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山,曹富雄
(1.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9)
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多维透视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当代中国形态研究
李辉山1,2,曹富雄1
(1.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9)
扶贫开发、贫困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贫困地区对我国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考察调研,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提升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阐明了新形势下扶贫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最新理论成果。从理论维度、目标维度、价值维度、实践维度和现实维度透视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对打赢扶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扶贫开发;扶贫理念;精准扶贫
治理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贫困治理是难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扶贫开发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心系困难群众,着眼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考察调研,就新形势下中国的扶贫开发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新形势下我国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从理论维度、目标维度、价值维度、实践维度和现实维度透视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对打赢扶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贫富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等前人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新境界。
(一)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
共同富裕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内容之一,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展望,也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理论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构想未来社会时,依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从贫穷到富裕的基本前提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最终消灭私有制、消除两极分化。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1]365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指出:“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1]481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剩余价值的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最终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贫富分化无限扩大,使生产力的发展受到阻碍。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为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和大同理想
习近平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原理,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和大同理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平等”、“均贫富”、“小康”思想和“大同”理想等,内容丰富、传承不绝。特别是“小康”思想和“大同”理想更是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与共同富裕思想联系密切。中国古代历朝各代向往的理想社会是没有剥削压迫、人人生活幸福、主张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礼记·礼运》篇中描述了典型的天下为公大同思想,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368近代的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等也描述了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洪秀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设计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3]164的社会制度,这个理想社会是一种在缺乏经济基础的绝对平均主义的真诚愿望。康有为设想了一个“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4]71-72的平等富足的理想社会。孙中山的大同理想主要体现民生主义上,他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就是民生主义,他所设想的民生主义社会是个自由、平等、博爱的场景。孙中山的大同理想社会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近代共同富裕思想的高峰。传统的小康和大同思想中自由、平等、幸福、和睦的生活追求,为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形成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共同富裕思想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和超越,使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路线图更加清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中实践着共同富裕思想。毛泽东是党内首倡“共同富裕”思想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早在1931年,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的经验时就指出“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强调要团结大多数人、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这是毛泽东对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1947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经济纲领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的经济形态实质上就是为实现共同富裕建立经济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将消除贫困作为国家的奋斗目标;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针对土地改革后农民中发生的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毛泽东提出通过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集体化道路,团结贫农和中农,既完成对农业的改造,又关注农民的共同富裕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在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中,毛泽东认识到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更能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为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毛泽东多次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应该打破常规,采用先进技术在短期内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但是,受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毛泽东在后来的探索中逐渐偏离了发展生产力的中心,在具体实践中发动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不切实际的方法,延缓了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多方面论述共同富裕思想。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373这一表述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方面概括了共同富裕思想。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目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状态,奠定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邓小平认为,共同富裕既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实现共同富裕可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最终实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最新阶段目标。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创立了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同富裕思想为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建国初期,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我们党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并把“小康社会”作为阶段性目标。1997年,我国已提前达到“小康社会”标准,实现了“总体小康”。党的十六大针对我国已经实现的低水平、不全面、不协调的“总体小康”,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转变,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之一,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只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才能让广大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也是最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补齐扶贫开发这块“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确保贫困县脱贫摘帽,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和基础在于农村贫困人口能否脱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扎扎实实打好扶贫攻坚战,尽快使全国扶贫对象实现脱贫,让贫困地区群众生活不断好起来”[7]。这蕴涵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地区群众的深厚感情,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二)如期完成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一个都不能少”
担任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十分关心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他多次深入贫困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考察调研,反复强调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确保贫困地区人口如期脱贫,不让“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掉队”,从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谋划扶贫开发工作。自2012年12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深入河北阜平、山东临沂、福建龙岩、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等贫困革命老区察真情、看真贫。2015年1月在云南考察期间,与白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谈感受、谋发展。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是扶贫开发短板中的短板,确保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如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指出:“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是中央确定的目标。”[8]54“两不愁、三保障”构成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标准。2015年3月,在参加全国人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强调:“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9]实现贫困人口2020年如期脱贫,“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扶贫攻坚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庄严承诺。
(三)扶贫开发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中国梦的基础和关键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首要任务。贫困地区、困难群众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难点和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把扶贫开发工作做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举措,着眼于帮助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实现中国梦,抓住贫困地区、困难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困难群众的安危定在头上,冷暖放在心上,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和目标,扶贫脱贫是群众实实在在要实现的中国梦。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3—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对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应扶尽扶,把扶贫脱贫工作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在刚刚当选总书记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0]3扶贫脱贫的任务凝聚民心、贴近民心、契合民心,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群众早日脱贫,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高度,把扶贫开发作为治国理政重要组成部分部署安排。
(一)扶贫开发是党的宗旨的重要体现
扶贫开发是我们党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从新中国成立前我们党带领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到现在的“脱贫困、奔小康”,我们党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把消除贫困、让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为重大的政治责任,时刻践行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深化和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2012年12月,担任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考察时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11]21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把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国家总体战略规划,立于“要扶贫”、善于“真扶贫”、敢于“狠扶贫”,在扶贫攻坚中用心装着人民,把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践行党的宗旨的路灯,使贫困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
(二)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扶贫开发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高度进行决策部署。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2]在“老少边穷”考察慰问困难群众时,习近平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10]189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现状,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始终将消除贫困作为首要任务,把改善民生作为扶贫开发的基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展扶贫攻坚,使困难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从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国际形象的关键,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
(三)扶贫开发是党执政兴国的使命担当
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原则,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孜孜追求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决定了党始终将自己的执政生涯与“服务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执政使命。正确的理念是正确行为的先导,执政理念决定了执政的方式和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全面统筹谋划扶贫开发工作,以“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使命担当,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狠抓落实,以“惠及民生、真帮实扶”的民本情怀实施精准扶贫,推动扶贫开发想纵深推进。习近平指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11]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过程中,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是党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把扶贫开发提到关乎政治方向和发展道路的战略位置,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勇于担当的崇高境界。
经过30多年扶贫开发努力,我国已经大面积消灭贫困,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已经摆脱贫困,确保2020年使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也对扶贫开发的模式和方式提出了新要求。针对现阶段的贫困问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习近平总书记通盘考虑,创新贫富工作机制和模式,多措并举推进扶贫开发。
(一)精准扶贫——扶贫开发的核心思想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的最鲜明特征,创新发展了中国的扶贫思想。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调研扶贫攻坚时,习近平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13]准确识别贫困人口和致贫原因,有针对性制定扶贫措施,进行精细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扶贫开发要整体联动与突出重点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精准”的扶贫要求,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14]287“六个精准”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涉及到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具体就是要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在帮扶对象上精确“帮扶谁”。 精确帮扶目标,要通过精准的识别方法,把目标下沉到村,把最贫困、最需要扶持的人识别出来,建档立卡分析致贫原因,制定帮扶措施。二是在帮扶责任上精确“谁来扶”。贯彻落实精准扶贫思想,关键就是要责任落实到人。坚持党的领导是推进脱贫攻坚的核心要义,各级党和政府是扶贫开发第一责任主体,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是扶贫开发的先锋力量。习近平强调:“在脱贫攻坚的战役中,更应该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14]288三是在扶贫措施上精确“怎么扶”。因地制宜、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是扶贫开发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要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一是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二是易地搬迁脱贫一批;三是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四是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五是社会保障兜底一批。”[14]290-292帮扶是扶贫脱贫的重点任务,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原因致贫的帮扶对象,坚持分类帮扶。在扶贫成效上精确“如何退”。精准扶贫的目的是为了精准脱贫,扶贫的成效体现在要健全完善退出约束机制,科学设定时间表,对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严格验收、合理有序退出,建立长效帮扶、动态管理的工作机制,确保贫困村、贫困户真正脱贫。
(二)发展扶贫——消除贫困的根本举措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根本举措。扶贫开发理念反映的是发展的理念,体现的是发展的要求。面对新的扶贫开发形势和任务,要以发展的理念谋划扶贫、以发展的手段实施扶贫、以发展的成果保障扶贫。实现2020年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需要找准突破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统筹部署。习近平指出:“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扶贫开发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7]55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关键。要理性地分析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用发展的眼光挖掘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要辩证地分析贫困地区的优劣势,既要看到发展的有利条件,又要看到不利条件。对于有资源基础、发展潜力的地区,要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对于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要通过加强水、电、路、气、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的生活条件;对于资源特色明显的地区,要通过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实现就地脱贫。”[14]290对于文化社会建设比较落后的贫困地区,要努力转变发展方式,把扶贫开发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相结合,提升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使贫困地区群众树立脱贫信心,振奋困难地区群众的精神风貌。
(三)教育扶贫——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
从贫困治理的动力上看,推动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的力量有两方面,一是“输血式”扶贫的外生性动力,主要是外界对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资金、技术、物质、智力帮扶等。另一个是“造血式”扶贫的内生性动力,主要是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自身要求改变贫困现状的心态和摆脱贫困的愿望。因此,当前扶贫开发就要内外动力相结合,扶志与治愚并重。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就是要改变贫困人口的思想状态,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目标。扶贫先扶智,就是要通过教育扶贫,把贫困地区的孩子培养出来,拔掉穷根子。这是扶贫开发的根本之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对治理贫困的重要性,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抓好教育。2013年11月,他在同菏泽调研时强调,“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务必把义务教育搞好,确保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15]。2015年4月1日,在中央深改小组第11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16]贫困地区存在的“读书无用论”和贫困家庭孩子辍学现象,使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削弱。因此,扶贫开发的根本是阻止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通过实施教育扶贫,使贫困地区的孩子在公平、公正、高质量的教育中掌握一技之长,从而根治贫困。
(一)破解扶贫开发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凝心聚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之一,也是人类共同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减贫7亿多贫困人口,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的减贫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减贫目标。但是,我国扶贫开发中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形势严峻,截止2014年底,全国仍有7 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打赢脱贫攻坚战,还面临着许多矛盾和制约。从客观因素看,不少贫困地区受自然条件制约、资源环境约束,“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现仍然存在。从主观因素看,能否积极调动各方因素,形成打赢扶贫攻坚的合力,影响着扶贫开发的进程和效果。扶贫开发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扶贫开发的责任还没落到实处、扶贫开发合力还未形成、扶贫开发资金投入还不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主动性还不够、因地制宜扶贫还需加强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使扶贫开发工作处于关键节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治理提高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凝心聚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一是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发挥政治优势,强力开展脱贫攻坚;二是加大扶贫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统筹协调提高资金使用率。三是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调动贫困地区群众的积极性;四是调动各方力量,构建全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五是开展国际减贫领域交流合作,携手消除贫困,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中国方案”。
(二)经济发展的“减贫效应”逐年递减,扶贫开发之路需要改革创新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连续保持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带动了巨大的减贫效应。传统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使部分农村实现了脱贫。在第二、三产业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使第一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增加了农民的受益,实现了脱贫目标。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使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加,为实施扶贫开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是,近年来,经济增长带来的减贫效应在明显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部分农村精英已外出务工,留在城市或企业;而留在农村没有外出务工的农民大都是没有能力外流者。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通过城市务工脱贫致富的机会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当前大部分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都是属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程度深,单靠自身的发展难以脱贫,因此,需要国家从全局角度进行扶贫开发,以解决贫困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开发战略正是瞄准了当前的扶贫攻坚中的“硬骨头”,采取“靶向治疗”为特征的精准扶贫方式,真正将扶贫下沉到村、落实到户,找到“贫根”,对症下药。他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政主要领导是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主体,要认真履行主体职责,亲自部署、协调落实扶贫开发工作。面对新的扶贫攻坚任务,强化社会合力,构建多方参与的大扶贫格局,让贫困地区彻底实现脱贫,使贫困地区和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陈戍国.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
[3]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M]//龚书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康有为.大同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习近平.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EB/OL].新华网,[2012-12 -30].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2/30/c_114206411.htm.
[7]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3-12 -16].http://www.hq.xinhuanet.com/focus/2013-12/16/c_118568719.htm.
[8]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9]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侧记[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5-03-09].http://cpc.people.com.cn/n/2015/0309/c64094-26662156.html.
[1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1]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12]习近平.全党全社会继续共同努力 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EB/OL].新华网,[2014-10-1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4-10/17/c_1112873790.htm.
[13]习近平赴湘西调研扶贫攻坚[EB/OL].新华网,[2013-11-03].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03/c_117984236_8.htm.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15]习近平论扶贫工作[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03-01].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301/c352498-28161661.html.
[16]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EB/OL].新华网,[2015-04-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5-04/01/c_1114842146.htm.
(责任编辑:C 校对:R)
F124.7
A
1004-2768(2017)02-0112-05
2016-12-05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本视阈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构建研究”(16BKS001);2013年兰州交通大学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基金项目“甘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可行性研究”(ZC2013001)
李辉山(1979-),男,甘肃武威人,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曹富雄(1967-),男,甘肃定西人,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