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清
(上海市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上海201100)
方志美学探论
沈永清
(上海市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上海201100)
本文对方志美学的属性、效应、学科定位等课题作探索研究后认为:方志美学已进入方志学学科的研究体系,为其下属的一级或二级分支学科已是不争的事实。方志美学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是志书记载对象一方区域内的自然与社会之美,志书编辑和志书读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活动、方志美的创造,方志美学主体则是方志文本之美、方志风格美和方志的人性美等内容所构成。要使方志美学真正成为方志学学科体系之一,关键是提升方志编辑的美学修养。
方志美学 学科建设 对象与范围 美学修养
(一)对方志美的追求古已有之
明人叶良佩还明确把事核、文美、义精作为自己纂修《嘉靖太平县志》的学术追求,并因该志未能达到文美、义精标准而感到遗憾。他说:史志“大归有三:事核则信,文美则传,义精则法戒立。反是而事或不实,斯为窾言:文或鄙陋,斯取而废:义或亡取,将使人奚所适从。……吾兹志也,核或庶几,即美与精何有哉!罪我者有余辞矣。”[1]嘉靖太平县志·序.转引自韩章训.求真、求善、求美——论方志写作的学术追求.广西地方志,2000,(5).清人章学诚说:“纂辑之史,则以博雅为事,以一字必有按据为归,错综排比,整练而有剪裁,斯为美也。”[2]章学诚.报广济黄大尹论修志书.又说:志文“要简,要严,要核,要雅。”[3]章学诚.修志十议.章氏这些意见也是从审美价值角度提出来的。方志美的标准随着时代变化而发展。
(二)新方志编修以来,国家领导人对于新方志也提出新的美学要求
李鹏指出:“鲁迅称赞《史记》是‘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我们编写地方志当然很难达到这样高的要求,但也要努力提高质量;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文采。”[4]李鹏.接见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中国地方志,1996年3—4合刊.李铁映也指出:“古人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警句。要做到‘增一字则繁,少一字则残’。志书一定要可信、可用、可读。不可信则不能为志,还可能遗患于世。可用,即编纂体例要科学,方便查找。可读,要写得精炼、优美、引人入胜。读志如看画听音乐,爱不释手。文字水平要高。”[5]李铁映.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代表时的讲话.中国地方志,1996年3—4合刊.这些都是从真、善、美相统一角度而提出的新的美学要求。
(三)当代方志人的美学研究
1982年《湖北地方志通讯》第8—9期上刊载吴楚男《琑谈方志编修中的美学观》的文章。吴文开学术界研究新方志美学探索之先。李明在《新方志编纂实践》[1]新方志编纂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一书中提出《新方志的美学观》,其主要观点是:新方志的美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察,方志美的内涵是色彩美、结构美、形式美、风格美。李文是吴文开拓思路的导引与延伸。自此至今30多年间,在近百篇论及方志美的文章中,讨论的都是方志文本美的表现以及编纂美和读者审美效应等课题,是否构成方志美学体系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近年来,有些文章对志书提出了美学要求。这种要求作为一种探讨,有益于开拓思路,但必须考虑是否能行得通。我认为,我们不应当随意把美学原则拿过来套于志书。志书的结构、语言当然也有美不美的问题,但应当就事论事,不要以美学原则去要求。”[2]齐景山.谈志书资料问题.中国地方志,1993,(4).亦有论者认为:“志书能不能与美学联姻?方志学与美学都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科,不少问题需要今后长期地探索与研究。一般人们认为美学是对艺术而言的,方志作为‘资料性文献’谈不上什么美,更与美学攀不上亲。显然这种观点是不够准确的,最起码,方志通过简洁朴实的语言能够体现出‘质朴’的美。”[3]陈云华.语言方志与方志语言.中国地方志,2013,(9).
2015年,陈有清(吴楚男)《方志美学散论》[4]方志美学散论.南京出版社,2015.面世,堪称是从美学角度深入考察方志学之首部专著,“是有清君在原作基础上经过二十多年精心思索、打磨而成的,是一部历经数十个风霜寒暑而孕结的春花。……修志者求真,就是在求美,这个观点是陈书这部新著的核心观点,……我们一定要记住‘求实存真’这四个字。……《散论》新作,……对起步入门者,导以步步莲花;对老而论道者,又意在添一方阴凉。”[5]李明.方志美学散论·序.笔者认为,1982年以来,学术界对方志美学探索研究初见成效,陈有清《方志美学散论》的问世具有学术研究的引领价值。但方志人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对方志美学的研究尚处于散兵作战状态,缺少多兵种协同作战,尚未形成一致公认的权威著作,对方志美学体系研究肤浅,在方志学学科体系中方志美学是一块有待探索研究的处女地。
(一)方志美学属性研究
较早谈及方志美属性的是林衍经,他认为,“地方志的美不同于自然美的朴实纯正,也不同于社会美的情感积淀,更不同于艺术美的形象具体。地方志的美,是一种特殊的形质复合美,或可简称之曰形质美。这种形质美,是博赡事实的内容和精善合理的体例、雅重素洁的外观彼此兼容相衬所体现的科学的复合美。”[6]林衍经.试论新编地方志的形质美.山西地方志,1987,(4).
黄莺认为,方志美属于创造美,“是以真实为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说的刚柔并济的美”。方志美还属于科学美,“方志将原来零散的、杂乱的资料,整理为井然有序的内部结构,并作出清晰完美的表述,使志书体系得到有如音乐、建筑那样的结构美、节奏美,将杂乱、混沌无序综合为均衡、匀称、和谐、多样变化统一的简明系统形态”。另外,“方志是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的记述,必然要显示出一种风俗美”[7]黄莺.浅谈方志美学观.方志研究,1993,(2).。
(二)方志美学效应研究
单辉认为,方志审美文体不等于审美效应。新编方志的审美价值、审美效应的形成和实现,既有赖于记述者的文本更有赖于读者的接受。而方志读者的社会文化素质、审美心理结构、阶级、阶层、职业、年龄等等的不同,使审美知觉有了层次性。为此单辉强调除编纂适应官员需要的“资料性著述”读本外,还要编多种形式的志书,如普及型、专业性,以及软盘读本等[8]单辉.从方志的审美文本到方志的审美效应.广西地方志,1994,(4).。
(三)方志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
一些阐述方志学科体系的论著认为方志美学已构成方志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将其纳入方志学科体系构架之中。
来新夏、王德恒将方志学分为普通方志学、专科方志学、应用方志学和比较方志学4个分支学科,方志美学归入应用方志学[1]来新夏,王德恒.论方志科学.中国地方志,1992,(5).。姜万成将方志学分成普通方志学、专科方志学、应用方志学、方志文化学和方志史学5个分支,方志美学也纳入应用方志学[2]姜万成.论方志学科体系.黑龙江史志,1993,(5).。刘辰主张方志学体系“六分法”结构,分别为方志资料学、基础方志学、方志编纂学、应用方志学、方志史与方志学史、方志美学[3]刘辰.方志性质与编纂研究.史志文萃,1988,(6).。毛东武则论述方志学科体系是“七分法”结构,并含方志美学[4]毛东武.方志编纂学.黄山书社,1996.。前二者认为方志美学系方志学学科下属二级分支学科,后二者认为方志美学系方志学学科下属一级分支学科[5]沈永清,梁滨文.方志美学杂谈.宁夏史志,2004,(4-5).。
有论者认为方志美学已构成学科。蔡华伟、滕守君认为“方志美学”作为中国方志学科体系的七大分学科之一,它包括自然美学、社会美学、人文美学、风情美学、结构美学、语言美学六大部分[6]蔡华伟,腾守君.对中国方志体系和修志工程系统化的构想.江西方志,1993,(1).。甘枝梅、宣更生说:“方志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体例、结构、语言文字及其社会功能。”[7]甘枝梅,宣更生.简述新方志编辑美学原则.河南史志,1993,(4).
沈永清认为:“方志美学是研究方志实践过程中审美主体(方志编辑与方志读者)对方志实践活动的审美关系和方志美创造的一般规律。方志美学是融合方志学与美为一体的边缘性、综合性的应用学科。”[8]沈永清.方志实践活动是方志美学的源泉.福建史志,1996,(4).
姚金祥认为:“方志学学科体系到底由哪些内容组成?……由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历史三个部分组成……方志学研究者给方志学分支学科开列的名称不下60种。它们包括:方志学概论……方志美学……能够成为方志学学科分支的应该是:方志学概论,……方志美学等20多种左右。”[9]姚金祥.方志学学科体系研究浅说.中国地方志,2014,(1).
综上可见,方志美学已进入方志学科研究体系,为其下属一级或二级分支学科在方志界已是不争的事实。
方志美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是志书记载对象一方区域内的自然与社会之美、方志编辑和志书读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活动、方志美的创造、方志文本志书的美、方志的风格美、方志的人性美等内容所构成。
(一)自然和社会之美是方志美的源泉
美是人类与客观世界对象性关系中的表现关系,是真、善的表现人的本质力量或理想的形象显示。
志书记述自然环境中美的事物,这是因为人的社会实践与生活离不开自然界这个大环境。人们在对自然美的发现、创造、欣赏和赞美的过程中,不仅精神生活得到满足,而且物质生活也得到了满足。方志记述自然环境中美的事物,是方志内容美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方志的诞生本来就是以具备社会性为前提的,不管方志编辑站在何种立场,他所选择的地情资料都不会游离记述社会生活这一主题。方志内容系统、翔实、囊括了一地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之全部。方志所记载的对象就是自然与社会中的美。方志记述的内容就要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的社会实践与生活的现实情况,反映人民中间前进的、向上的、生气勃勃的力量,从而使广大人民在方志中看到自己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看到他们在追求新生活中的理想、情感和愿望,在社会交往中的情操、品德、作风,这是方志社会美的重要内容,是它形成了方志美的社会属性。这一社会属性使志书内容充满了人文气息,它标示着方志内容美是与人的社会实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环境等的直接关联。
方志中的自然与社会之美,对邑人具有凝聚、动员、鼓舞和推动的力量,它可以通过方志载体自身去直接影响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志真实地、历史地反映,再现地情,展示历史本质,是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的观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观照。方志不是纯艺术所追求的精品文化,但它可以在地情的记述中,志书的传播中不同程度地体现对艺术美的追求。方志将一方数十年乃至上千年的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包括发明创造、建设成就、名人盛事、改变山河、新人新风记录下来,志其奇迹、彰其盛事,它可以使人“去恶而趋美”“舍邪而就正”,启顽立儒、一振颓风,方志是一方一地的立体画面,它图文并茂,活而有序,是一幅幅融实用与审美为一炉的地情风俗画。所以,自然与社会中的美是方志美产生的源泉。
(二)方志编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活动
审美意识是人类从精神上感受和把握现实的一种特殊方法。方志编辑的审美意识则表现在修志主体的人对编纂客体进行美丑的鉴别、欣赏和功能性的意识活动。在这一活动中,主体改造客体,创造了方志美。同时客体蕴含的美又提高了主体(方志编辑)的审美能力。
方志编辑在审美活动中是主体对客体(地情资料)所产生的动情的、积极的综合性的心理反映,以地情资料为直接起点,经由包含想象、理解在内的主动领悟,进而成为编纂创造的开始,从而形成整个方志编纂的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由方志编辑良好的审美感知、审美情感需求、正确的审美理解、发挥审美中介作用等构成,使方志编辑个人的知识结构在编辑审美和方志美的创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客观地要求方志编辑努力学习,积累经验,自觉把握方志编辑美学原则,把握审美和美的创造基本原则,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去发现美、完善美、创造美,不断丰富和完善方志编辑的审美意识。
方志编辑的审美活动具有下述特点:(1)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为辅。(2)不追求现实的功利性,只关注记述对象的形象特征。(3)对地情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把自然之物和社会事物与人的心灵提升到美的境界。(4)自始至终将客体地情和方志文本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按照地情特色将志书中相对独立的各审美单元串连成新的结构网络,使方志文本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5)方志文本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是方志编辑的智慧、才能、力量的充分体现。方志编辑在审美活动中创造了志书的审美价值。
(三)方志编辑在方志实践活动中创造方志美
方志这一精神产品,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有理论形态和实物形态之分,无论是理论形态还是实物形态,都存在着美。
方志的理论形态即方志学,其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方志学的发展、演化是遵循一定的美学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至成熟,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模式到混合模式的不断分化和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创造美”的过程,这就是理论形态的方志之美。
方志的实物形态是志书。志书的编修,总是离不开方志编辑对地情进行美、丑的鉴别,欣赏与判断。方志编辑在方志美的创造活动中,总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方志美,为其创造一个适合于再现地情特色的载体,注入爱土、爱乡、爱国主义的主题,实现“矜其乡贤、美其邦族”的审美价值。在编修实践中,方志编辑殚精竭虑的辛勤劳动,高屋建瓴的谋划,精妙入微的构思,使方志编辑的本质力量移入地情客体,达到主客体的和谐统一,创造出包容一方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方志文本志书。
(四)方志美学研究的主体是方志文本志书之美
方志文本志书的美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考察,只有真实与充实的内容和完善的表现形式相结合,才能称之谓方志文本的美。
1.方志的内容美。方志内容应该是真实美与充实美的统一体。方志内容全面、翔实、系统,囊括一方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全部。方志内容的系统、完整,会使人获得对一方地情资料的满足感,进而提升为美感。方志内容是一个统一完整的聚合体,其内容的各个方面之间互相协调,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方志内容的美,体现在志书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记述上,这种记述必须建立在真的基础上,建立在善的前提之下,方志内容美是真与善的和谐统一。“方志的真实与地情真实不是一回事。地情真实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它既丰富多彩,运动不息,原始粗糙,零星分散,有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真善美和假恶丑混杂在一起,因此它是方志真实的原料,为方志真实提供了一个基础。方志真实是对地情进行概括和提炼加工而成的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优秀品格,它不仅具有地情现象的真实;而且包含着历史本质的真实,既体现着具体事物的客观真实性,又反映着地情本质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相统一的真实。”[1]王照伦.方志的真实性和倾向性.黑龙江史志,1995,(3).
善也可指方志的实用价值。方志必须符合人类社会的某些目的,对人类社会有用。简言之,方志是有实用价值之书。清人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章学诚有言“夫修志者,非示观美,将其求实用也;”又说“以备一方实用,其经世有用之书也”。朱士嘉说:“方志中所蕴藏的极其丰富的资料,可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服务。”[2]李泽主编.朱士嘉方志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董一博说:“今天编纂地方志,用就是我们的着眼点,也是我们的历史任务,如果说,要突出地方志的特点,最根本的是突出用的特点,其他都是为用服务的,为现实的用,为历史的用,以及各种最广泛、最实际的用。”[3]董一博方志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所以方志应突出其实用价值。方志美的本质就是为现实服务,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实现现代化服务。
要之,方志编辑对方志资料的求真、求善是创造方志内容美的基础。但这种真与善还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美。从志书的实际编修过程中考察,方志美总是产生于编修实践活动中对真与善的一种积极肯定,在创造方志内容美的同时也观照出一地的自然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之美。
2.方志的形式美。任何事物的美,都具有一种能够从精神上唤起人们愉悦的感性形式。美的内容必须通过这种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方志美同样要通过唤起人们心情愉悦的感性形式来表达。方志的形式是指方志中显示方志内容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读者读志书与欣赏方志,首先接触的是方志的形式,然后才是内容。方志形式的美与不美,直接影响读者的第一审美形象。形式不美,不堪入目,吸引力差,自然会失去众多的读者。美的形式诉诸读者的感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审美要求,使人们产生审美愉悦感。
方志形式美的标准有三:“其一,方志的形式,必须为方志的内容而存在,必须反映方志的内容,必须与方志的内容保持完美和谐的统一。因为方志的形式只有在充分反映方志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具备宜人性,这种宜人性才能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其二,方志的形式要符合形式美的规律。虽然方志的形式受到志书内容的制约,但这种制约并不是非常直接,非常严格的,它也会给方志的形式有相对独立的自由空间。这一点决定了方志形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属性。从积极的意义上讲,方志形式只要不损害内容,它便可以以多种方式存在。方志的形式美相对独立的审美属性,要求构成方志形式美的物质材料应该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这些材料包括结构、语言、形态、色彩等。构筑方志形式美的物质材料,要符合形式美的对称规律、均衡规律、节奏规律。其三,方志的形式要具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征。方志形式的地方性特征,主要通过方志形式反映具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来得以体现。”[1]杨敬宝.方志编纂美学思考.河北地方志,2003,(4).
方志形式美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结构的篇目与外部形态的语言、图照、装帧等。
(1)篇目结构之美。审美价值较高的志书篇目,在宏观层次上应该是合理的,在微观层面上也应是适度的。要运用系统论方法,综合地去反映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方志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篇目结构各地不一。这是因为各个地区是不平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自然地理、社会风俗等都不一样,只能大体有个体例。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没有特殊性就没有一般。同一历史发现的事情,其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同一事物之间内部也有其不同,如果在志书中看不到专业特征、地方特征,时代特征,就看不出它的特点,结果是千人一面,没有了光彩。”[2]陆天虹.中国城市志编纂若干问题.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个性即美”,志书篇目必须透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风采,再现一方独一无二的个性美。方志篇目结构应该是“一个宝塔的也是立体系统的工程结构,犹如巍峨的宫殿,楼台殿阁,廊檐蜂房,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部分对整体负责但保持自己的风格和一定的独立性,是属于整体的部分,整体包罗万象的部分,给部分以整体下的自主权,使部分自身、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形成一个默契协调的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3]董一博方志论文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这就是方志篇目结构的美学价值之所在。
(2)语言之美。方志语言美的追求,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意境美、哲理美……当修志者的感情与所记事物的客观思想内蕴和谐相处,相得益彰时,志文的意境就出现了……意境美有各种各样的美。高浑高亢是一种美,透逸清丽是一种美,淡泊志远也是一种美。因作者不同,记述对象不同,情、景或意、境的个性也就各自不同,所以意境美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对意境美的类型不能一律相绳,妄分高下,但意境有浅有深,意境美的浓淡千差万别。哲理美,主要体现在述体的文章里,如总述、概述、简述,闪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相关专业理论的睿智,剔透出个中发人深省的道理,便可以开拓人的视野、思路、人的精神……其美就美在事理结合,以理取胜。以理收益,用理服人,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4]刘宗正.论方志语言对美的追求——兼谈方志文本的审美走向.新疆地方志,1998,(1).
亦有论者认为,方志语言的表述:“一要有质朴美,二要有简洁美,三要有动态美。”[5]沈在秀.浅谈方志的语言表述美.中国地方志,1992,(2).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这是指文章语言的感染力,有感染力的语言才能体现出美。章学诚就提出过“而纂辑之史,则以博雅为事,以一字必有按据为归,错综排比,整练而有翦裁,斯为美也。”[6]朱士嘉.中国旧志名家论选.《史志文萃》编辑部,1986.又如,每当我们编纂出版一部志书,总是有一种喜悦,一种美滋滋的感受。这是编纂者对志书美的追求。而志书的美在语言美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否则,志书语言晦涩难懂,读起来味同嚼蜡,也就谈不上志书美[7]陈云华.语言方志与方志语言.中国地方志,2013,(9).。方志语言的美学要求是一个复合体,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原则是准确、简洁、质朴、清新,以此充分体现方志语言之美。
(3)方志的图照之美。方志的图照是方志外部形态美的重要内容。图照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其内容丰富、形象的直观是文字所无法替代的。美的图照,要全面、系统、准确、科学地表达方志所要记述的内容,这是方志图照美的首要标准。图照所要表达的内容应具有纪实性、说明性、信息性,具有存史价值。方志的图照还要求符合对称、均衡、节奏美的规律。方志图照应该起到美化版面,调节视觉,诱发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志文相互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使图照成为方志美的有机构成部分。
(4)方志的装帧之美。志书装帧不仅是解决方志形式美的问题,而且其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如果志书的装帧脱离内容,那么这本志书的装帧就是一种可以任意改换的外加物。志书装帧是以具体抽象的形态,表现装帧设计者对志书内容的抽象,这是志书装帧的特殊内容。不论它的构图用色是多么简练,只要它对志书内容是切合具体的象征,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时装表现”,那么志书的装帧就是成功的艺术品。
装帧是方志外部形态美的重要内容。方志装帧应与方志的阅读、宣传、保存、避虫等审美、经济、实用价值相统一起来。方志的装帧美由志书的封面、书脊、扉页、版式等相对独立的审美单元所构成。
整部志书或一个系列志书的装帧是方志编辑对志书的各个部分、各个系列进行周密、细致的布局,要对志书的装帧进行美学构思,将其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或系列,使其外形具有和谐的美感,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
(五)方志的风格美
方志的风格美是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文体、文风之美。述、记、志、传、图、表、照、录相互穿插适中,使方志的体例、体裁通过其文体、文风达到风格美。不同的文体、文风会创造不同的风格。方志内容的翔实、全面、系统决定了其风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其美也就会呈现多样性。地方特色是创造方志风格美的关键。一地的水土、人情风俗、礼仪都能反映方志的风格美。方志再现地方特色,映照出一方独特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地情特色,是方志实现风格美的根本之所在。
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得好,“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方志编辑也只有有了这一番“入”与“出”的情感体验后,编修出方志才会既有“生气”,又有“高致”,方志的风格美亦在其中。
(六)方志的人性美
方志记载一地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在历史进程中,环境创造了人,人也创造了环境。人的活动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的主旋律,所以,人是方志记述的主体。
人性美是一种社会美。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美。方志作为精神产品,凝聚着众人的劳动成果,它不仅直接体现了人的需要,而且体现了人的创造、智慧与力量。方志中的人物美是人性美的集中体现,一部(篇)富有人性美的人物志是方志编辑精心加工、锻炼的结晶。方志人物志应拥有一方审美群体,使之成为再现方志人性美的精品[1]沈永清.方志美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巴蜀史志,2005,(1).。
(责编:沈乔)
Research on Aesthetics of Chronology
Shen Yongqing
沈永清(1942—),男,上海人,上海市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