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新化县第四中学(417600)
向立乐●
如何构建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
湖南省新化县第四中学(417600)
向立乐●
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过程.本文主要分析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的构建,并对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的实施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提升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验课堂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探究式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体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验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概念,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物理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成绩.
1.设计环节的构建
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是科学的实验形式,在探究式实验课堂中,实验的中心就是引导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探究.首先,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要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精心的选择,安排好实验内容,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并且探究的问题难度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难度要适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筛选和安排实验内容,不能完全照搬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对物理实验进行设计的时候,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假设的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引导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假设.另外,如何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是物理实验探究的基础,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论证和解释,从而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物理知识来对物理现象进行解释.
2.评价体系的构建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充分掌握课本知识,更加深入的理解物理知识,我们要摒弃物理教学的传统评价体系,重视探究式物理实验的实践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评价体系中的鼓励作用,提升教师对教学评价体系革新的认识,对出色的学生要进行表扬,重视学生实验结果,鼓励表现不佳的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认知、学习时间和动手能力等,并且要帮助表现不佳的学生及时改进.
3.培养各方面能力
在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课堂中,为了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我们需要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为了让学生理解实验的根本原理,探究式物理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学会物理实验器具的使用方法,通过分析和思考实验过程,学会必备的实验技能,并对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在实验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不断的探索、创新.在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不能将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掌握知识中.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基础,因此,我们要锻炼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如:通过一些研究性强的物理实验则能够增强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通过一些设计性较强的实验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增强学生应用物理学知识的能力
在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中的物理理论知识,我们要将物理实验、物理知识和生活中的事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发电机、变压器等,从而达到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恰当地应用物理学知识目的.如:在学习变压器原理中,为了使学生了解变压器的结构和用途,通过演示实验,可以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到简单变压器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照明灯炮与变压器的原线圈和副线圈连接在一起.通过这样的实验,能够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以前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释照明灯泡的现象,注意到照明灯泡的变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电磁感应中线圈的互感现象,增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2.验证物理定律及现象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为了实现让学生根据物理现象探寻物理定律的目的,就要引导学生来验证物理现象.如:在验证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教师可以运用简单的物理模型,让学生自主观察和分析电磁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电磁现象,归纳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结果,并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出相关的问题.同时在试验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中理解物理原理,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观察、总结和讨论物理实验,并鼓励学生讲课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自主思考,从而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目前,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实验教学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其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1] 王大军.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5(07).
[2] 刘烨.浅析初中生物理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J]. 新课程导学. 2013(32).
[3] 姚立文.关于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践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中学). 2013(10).
[4] 刘广波.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08).
G632
B
1008-0333(2017)12-00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