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以甘肃庆阳为例

2017-04-12 05:16柴娟娟
生产力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资源经济发展

方 来,柴娟娟

(1.兰州财经大学 中国西北金融研究中心;2.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西北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以甘肃庆阳为例

方 来1,柴娟娟2

(1.兰州财经大学 中国西北金融研究中心;2.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文章以甘肃庆阳为例,对西北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西北资源型地区在去产能和节能减排双重约束下,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压力,促使经济转型发展就成为首要任务。而转型发展必须以文化旅游为依托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优化经济结构、以循环经济带动经济转型发展、以引进外资为契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最终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庆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演进的客观规律,深刻洞察经济运行的内在走势,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是我国矿产资源种类组合齐全、品位高、开采条件好,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重要支撑和带动作用。但是受区位条件、市场变化、生态环境等制约,西北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开始纷纷下滑,经济发展亟待转型。以本文主要的调研地区(庆阳市)为例,对资源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进行分析。尽管庆阳市经济从2006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跨越式发展的势头较为强劲,但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特别是在能源市场价格低迷、需求萎缩的不利影响下,庆阳市也出现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经济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情况。因此,庆阳市亟需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一直都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须要符合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当原有的产业结构不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时,需要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来不断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反之,如果产业结构不发生改变,就会阻碍经济发展。也就是说,比例失调、技术落后、发展层次低的产业结构会造成资源浪费,阻碍经济发展。而比例协调、技术先进、发展层次高的产业结构,则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水平的发展。因此,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符合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进而持续推动经济向前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不断加强、关联水平不断提高;二是由较低水平状态转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促使产业结构向更高级的形态进行转变。对于我国而言,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持续走低,全国煤炭等资源型产业的供大于求将是长期趋势,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相当严峻,整个行业亏损面已高达80%左右。而西北大部分地区支柱产业仍为石油、煤炭为主的传统化石能源资源开发,在去产能和节能减排双重约束下,资源型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结构调整压力。在这种形势下,西北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要在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深度加工转化等方面不断创新,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更加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证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促使经济转型发展就成为首要任务。

二、西北资源型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及制约因素分析——以甘肃庆阳为例

西北资源型地区长期以来,依靠资源开发拉动经济社会快速增长,但由于资源储量不断减少、市场需求萎缩,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庆阳经济发展的背景及特点

庆阳市地处甘肃省东部,是甘肃省能源禀赋最为富集、能源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庆阳石油资源总量48亿吨,已探明地质储量20亿吨,占鄂尔多斯盆地油气总资源量的38%,已发现5个储量超亿吨级大油田(华庆油田11亿吨,西峰油田3亿吨,合水、镇北油田均为2.5亿吨,环江油田1.5亿吨)。煤炭预测储量2 360亿吨,已查明资源量215亿吨,占鄂尔多斯盆地的11.8%,占全国的4.23%,具备建设亿万吨级大煤田的资源条件。天然气预测储量1.51万亿立方米,远景资源潜力15.16万亿立方米,占鄂尔多斯盆地总资源量的10%。煤层气预测储量1.4万亿立方米,占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煤层气总资源量的30%。页岩气综合预测地质资源量1.81万亿立方米,占鄂尔多斯盆地资源总量的36%~60%。风能可利用资源量约为550万千瓦。庆阳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程度高,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在逐年加大。如2015年全市GDP总量609.43亿元,比上年减少59.43亿元,其中工业减少81.25亿元,建筑业增加2.7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税金总额均呈下降趋势,最高降幅达66.9%,亏损企业数量和亏损额同比分别增长11.1%和96.1%,企业亏损面达9.4%,比上年扩大0.7个百分点。经济总量收缩主要原因为:一是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第一产业增加值净增量减少。全年以粮食、水果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下降,致使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增加4.51亿元,比往年少增近2亿元。二是主要工业品价格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增加值减少78.53亿元①数据来源:2016年庆阳市统计年鉴。。

(二)庆阳经济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正处于快速上升的发展时期,但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能源市场波动、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以及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庆阳也面临着一些不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利的区位条件对人文观念产生一定影响。从地形地貌来看,庆阳市属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地形北高南低,交通不便。从气候来看,庆阳市深居内陆,呈现出较明显的春旱、温度变化大,夏短、降雨量集中,秋湿、气温下降快,冬长、降雨量稀少的四季气候变化特点。庆阳与甘肃经济重地——河西走廊地区及兰州相距较远。独特的区位和自然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庆阳人的生产生活观念,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愿改变长期以来的种植结构;二是市场经济观念、竞争意识和创业精神亟待提高;三是缺乏既节约成本、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集约化经营方式。因此,不少人的观念不能与时俱进,缺少开拓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环境承载压力。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2%,年均侵蚀模数达到6 188吨/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仅为28.2%,草场退化严重,草地单位面积载畜量仅为0.2只。同时,能源开发必然会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特别是对于油、煤、气高富集的庆阳来说,能源开发造成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任务繁重,资金投入量巨大,产生巨大的环境承载压力。特别是以石油煤炭开发治理为核心举措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园林建设为纽带打造生态宜居环境,都需要巨额资金的持续支持。如何处理好能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政策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等方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3.尚未建立支撑大发展的网络化立体交通体系。网络化、智能化的立体交通体系是能源大市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重要载体。虽然“十二五”时期,在全力构建民航、铁路、主干公路、地下管道、超高输变电网为重点的立体交通网络取得可喜进展,但是民航客货航运量偏小;铁路没有贯通大型矿区,没有形成资源、货源、客源和重型物资、设备出入通畅的交通大动脉;高等级公路密度小于全国6.6公里,尚未实现全市县县通高速;输变电网建设方面,仍需加强保障重大产业开发用电负荷增长的需求。

4.财政体制和税收政策严重制约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石油开发既是老区的经济支柱,也是财政收入的主体。由于境内进行石油、煤炭开采加工的中央企业都不是在当地注册且独立核算的一级法人,其所得税老区无法分享,资源优势并未转化成庆阳经济发展和本地群众致富的优势。如2012年、2013年长庆油田庆阳分别约实现企业所得税20.5亿元和21亿元,如实行属地征收,地方财政两年分别可得收入8.2亿元和8.4亿元,其中市级可得4.1亿元和4.2亿元,但按目前的财政管理体制,实得财力1.27亿元和1.91亿元,与企业和中央财政的收益形成巨大反差,与同为革命老区、同处鄂尔多斯资源富集区的延安、榆林等市相比,发展差距十分明显。

三、西北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分析

传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但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与升级,及制度变革、结构优化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显现,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虽然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了煤、石油等资源产能过剩、企业经营困难,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向西开放,引导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了良机。因此,为加快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就必须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不断挖掘经济增长潜力。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就是将人口和生产要素从较低效率的地区、行业和岗位,转移到较高效率的地区、行业和岗位,也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这是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以文化旅游为依托加快经济结构转型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以红色文化、岐黄中医药文化、周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为灵魂,以子午岭生态风光为基底,以红色南梁大景区为龙头,以重点景区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促进旅游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完善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旅行社等传统旅游要素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旅游业与关联性较强的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延伸旅游产业链,拓宽产业面,集聚产业群,培育旅游新业态。

(二)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优化经济结构

立足实际和潜在优势,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体制创新和自主创新为动力,在“现代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建设“两条千亿级循环经济产业链”为载体,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竞争力强的产业结构体系,形成价值链条和产业链条的升级,促进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三)以循环经济带动经济转型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生态产业,开发和节约并重,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变,促使经济发展实现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方式。另外,在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同时,还要以循环经济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以及再生使用,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以引进外资为契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来实现加快经济发展,关键是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特别是西北地区面向向西开放的重大战略发展机遇,通过实现提高经济的外向型水平,全力聚集、挖掘内外资源、市场,带动经济转型升级。正确处理实体经济和房地产企业、地方政策与投资企业之间的关系,在税收、土地、奖励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办法,完善投资促进机制,积极引导外资流入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域内企业科技含量,提高经济的外向型发展水平,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西北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不断深入推进,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巨大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只有抢抓机遇,合理开发并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将资源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促进资源优势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壮大财政经济实力

合理高效开发利用能源资源,以科技含量较高、附加值较高的项目作为主要支撑,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1.营造优质生产服务环境,支持能源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全面加强与长庆油田公司、华能集团、大唐电力、中石化华北分公司等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各级政府要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和效率,切实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营造优质生产服务环境。

2.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按照现行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划分办法,西北地区资源性税收地方分成比例偏低,与上缴中央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相比,地方所得十分有限。争取中央和省级政府支持,并借鉴周边地区的做法,研究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更强的扶持政策,来确定资源采矿权收入分配和矿权配置机制,支持西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

3.在争取国家和上级政府支持的同时,多方努力全方位筹集各类产业扶持资金。资金分配使用过程中,在重点向财源建设项目倾斜的同时,大力扶持向生产效益好、低污染的企业,积极培育一批利税上百万、过千万的财源大户。

(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目前情况看,尽管西北地区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导向性作用,强化政策的引导,促进社会各方面资金流向文化产业,为西北地区文化产业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1.整合专项资金。在加大文化产业投入的同时,加强专项资金整合,将文化产业扶持专项、重大文化精品专项、非物质文化保护专项、文化事业建设费等资金进行整合,统筹使用。同时,将体育彩票公益金、旅游开发与推介、各类人才专项等可用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向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靠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聚集效应。

2.创新投入方式。综合运用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多种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

3.资金要向陕甘宁革命老区倾斜。建议中央在安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国家出版基金、旅游发展基金等资金时向陕甘宁革命老区倾斜,支持彰显华夏文明、特色文化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

(三)保护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

西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这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资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西北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积极培育红色旅游产业,乃至旅游业成为西北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1.增加旅游产业,特别是红色旅游产业的资金支持。对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产品营销、品牌培育、人员培训给予相应的奖励,积极培育本地区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另外,在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产品的同时,需要完善和优化红色旅游产业的配套,加大支持旅行社的发展。

2.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政府应通过信贷、土地、税收等政策,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引导民间资本流入旅游产业,进一步完善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提高旅游产业的层次水平,充分发挥旅游对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促进作用。

(四)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促进特色农业发展

农业特别是特色农业是西北地区主要的经济产业。因此,西北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也关系着西北地区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因此,西北地区应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切实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和农民收入水平。

1.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农业领域中的龙头企业具有较为明显的带动示范效应,各级政府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应着重以龙头企业的扶持工作为重点,通过以点带面实现农业,特别是特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西北地区特色农产品主要集中在苹果、粮油、草畜、白瓜籽、杏产品、瓜菜,这就需要以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为主要抓手,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促进龙头企业提升产品档次,并逐渐转向精深加工项目,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2.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的销售网络。在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的同时,各级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通过打造特色农产品销售的各类平台,提供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种信息。另外,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需要各级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质量认证标准和检测体系,为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提供保障。同时,大力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

3.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积极融入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与中西亚各国的交流合作,努力打造以庆阳为重要节点、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物流集散地,使西北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随着油气和煤炭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约束日益明显,生态环境保护形势面临很大挑战。因此,有必要实施资源环境方面的相关政策,从而强化节能减排力度,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1.进一步优化资源产品的定价机制。资源产品价格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资源行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探索建立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同时又能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协调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资源产品定价机制。具体政策包括:一是在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水资源费、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和城市供水价格政策,以及推进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制度和非居民用水超额累进加价制度,利用经济杠杆节约用水、保护水源;二是对高耗能行业实行能耗超限额加价办法,积极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制度,促进能源的节约;三是结合排污税费制度的改革,提高污水处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理收费标准,制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优惠政策。

2.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合理有序开发矿山资源,有效保护矿山的生态环境,科学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具体政策包括:一是积极推进建立矿业权交易制度,规范发展探矿权、采矿权交易市场,促进资源产权有序流转和公开、公平、公正交易;二是完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支持发展接续产业。

3.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打造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同时,建立垃圾、工业废物、危险废物、强制回收产品、包装物分类收集系统和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设施,形成完善的废物分类收集系统和规划布点。

4.科学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西北地区的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以及矿产资源开发、流域水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基本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补偿渠道、补偿方式和保障体系,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1]裴长洪,2012.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服务业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8):3-9.

[2]郭丕斌,周喜君,李丹,等,2013.煤炭资源型经济转型的困境与出路:基于能源技术创新视角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7):39-46.

[3]高尚全,2014.全面深化改革是增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J].经济体制改革(1):5-6.

[4]李扬,张晓晶,2015.“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5):4-19.

[5]陈彪,2015.资源型地区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问题(9):121-124.

[6]王帅,2015.资源型地区的治理困境与转型发展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9):117-120.

[7]景普秋,2016.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动力构成及转换研究[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125-134.

(责任编辑:C 校对:L)

F124.1

A

1004-2768(2017)02-0053-04

2016-12-14

甘肃省软科学项目“甘肃省新兴产业发展模式和培育机制研究”(1604ZCRA026);甘肃省软科学项目“临夏州民间金融的生成逻辑、治理结构及风险防范机制”(1504ZKCA013-7);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金融支持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2015A-086)

方来(1980-),男,河北承德人,博士,兰州财经大学中国西北金融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金融发展;柴娟娟(1981-),女,河南南阳人,兰州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资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