦理在大学生思维意识中的现状。

1、对于生态系统中主客关系的认知现状

“现代倡导的生态伦理是以人为本,协调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关系的伦理。即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代替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用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观念,代替人类中心主义”[1]。但即便是以人为本的生态伦理,大学生对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识依旧不够准确,甚至有很大问题,如下表:

表1. 生态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程度调查

在“你认为生态与我们生活的密切程度?”问题的问答中,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与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但依然有少数大学生认为人类与自然之间只有一点、甚至一点关系都没有。

2、对于人类在生态中价值取向的认知现状

在当代生态伦理的理念中,最为合理的表达方式即为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一个整体,并非人凌驾于自然之上,也并非一切以生态为出发点的生态中心主义。但应该如何在这个整体中,正确获取人类在其中的价值取向,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我们没有办法否认自然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此价值并非单纯表现为其对于人类及人类社会起到的基础作用,还表现在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但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应该如何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或者应该如何应对出现的生态问题。大学生对于“一旦社会生态问题严重了,你认为和自己有关系吗?”的回答,体现出了大学生的基本认知:

表2. 生态问题严重与大学生的关系调查

从这个问题的调查情况可见,在大学生的认知中,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在正确认识生态基础的前提下,对生态问题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但不乏有1/3左右的大学生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类在自然界当中的影响,甚至直接推卸责任。

3、对于生态知识的学习与获取现状

知识是一切思维和意识的源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各种道德和伦理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对于生态相关道德和伦理教育反而较少,由表3和表4可以看出:

表3. 大学生获取生态知识的渠道调查

*“你对生态知识的获取有哪些渠道?”为多选题。

表4. 大学生获取生态知识渠道多少的情况调查

由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生态知识的获取渠道并不多,尤其是在作为大学生重要阵地的学校中,课程安排的生态知识并不够,或者说相差甚远。这在一定程度上较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需要,也相应降低了大学生生态道德水平。但由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生态知识的需求相对较多,认为他们从教材、广播、公益活动等渠道获取的生态知识“有点少”和“完全不够”的占比例较大,占了一半以上,也充分说明了大学生对于生态相关知识的需求。有1/3的大学生认为这些渠道获取的生态知识“基本够了”,这或许与这些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相关,校园中随机抽取的大学生不乏会出现生物类专业的学生,而这些学生接触到的生态学相关知识比较多。

4、对于生态伦理实践的认知现状

思维意识最终会表现为实际行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思维层面。而大学生对生态伦理的认知水平也将伴随着他们的行为而明显体现出来。如图5和图6对大学生日常生态行为的调查结果:

表6. 大学生废物利用的情况调查

从表5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资源还是采取反对浪费的态度,而且也是能够呼吁反对浪费的。但不乏存在对于浪费的置之不理,如答案为“不理,我不浪费就好”的占了12.92%,而且在534位大学生当中依然存在7名自己也有浪费资源坏习惯的大学生。表6中能够看出大学生对于资源回收利用的现状,其结果并不乐观,表示仅“很少”、“偶尔”或者“从没做过”的大学生占了绝大部分,可见对于资源再利用,大学生的意识并不强。

二、制约大学生生态伦理认知水平的原因分析

传统的伦理学被认为是研究道德的学科,而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道德被理解为仅仅是规范人的行为,并且这个行为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的行为。因此,传统伦理学无法真正作为一种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来应对社会中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但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前进中的一大障碍,伦理学进一步扩展到生态伦理的领域是人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与时俱进的改进,因为任何人类在自然界中的行为,如果没有道德和伦理的规范,则都被认为成合理。这也是在大学生的思维意识中,存在着人对自然和自然界万物观念上的偏差、不平等的行为以及无原则的利用等现象的原因,究其根本是相关伦理道德并未在其中发生作用,甚至是发生的反作用。

1、大学生思维意识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和规范性有别于其他生物,人类向其他生物讲道德,从本质上说,是人类对待非人类生物及其自然界的结果,最终触及人类现实和长远利益”[2]。人类中心主义极大的张扬了人的个性,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导作用进行极大夸张,自然仅仅是作为人类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手段和工具。这种思维意识中人类是否能够从自然中获取利益是衡量自然界价值大小的标准,自然界本身是没有内在价值的,只有人类对其进行利用和开发,自然界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往往人类以居高临下的主导者来对自然颐指气使。生活在传统社会中的大学生自然也受到了这些固有思想的影响。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各种层次的道德水平,各种不同的思想意识,都在无形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无论这些思维意识来自家庭、社会还是周围的人或事,或多或少对其思想具有影响。

正如本问卷调查的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534位大学生的回答有445位回答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占总数83.33%。也就是说,这些大学生认识到了最基本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谐。但依然有11.05%的大学生认为:自然为人类服务,也就是人类应该是自然界的主人,在他们的思维意识中始终存在自然如果不为人类和人类社会服务的话,则无法体现自然自身的价值,这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明显体现,而且这个数字如果按照比例扩展到全社会范围,并不是少数。正是因为部分人的人类中心主义作用于思维意识中,其生态伦理水平的提升较慢也成为必然。

2、当代大学生所处成长家庭的背景因素

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为90年代以后出生,在中国,80、90年代出生的孩子具有共同特点,尤其是90年代的大学生,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独生子女占了绝大部分。一方面,家庭对于仅有的一个孩子在教育方面更加严格且多维;另一方面,由于是独生子女,孩子更多的受到家长的溺爱,具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的较少。虽然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上更加重视,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所受教育大部分为应对教育制度的死板教条教育;所受教育多为一技之长的特长教育;所受教育较少接触道德方面,更无所谓生态道德层面;家长并不能言传身教,一方面要求孩子素质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却做着素质低下的榜样:垃圾随处丢、生活奢侈浪费、烟酒无节制等。因此出现了大学生进入大学、甚至步入社会以后都无法自己独立思考,更不用提以伦理道德规范自身行为是否对生态有益。

在调查问卷中的一个问题明显体现了这一点:是否在家与家人谈论关于生态或环境的话题?回答“偶尔谈及”和“基本没有”的占了52.06%,占了一半以上。可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并不重视将生态问题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为一个较重要的方面来对子女进行教育,甚至即便是谈论生态相关问题也是子女首先提及,父母并非主动提起。其中,534名大学生中,选择“看到相关信息会谈论”的有193位,占36.04%,也并非出于本身对于生态的关注而论及。仅有11.8%的大学生在家中会经常谈论生态问题,这无疑同父母的教育与对生态的关注度有关,能够经常谈论生态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在认识社会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生态伦理的认知水平。可见,家庭教育对于生态伦理的水平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大学生在校教育方式和课程影响

中国的学生从小开始就主要面对应试教育,接触的理论多、道德少,教条多、灵活少,知识多、社会少,室内多、自然少,形成了中国学生所特有的缺点。进入高校以后,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道德教育仅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能够接触到的关于生态理论和生态道德相关方面的教育也只是其中一门课的一小部分而已,除了生态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外,其他的大学生基本上基础不到相关知识。部分大学生能够通过媒体或者组织了解一些生态相关的知识、问题等,但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毕竟有限,生态伦理道德的水平急需提升。中国传统教育中,即便是对道德进行教育,也浅层次的停留在如何以正确的道德标准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较少提及,甚至一些教师在教育中也无法正确教授此类问题。从而大学生对于生态道德标准就无法正确界定。

对于大学生在了解生态相关知识的途径中,问卷做了一项调查为:你对生态知识的获取有哪些渠道?作为一道多选题,534位大学生选择最多的为从电视节目中了解生态相关知识,有349位。但值得一提的是,龙岩学院的学生宿舍中并未配备电视,大学生对电视节目的观看应该仅限于寒暑假于学校外部,可见其获取生态相关知识量之少。次之的为学校课程中获取相关知识,有323位选择此选项。其他为公益项目、其他途径和广播电台中获取,基本也是属于少数。可见在中国的教育中,不管是大学教育还是大学前的教育,对于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的教育层面都较少,教育方式和教育课程对于提升生态伦理的认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大学生所处社会背景的影响因素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经济与生态的博弈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判断上的偏差,作为政府部门往往更加重视经济数字的漂亮程度和政绩的获取,而忽视生态在其中的作用或者直接牺牲生态成本作为经济增长的代价。在如此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意识由于并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很容易被眼前的社会现实带偏。在他们的意识中,生态也仅仅是免费的作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已。尤其是在中国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往往更加重视自身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获取,对于道德和伦理,尤其是生态道德和伦理层面更加无视,往往对生态问题表现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正如问卷调查中的一个问题:对于生态影响较大的工业项目,你的态度是什么?虽然大学生还未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对此类问题并不能够持有最准确的判断能力,但是这个问题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对处理社会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的认知,亦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知。四个选项:A、坚决反对;B、遵从大众的意见;C、尊重政治决策者的决定;D、我不知道;其中回答“坚决反对”的占50.75%,仅仅有一半的大学生能够将生态在其思维意识中置于教重要的位置。剩下一半的大学生要么遵从大众,要么尊从政治决策者,甚至还有5.43%的人选择“我不知道”。这个结果不但体现了大学生被社会背景影响的程度,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当代大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水平太差。可见,社会背景也成为影响大学生生态伦理认知水平的关键因素。

三、提升大学生生态伦理认知水平方式探究

对于人类社会中的人来说,自然界给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源和资源,同时提供了保证人类能够永续发展的环境基础。人类首先就应该与自然形成公平公正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关系在缺乏生态道德和生态伦理水平低下的大学生思维意识中尤其需要正确形成。从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提升大学生生态伦理认知水平的方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责任与公平的正确引导

抛开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人类因素,在非人类的系统中,依然包含着众多大大小小、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不但关联着植物、动物、微生物,同时与无机环境也具有无法割舍的联系,正是通过错综复杂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交换,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生不息,整个生态系统持续运行起来。可见,即便是生态系统中没有了人类这个因素,也能够照常运行,但反之,人类如果没有了其他生物和无机环境,是无法继续生存下去的,更不用讲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问题上,道德的功能就是要求人们不再把人类自身看成是纯粹自身的事,而应该把它同整个自然界联系起来,并以后者为标准去正确地处理”[3]。所以,人类凭借智力活动于地球生态系统之中,对于整个自然界以及自然界的万物都具有无法推卸的责任,而且与自然界万物都具有平等的关系。摆脱传统意识中对于自然界的认识,就需要让大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人类具有巨大的价值。自然界不但是作为空间存在为人类提供场所,同时是通过其中的其他动物、植物、无机物等万物为人类活动提供巨大的价值。因此,人类作为自然中的生物,首先对于自然就具有道德和伦理上的义务。这个义务就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公平公正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应该负起的责任。

2、认识与行为的规范教育

“对地球上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自然景观的珍视、研究、保护,不仅是人类热爱生活的表现,更是人类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操。对自然界的爱是人们保护环境的重要动因,人们有了对自然界和生命的爱的情感,才会对破坏自然的行为感到痛心与愤慨,进而产生一种强烈的道德责任感”[4]。无疑,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应该上升到对其真正的热爱和道德层面。大学生由于从小受到家庭好社会的影响,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不能准确的认识。这就需要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加大生态相关知识的教育,更加应该对生活和社会中的现实进行生态相关行为的规范教育。正如问卷中对于垃圾分类问题方面调查,只有26.4%的大学生会对垃圾进行分类,而此意义上的分类只是中国现在正在实行的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种分类而已。所以为了摆脱类似的大学生生态意识问题,加强生态相关知识的传递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势在必行。

3、部分与整体的实践体验

无论人们在从事什么社会活动时,都会有一种自己认为合理正当的某种制度或道德作为约束。在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很自然的将人际关系以平等公平的态度来处理。但是一旦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往往人们更倾向于将自然界置于人类奴役的位置,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而存在。殊不知,作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人类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已。在对自然界的价值评价中,“人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所有的生物都从自身的角度评价、选择并利用其周围环境,它们都把自身理解为一种好的存在,把自己理解为一个目的,因此,即使人这一评价者消失了,大自然中仍然存在着内在价值”[5]。生态伦理在人的理念中也并非一时间就能够被承认并践行,而应该是在人们在经历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认知和践行的。因此,在对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过程中,以部分与整体的实践体验来进行现场教育,也不失是个较为高效的方式。例如,以实验室的方式体验由于人类的原因而造成的雾霾现象;以现场感受的方式实地考察人类对于河流的污染;亲近自然的形式感受水土流失的现场,等;以及由此造成的自然界对于人类的相应回馈,从而提升大学生在生态伦理认知水平上的高度。

4、原则和底线的准确把握

在人类的日常交往中,人与人之间需要道德准则和底线标准来维系,同理,人与自然之间亦需道德准则和底线标准来维系。自然生态系统从环境到资源,从动物到植物,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大型生物到微生物等,在开发和利用中都是有限度的。生态伦理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人对于自然的道德责任,整个人类社会不但应该摆脱传统高高在上的姿态,反而对于自然界应该具有最基本的道德关怀,正如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怀一般。自然在人类存在和人类社会发展中是最应该给予道德责任和道德关怀的,尊重自然、爱护生命也应该成为人们思维意识中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基本准则。诚然,人类要生存、人类社会要发展,就必然需要从自然中获取所需的物资,但完全有必要注意并重视自然资源的有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这就需要在提升大学生对生态伦理的认知和践行过程中,使其准确认识到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原则和底线。利用道德的调节和规范作用,最终达到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

[1]王岑. 从生态伦理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构建[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11):73-79.

[2]叶平. 回归自然:新世纪的生态伦理[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182.

[3]周丰. 人的行为选择与生态伦理[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76.

[4]魏晓笛,王丕君. 明智的选择:生态环境与生态伦理研究[M]. 北京:研究出版社,2008:107.

[5]范晓丽,庞海青. 体验·自然·生态:唯物史观的重要维度[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105-106.

The Research on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Ethical Dimension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West of Fujian

WANG Lian-fang1, LIANG Yu2
(1.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Research Institute, Longyan University, Longyan 364012,China; 2.Graduate School of Fisheri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Nagasaki University,Nagasaki-shi Nagasaki,8528521,Japan)

Ecological ethics ha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moral and ethical support for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green development realization. Through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nvestig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west of Fujian Province, to analyze the ecological awareness situation and the ecological ethics cognitive level of contemporary present college students by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thic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ways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thics cognitiv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limiting factors of ecological ethics cognitiv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west of Fujian .

Ecological Ethics;Ecological Morality;College Students in the West of Fujian;Ecological Consciousness;Ecological Investigation

G641

A

2095-7408(2017)02-098-06

2017-03-17

2015年龙岩学院中央苏区研究院项目:《生态维度下闽西苏区社会形态变迁研究》,项目编号:LS2015023;2016年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绿色发展理念下闽西生态资源有效利用与优势保持研究》,项目编号:2017R0078。

王连芳(1983- ),女,河北清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自然界伦理道德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例说“自然界的水”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