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疗保险政策效果评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动态*

2017-04-11 14:26于大川
社会保障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公平性医疗保险评估

于大川

(广东金融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0)

社会医疗保险政策效果评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动态*

于大川

(广东金融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广东广州,510520)

医疗保险政策效果评估是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医疗保险制度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文章对国内外医疗保险政策效果评估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发现目前关于社会医疗保险政策效果评估的研究存在理论研究不足、研究深度不够以及缺乏对新型医疗保险制度的关注三个主要问题。需在理论研究方面综合考虑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实际,突出理论研究的本土化特色;在研究内容方面深入考察医疗保险制度效应产生的内在机理,提高政策建议的科学性;同时还应关注新型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进程,加强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评估研究。

社会医疗保险;政策效果评估;全民医保;公平;效率

不断扩大覆盖面,逐步实现应保尽保,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随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城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城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三大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以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工作的全面铺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全覆盖,“全民医保”体系已经形成。然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取得如此成效固然可喜,但我们仍然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医疗保险制度的成功“扩面”仅仅是制度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医疗保险制度的良性发展不仅要注重制度的推进速度,更要关注制度的推进质量。

社会医疗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典型的公共政策安排,既然属于公共政策范畴就离不开政策效果评估这一重要环节。医疗保险政策效果评估是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医疗保险制度管理的关键核心和重要手段。政策评估不仅可以检验当前政策实施的真实绩效,同时也可以准确定位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之后的政策调整与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社会医疗保险政策效果评估的重要性,国内外众多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在对国内外医疗保险政策效果评估相关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期引发未来医疗保险政策评估研究领域的一些思考。

一、医疗保险评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一)医疗保险评估的概念与必要性

萧庆伦结合我国职工医疗制度改革,首次在国内提出了医疗保险评估的概念。[1]鱼敏等认为,医疗保险评价是在尽可能客观的基础上,对医疗保险的质量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做出判断,从而为医疗保险的运作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2]张太海等认为,医疗保险评价是从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现状出发,判断医疗保险的制度、政策、措施执行与运作结果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价值原则、改革目标与规律要求。[3]张再生、徐爱好认为,医疗保险制度评估是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和程序,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医疗保险制度内容的制定、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并给出专业性政策建议的一系列活动过程。[4]此外,学界在医疗保险评估的必要性上达成了基本一致的共识,即应加强对医疗保险的评估工作,以提高医疗保险的运行质量。赵林海、李绍华认为,医疗保险评估是医疗保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于制度实施的全过程。同时该研究还认为,医疗保险评估的重点应放在微观层面,从参保人角度来评估医疗保险的运行状况。[5]杨磊、雷咸胜指出,医疗保险评估一方面可以检验政策实施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和未来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依据。[6]

(二)医疗保险评估的价值维度

为提高医疗保险质量,促进医疗保险发展,世界各国在进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医疗保险的评估问题。国外在这方面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值得借鉴。美国医疗管理之父Donabedian提出了经典的SPO质量评价理论,他将医疗质量评价分为结构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三个维度。[7]由于这一评价框架的全面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其在卫生评价领域中的应用极为广泛。世界卫生组织(2000)提出了包括公平、效率、质量三个维度的卫生系统评价框架。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的评估框架包括健康状况的改善、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适宜医疗保健服务的有效供给、医疗保健服务的提供效率、患者与家属对医疗保健服务的满意度、医疗保健服务的健康结果等六个维度(NHS,2010)。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医疗保健系统的评估框架包括医疗服务容量、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和普通民众的健康改善程度等四个维度(OECD,2013)。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保险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健全,国内学者也对医疗保险评估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相关理论研究成果日渐丰富。萧庆伦介绍了国外医疗保险评估的经验,并对国外医疗保险评估的内容和标准进行了总结,包括公平性、费用控制、经济效益、医疗质量四个方面。[8]赵文龙、郑美雁从公平性、效率性、发展性三个方面构建了医疗保险制度评估框架。[9]张扬金、于兰华认为医疗保险政策绩效评估的价值维度应包括经济价值、效率价值、效益价值及公平价值四个方面。[10]梁鸿、贺小林认为应从制度、价值与效用三个维度来检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成效。[11]徐芳的研究认为,医疗保险的绩效评估应该从目标有效性、经济效益和公众满意度三个方面进行。[12]

从国内外学者对医疗保险评估价值维度的探讨中可以发现,公平和效率始终是制度评估的核心要素。一些学者以工具理性为准则,更多地强调制度的效率性,还有一些学者强调制度的公平性,关注公平性、可及性及可持续性等问题。这对医疗保险政策效果评估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公平和效率始终是衡量制度好坏的首要价值标准,将两者融合的做法将更利于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

(三)医疗保险评估的方法

在对医疗保险政策效应的宏观评估研究中,多数学者的一般研究范式是采用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法(PCA)、模糊综合评价法(PCE)、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法(Back Propagation Network)进行政策效应评估。[13][14][15]在对医疗保险政策效应的微观评估研究中,较为常见的评估方法是简单描述性分析和简单回归分析。近年来,微观层面的医疗保险评估方法出现了新的进展,一些学者将双重差分法(DID)、断点回归法(RDD)、工具变量法(IV)、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倾向得分与双重差分相结合的方法(PSMDD)等前沿微观计量技术应用到医疗保险政策效应评估中来,[16][17][18][19]以期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获得更可靠的评估结果。

二、传统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评估研究

随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质量问题,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两个层面。

(一)宏观层面的评估研究

一是对医疗保险制度的综合性评估。通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对整个医疗保险制度体系或某项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张晓等对“统账结合”模式的职工医保制度进行了总体评估,发现这一模式在政策层面和运行机制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需要改进。[20]徐芳从目标有效性、经济效益和公众满意度三个层面,对湖北省存在的六种医保制度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21]覃肖潇等运用加权TOPSIS综合评价法对医疗保险的主要规制策略进行综合评估,发现支付方式的规制是医疗保险改革的首要内容,其次是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管理及医疗保险筹资和费用补偿。[22]

二是对医疗保险制度本身的思考与评价。相关研究主要就医疗保险的制度模式、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张广科从地方政府、医疗机构、管理部门和农户等制度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新农合制度的支撑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新农合制度在制度模式、筹资机制、工作网络等模块的支撑能力有限。[23]楚永生、张兰英从组织机制、筹资机制、补偿机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对江苏省新农合制度的运行机制进行了评估,认为存在筹资渠道单一、补偿水平与受益面无法平衡、规范性不足等多方面问题。[24]仇雨临、翟绍果认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面临着筹资来源非持续、筹资结构不合理、筹资方式较单一、筹资水平缺乏动态增长等筹资风险,需要建立“多方筹资、合理分摊、财政补贴、动态增长”的筹资机制。[25]张芳洁、刘淑敏认为现有侧重于事后医疗费用补偿的医疗保险制度不足以解决参保人医疗经济负担过重的问题,应探索从医疗保险模式转变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管理模式。[26]郑秉文认为要理顺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体制问题,由社保部门主管医疗保险是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27]

(二)微观层面的评估研究

相对于宏观层面的评估研究,微观层面的评估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学者们从不同侧面对医疗保险政策效果进行评估,相关研究视角大致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对医疗保险制度满意度或福利认同感的评估研究。方菲、高兴基于湖北省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满意度,发现现行新农合制度存在供给不足与期望差距的状况。[28]王红漫等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山西省社会医疗保险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城镇职工医保的满意度最高,城镇居民和新农合次之;研究还发现报销程序、定点医院和报销比例是影响制度满意度的主要因素。[29]于长永、赵蔚蔚等对新农合制度的满意度和福利认同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新农合制度的福利效应较为明显,但农民对制度的满意率较低,部分农民认为制度的最大受益者是医疗机构、基层政府而非农民。[30][31]

二是对医疗保险制度公平性的评估研究。相关研究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制度参与的公平性问题,主要集中在新农合制度的公平参与上。吴联灿、申曙光和方丽霖等(2012)对新农合制度参与公平性的研究发现,农民参合公平性总体较好,但存在贫困农民参合率偏低的问题,应尽可能将这部分人群纳入制度保障范围内,确保他们从制度中得到实惠;[32][33](2)制度筹资的公平性问题。李亚青、申曙光认为社会保险筹资存在缺乏横向公平、政府责任不明确、尚未形成长效筹资机制等问题,政府需要在责任承担、制度整合方面下功夫。[34]李珍、赵青对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公平性的评估发现,该制度的筹资成本高于“劳保医疗”,而在覆盖面、保障范围和补偿水平方面却低于“劳保医疗”。[35]徐伟、许正圆的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筹资体系呈现累退性;[36](3)制度受益的公平性问题。如徐巍巍、刘国恩和曾益对城镇职工医保制度受益公平性的研究;[37][38]申曙光等和侯小娟等对新农合制度受益公平性的研究;[39][40]刘小鲁和周钦等对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受益公平性的研究。[41][42]这些研究的结论不尽相同,可归纳为两类观点:一些研究肯定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成效,认为该制度具有较强的公平性;而另一些研究则发现该制度未能保证弱势群体的均等受益,制度运行将导致更深层次的不公平问题。

作为当今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公共政策,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总体来看,将公平与正义作为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第一要义已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43]

三是对医疗保险制度客观效果的评估研究。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医疗保险制度对家庭消费、收入差距、幸福感、劳动供给、医疗服务利用、健康状况的影响以及代际支持等几个方面。在对家庭消费的影响方面,甘犁等首次对医疗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进行了测算,发现现存的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均会引起家庭消费的增加,医疗保险约带动全国7%的消费;[44]白重恩等、邹红等、阎文莉在之后的研究中得到了基本一致的结论。[45][46][47]在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方面,陈建东、夏柱兵考察了二次分配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效果,发现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最终扩大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48]李亚青对城镇职工医保制度的研究以及初可佳在宏观层面上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即医疗保险制度存在明显的“逆向再分配”问题;[49][50]王延中的最新研究发现,虽然医疗保险的再分配效应比较有限,但确实发挥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正向作用。[51]在对幸福感的影响方面,多数研究找到了医疗保险制度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提升作用的证据,尤其是显著提高了老年人的幸福感。[52][53][54]在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方面,王金营等的研究发现,适度的医疗保障可以促进劳动参与行为,但同时应关注过度医疗保障对劳动供给的负面作用;[55]王翌秋、刘蕾的研究发现,新农合制度可以通过提高农民的健康人力资本水平,进而促进农民的劳动参与行为。[56]在对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方面,刘国恩等的研究发现,国家医疗保险政策对老年人的就医程度、及时就医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57]程令国、张晔的研究结果表明,新农合制度改善了参合者“有病不医”的状况,提高了其医疗服务利用率,这也是影响参合者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渠道;[58]周钦、刘国恩和于大川对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研究显示,该制度显著促进了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政策实施效果良好;[59][60]熊跃根、黄静的研究发现,医疗保险对医疗资源利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居民处于不利地位。[61]在对健康状况的影响方面,现有研究结论存在争议。一些研究认为医疗保险对参保群体的健康水平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如吴联灿、申曙光和李湘君等对新农合制度的研究,[62][63]潘杰等对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研究均找到了医保制度促进参保个体健康的证据。[64]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医疗保险与健康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如Chen and Jin和胡宏伟、刘国恩等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医疗保险对健康的促进作用。[65][66]在对代际支持的影响方面,刘西国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医疗保险对老年人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67]于大川基于CLHLS数据的研究发现,医疗保险对代际医疗支持同时存在“挤出”和“挤入”效应,对代际医疗费用支持存在“挤出”效应,对代际医疗照料支持则存在“挤入”效应。[68]

三、新型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的评估研究

201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要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对现有“碎片化”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一项重要变革,也是我国医保制度最终走向定型的重要路径。实际上,在《意见》发布前,全国各地已经广泛开展了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试点工作。国内一些学者基于试点地区的实践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性研究,然而出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研究数据难以获取等原因,目前国内学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已有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对试点地区实践探索的经验介绍和制度运行的现状分析。如林王平(2013)对广东省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实践创新经验的介绍;[69]徐爱好、张再生对天津市城乡居民医保统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的研究;[70]吴春艳等对嘉兴市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整合现状、做法、成效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71]仇雨临、吴伟对当前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统筹的现状和问题做了系统的定性分析,发现已有实践尚存在整体进展不快、管理体制混乱、公平性不强、衔接机制缺失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制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72]

二是对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的效应评估。通过文献查阅发现,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等几个研究团队。如申曙光等对城乡医保制度统筹模式与制度运行效率进行研究,发现采用“多种标准”模式整合的基金可持续性优于“一种标准”模式;[73]顾海、李佳佳同样对城乡医保统筹模式的福利效应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全统一”模式在理论上具有优越性,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地区,实践中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城乡医保的统筹模式;[74]李佳佳等分别对统筹城乡医保制度的资源分配效应和福利分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江苏省的城乡医保制度统筹效果良好,统筹后的医保制度更多地将医疗资源和补偿福利分配给高风险人群、农村居民等有需要的人群;[75][76]顾海等对国内医保统筹地区医疗服务利用的城乡差异进行分解,发现城乡间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77]马超等对城乡医保统筹的政策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城乡医保统筹提高了农民的就医程度,缓解了城乡间医疗服务利用机会不平等的问题;[78][79]张再生、徐爱好构建了一套由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医保制度实施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群组决策模型确定指标权重,对天津市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发现制度社会效果的评估得分最高,功能目标次之,运行过程最低。[80]

四、总结与展望

自2009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设一直都是医改的重要领域,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改革结果看,近年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确实在扩大制度覆盖面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了“全民医保”的制度格局。除了制度“扩面”外,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还同时承载着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医疗服务利用率、改善公平性以及促进健康等一系列宏观和微观政策目标。这些政策目标是否得以实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直接关系到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本文系统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尤其是国内关于社会医疗保险政策效果评估的研究文献。从中可以发现,随着国内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深入,对该项制度效果评估的研究成果日渐丰富。这些研究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基于宏观和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既有对整个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宏观把握,也有对某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微观考察。从研究结论看,现有研究并未形成一致的共识:一些学者认为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确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实现了预期政策目标;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该项制度的真实效果并不乐观,尤其体现在医疗服务利用促进以及健康状况改善两项基本的政策职能方面。

社会医疗保险政策效果评估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尤其是我国目前医疗保险制度正处于走向最终定型的关键时期。只有进行科学有效的政策效果评估,才能给决策者以明确的信息来选择合理的公共政策工具,从而保证政策实施取得最大化的社会效益。基于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评述,本文对“社会医疗保险政策效果评估”领域的未来研究做以下展望:

第一,应深化对医疗保险评估理论的研究,尤其应加强本土化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在医疗保险评估领域的研究呈现出一种“轻理论、重实证”的态势,理论研究成果远少于实证研究成果。在为数不多的医疗保险评估理论研究中,大多是在国外成熟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而真正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社会医疗保险发展的实际、提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医疗保险评估理论框架的研究尚不多见。由于各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差异较大,其施政的价值取向也存在较大不同,将国外现成的理论框架“生搬硬套”,难免会导致“水土不服”的问题,也容易形成错误的政策导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不能只局限于经验研究,更要注重理论研究,真正贡献出医疗保险评估研究的本土化理论。

第二,应强化对医疗保险政策效应产生内在机理的研究。从前文的文献归纳可以看到,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经验层面的研究,都较少涉及医疗保险政策效应内在机理的探讨和验证。大多数学者仍然是就“评估”来论“评估”,不仅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缺乏深度,同时也不利于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的形成。对政策效应内在机理的探讨,是“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过程,也是理解公共政策运行内在规律的过程。因此,关注医疗保险政策效应产生的内在机理,将其与政策效果评估相结合,能够更加精准的定位施政过程中的问题以及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形成更为清晰的改革思路。

第三,应尽快加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绩效评估研究。通过文献查阅发现,现有对城乡居民医保制度这项新型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效果评估研究极其有限,多数研究仍停留在对一些典型地区的经验介绍和实施效果的定性分析上,不够全面且缺乏深度。随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工作的全面开展,城乡医保制度统筹进入“快车道”,这意味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终将取代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和新农合制度,成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构成,并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存续。由于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并不是原有两项医保制度的简单叠加,而是多方面、深层次的结构重构与功能整合,那么该制度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是否真正实现了制度整合的目标,就非常值得关注了。接下来,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制度公平性的提升情况、制度对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医疗负担、健康状况的改善情况以及不同统筹模式的绩效比较等方面。

[1][8]萧庆伦:《医疗保险的评价》,载《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2(2)。

[2]鱼敏、樊世斌、李风琴、陆皓:《论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评价研究》,载《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7)。

[3]张太海、董炳光、申曙光、吴云英、程茂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运行质量评价初论》,载《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7)。

[4][80]张再生、徐爱好:《医疗保险制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以天津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为例》,载《中国行政管理》,2015(1)。

[5]赵林海、李绍华:《现阶段医疗保险评价的定位》,载《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4)。

[6]杨磊、雷咸胜:《国内外医疗保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综述》,载《社会保障研究》,2016(3)。

[7]Donabedian A."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TheMilbankMemorialFundQuarterly,1966.

[9]赵文龙、郑美雁:《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载《统计与决策》,2005(5)。

[10]张扬金、于兰华:《我国新型农村医疗保险政策执行绩效评估的价值维度》,载《农村经济》,2008(8)。

[11]梁鸿、贺小林:《基本医疗保险绩效管理:理念、目标与策略的思考》,载《中国医疗保险》,2012(2)。

[12][21]徐芳:《医疗保险制度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载《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1)。

[13]雷瑶、罗世超、沈芳、杨川:《乐山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效果评价》,载《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0)。

[14]武唯:《层次分析法在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总量控制和差异化分配中的使用》,载《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0)。

[15]刘涛:《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医疗保险道德风险评价》,载《中国医药导报》,2015(33)。

[16]Mensah J,Oppong J R,Schmidt C M."Ghana's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Scheme in the Context of the Health MDGs:An Empirical Evaluation Using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HealthEconomics,2010.

[17]Shigeoka H."The Effect of Patient Cost Sharing On Utilization,Health,and Risk Protection",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4.

[18]於嘉:《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福利效应评估——基于选择性的分析》,载《财经问题研究》,2015(12)。

[19]于大川、丁建定:《社会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反事实评估》,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20]张晓、李少冬、梅姝娥、刘蓉、张金宏、巢建茜:《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估探索》,载《中国卫生经济》,2005(1)。

[22]覃肖潇、吴群红、黄卫东、孙越、丁玎:《基于Topsis综合评价法的医疗保险规制措施评价》,载《中国医院管理》,2013(8)。

[23]张广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支撑能力及其评价》,载《中国人口科学》,2008(1)。

[24]楚永生、张兰英:《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机制及绩效的实证分析》,载《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6)。

[25]仇雨临、翟绍果:《完善全民医保筹资机制的理性思考》,载《中国医疗保险》,2010(5)。

[26]张芳洁、刘淑敏:《由医疗保险模式转向健康管理模式——基于农村居民疾病经济负担评价》,载《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27]郑秉文:《城乡居民医保划归人社部门有利于医疗保险的长期健康发展》,载《中国医疗保险》,2016(9)。

[28]方菲、高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制度供给与农民满意度分析——基于湖北省Z村和X村的调查》,载《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29]王红漫、张敏怡、王晓蕊:《山西省社会医疗保险满意度因子分析》,载《中国卫生统计》,2016(1)。

[30]于长永:《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福利认同及其影响因素》,载《中国农村经济》,2012(4)。

[31]赵蔚蔚、于长永、乐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福利效应研究》,载《人口与经济》,2012(2)。

[32]吴联灿、申曙光:《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状况评估——基于公平和效率的视角》,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3]方丽霖、袁兆康、韩冰、肖云昌、洪鹰:《江西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公平性分析》,载《中国公共卫生》,2012(2)。

[34]李亚青、申曙光:《论建立社会医疗保险筹资的长效机制:基于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载《中国卫生经济》,2011(6)。

[35]李珍、赵青:《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公平性评估》,载《北京社会科学》,2014(7)。

[36]徐伟、许正圆:《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筹资公平性评价》,载《卫生经济研究》,2015(10)。

[37]徐巍巍、刘国恩:《中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对公平性的影响:基于镇江试点改革的研究》,载《世界经济文汇》,2006(1)。

[38]曾益:《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公平性研究》,载《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1)。

[39]申曙光、孙健、刘巧、周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公平性研究——以广东省为例》,载《人口与经济》,2009(5)。

[40]侯小娟、郑倩昀、初可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公平性研究——基于广州市A区的实证分析》,载《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1)。

[41]刘小鲁:《社会医疗保险与我国医疗服务利用的公平性研究》,载《中国卫生经济》,2015(4)。

[42]周钦、田森、潘杰:《均等下的不公——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受益公平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载《经济研究》,2016(6)。

[43]王东进:《共享发展理念是全民医保之魂——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与思考》,载《中国医疗保险》,2016(1)。

[44]甘犁、刘国恩、马双:《基本医疗保险对促进家庭消费的影响》,载《经济研究》,2010(S1)。

[45]白重恩、李宏彬、吴斌珍:《医疗保险与消费:来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证据》,载《经济研究》,2012(2)。

[46]邹红、喻开志、李奥蕾:《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对城镇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载《统计研究》,2013(11)。

[47]阎文莉、张燕媛、谭涛:《医疗保险对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的影响分析——基于不同收入层级的跨地区比较》,载《西北人口》,2016(2)。

[48]陈建东、夏柱兵:《二次分配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效果分析——基于2007—2010年安徽省城镇住户调查数据》,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9)。

[49]李亚青:《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逆向再分配”问题研究——基于广东两市大样本数据的分析》,载《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4(5)。

[50]初可佳:《社会医疗保险与养老保险发展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载《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5(12)。

[51]王延中、龙玉其、江翠萍、徐强:《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以社会保险为例》,载《经济研究》,2016(2)。

[52]亓寿伟、周少甫:《收入、健康与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载《公共管理学报》,2010(1)。

[53]冯诗杰、李宪、袁正:《医疗保险与城镇老年人幸福感》,载《消费经济》,2014(2)。

[54]杜欣荣:《购买保险能提高城镇居民的幸福感吗?——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的分析》,载《南方金融》,2016(4)。

[55]王金营、李竞博、石贝贝、曾序春:《医疗保障和人口健康状况对大城市劳动供给影响研究——以深圳市为例》,载《人口与经济》,2014(4)。

[56]王翌秋、刘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健康人力资本对农村居民劳动参与的影响》,载《中国农村经济》,2016(11)。

[57]刘国恩、蔡春光、李林:《中国老人医疗保障与医疗服务需求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研究》,2011(3)。

[58]程令国、张晔:《“新农合”:经济绩效还是健康绩效?》,载《经济研究》,2012(1)。

[59]周钦、刘国恩:《健康冲击: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载《经济评论》,2014(6)。

[60]于大川:《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否促进了医疗服务利用?——一项对制度运行效果的实证评估》,载《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5)。

[61]熊跃根、黄静:《我国城乡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研究——一项基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载《人口学刊》,2016(6)。

[62]吴联灿、申曙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民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载《保险研究》,2010(6)。

[63]李湘君、王中华、林振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民就医行为及健康的影响——基于不同收入层次的分析》,载《世界经济文汇》,2012(3)。

[64]潘杰、雷晓燕、刘国恩:《医疗保险促进健康吗?——基于中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实证分析》,载《经济研究》,2013(4)。

[65]Chen Y,Jin G Z."Does Health Insurance Coverage Lead to Better Health and Educational Outcomes?Evidence from Rural China",JournalofHealthEconomics,2012.

[66]胡宏伟、刘国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对国民健康的影响效应与机制》,载《南方经济》,2012(10)。

[67]刘西国:《社会保障会“挤出”代际经济支持吗?——基于动机视角》,载《人口与经济》,2015(3)。

[68]于大川:《社会医疗保险对代际医疗支持的影响——“挤入”还是“挤出”效应?》,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1)。

[69]林王平:《广东省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的实践与体会》,载《中国医疗保险》,2013(3)。

[70]徐爱好、张再生:《完善天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议》,载《宏观经济管理》,2015(7)。

[71]吴春艳、李亚子、沈春平、沈颖秋、代涛:《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载《中国卫生经济》,2016(5)。

[72]仇雨临、吴伟:《城乡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展望》,载《东岳论丛》,2016(10)。

[73]申曙光、易沛、瞿婷婷:《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整合模式与制度运行效率研究——来自A市的微观证据》,载《金融经济学研究》,2014(3)。

[74]顾海、李佳佳:《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统筹模式分析——基于福利效应视角》,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75]李佳佳、顾海、徐凌忠:《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福利分配效应——来自江苏省的实地调查数据》,载《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

[76]李佳佳、顾海、徐凌忠:《统筹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资源分配效应研究》,载《中国卫生经济》,2013(4)。

[77]顾海、马超、李佳佳:《医保统筹地区城乡医疗服务利用差异的因素分解》,载《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6)。

[78]马超、赵广川、顾海:《城乡医保一体化制度对农村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载《统计研究》,2016(4)。

[79]马超、宋泽、顾海:《医保统筹对医疗服务公平利用的政策效果研究》,载《中国人口科学》,2016(1)。

(责任编辑:H)

TheoryandEmpiricalResearchActivitiesonSocialMedicalInsurancePolicyEvaluation

YU Dachuan

Medical insurance policy evalu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development,it is also the key to management of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medical insurance policy evaluation from theory and experience aspects,find that there are three aspects of the main problem in domestic research:theory research deficiencies,research depth is not enough and lack of the attention to the new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The future study should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ization of the theory research on the basic of actu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Insight the mechanism of the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effect to raise the scientificity of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At the same time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new type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to strengthen the evaluation research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

social medical insurance,policy effect evaluation,universal medical insurance,justice,efficiency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15XSH03)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公平性医疗保险评估
高管薪酬外部公平性、机构投资者与并购溢价
“三医联动”下医疗保险新走向
社会医疗保险
降低医疗保险拒付率
关于公平性的思考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面向多路径并行传输的拥塞控制及公平性
最终评估
EMA完成对尼美舒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