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志刚
(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天津300391)
传统文化视域下现代企业伦理探析
耿志刚
(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天津300391)
现代企业伦理构建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与诠释,寻找企业伦理现代价值的定位方向,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者伦理意识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儒家思想中义利观、诚信观、和谐发展观等价值理念在现代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充分考察基础上,寻找企业伦理建设的本土化资源,确立企业伦理的现代价值,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者价值理念的形成,克服现代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提升管理者伦理意识,构建具有本土精神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企业伦理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儒家伦理企业伦理义利诚信和谐
现代企业伦理构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持,还直接影响企业发展方向,更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企业伦理由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核心价值理念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等基本准则构成,还包括企业管理者义利观、诚信观和保持企业和谐发展的伦理意识,而管理者的这些价值理念的形成、发展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传统伦理观念有着密切关系,它是诸多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前,社会上还存在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派生出了人缘、地缘、学缘等社会关系,尤其家族观念还影响着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和经营文化。传统文化已经渗入到企业伦理精神之中并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提高企业管理者的伦理意识首先要对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伦理构建过程中表现在缺乏本土化的精神指导,在学习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和继承传统文化方面出现了不分主次,甚至出现全盘西化或者全盘否定传统的绝对主义倾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在经营决策时要想摆脱所面对的伦理困境和接受国际市场的挑战,除了有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作保障外,更重要的是立足中国国情,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重塑现代企业管理者的价值取向。
以儒家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否真有价值,其价值何在?梁漱溟将这个问题表述为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对人类文化有自己真正的贡献,并断言当代中国应该“对于世界思想界之要求负有供给东方学之责任”[1]时,他的这种阐释已经超越东西文化之争,把中国文化所具备的价值放在了全球视野中考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丰富企业伦理建设本土化精髓已成必然,对传统与现代性以及现代文明之间辩证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理性通常被定义为一种人所具有的探索真理的能力,理性代表着精神对真理的追求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金耀基从传统与现代化视角总结其关系为没有“没有传统的现代化”中国的文明转型,即由一传统农业文明转为现代工业文明,在这转型中,“传统”绝非与“现代”二元对立的,现代化决不是推倒一切传统,事实上,传统是一复杂体,在现代化过程中,有些传统是会被淘汰的,但有些传统则会转化,并转化为现代化的正能量,即传统非但无碍于现代化,反而可以促进、丰富现代化……诚然,只有有传统的国家,现代化才能真正精彩。事实上,经验证明有些前现代文明的传统,不但可以在“现代文明”中存活,而且可以强化、丰富“现代文明”的内容。[2](P3)传统对现代性并非只是起抑制作用,恰恰相反,他们既是束缚力,又是加强力,能在任何特定的社会勾画出现代性的特有轮廓。正如安乐哲所说,当我们讨论现代化进程时,把传统弃置为无用的残余范畴,这在思想上是幼稚的,在方法上是错误的。的确,现代化是一个极为不同的文化现象,而不是一个同质的、全面西化的过程。[3](P18)然而,把现代化就是合理化,合理化就是对过去的否定,就是同传统的断绝。但是我们通过20世纪末数十年间的经历可知,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尊崇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们开始辛辣地批判诸如“现代化”和“合理化”等概念。
“合理化”本来是描述人类社会实现了机械化、产业化、官僚化之后,人的存在被忽视,人格上的自由被剥夺的概念,但是现代高度的工业文明和产业化导致环境被破坏,这就要求对现代科学进行哲学性的反省并定立新的价值伦理。这就导致了我们的产业化引起的物质万能主义和科学技术信仰的危机。
我们要基于本土精神基础上构建现代企业伦理,就要消除科技发展所导致的工具理性,消除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立关系,我们当今所说的“现代性”具有广泛的意义,现代性既然是指思想与价值观念,属于一种精神气质或心理类型则他更多地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故其心目中的现代性其实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4](P10)现代企业伦理构建离不开对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不是停留在对传统文化形式上的改造,而是站在理性的高度审视我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只有具备现代性才能更具活力和生命力。这更是使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张力,为培育企业适应市场、适应高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
简单的现代化理论错误地以为“现代”会取代“传统”,事实上,现代中必然有传统的元素,成功的现代也必然依赖传统转化的文化资源。[2](P6)传统在现代化进程的时间轴上处于何种地位?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是固地自封还是与时俱进?传统在现代企业伦理建设中处于何种地位?这些疑问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对传统进行再思考,正如陈来教授所说,“传统是不可或缺的,但传统不是完美的;也要经过修改;发展、变化、转化从满了传统传延的过程。而且传统的传延更依赖于诠释,而诠释总是反映着时代的新的变化,包含着新的发展”[5](P140)。而现代企业伦理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再诠释。
此外,现代企业管理者伦理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对传统伦理资源的合理利用,因为长期的历史积淀产生对传统道德的认同,无论时代的价值观如何变迁,都是以对传统的继承作为出发点。但我们也应看到,传统儒家思想对企业伦理构建具有双重作用,以传统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如果我们对传统儒家文化结构做客观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由两个部分构成,这两部分对现代企业伦理产生双重效应,一方面有利于培育企业文化,对现代企业伦理构建起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违背企业伦理精神和市场规律的消极因素。因此,要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对传统文化的双重性格进行分析,使其成为现代企业伦理的价值框架,提高管理者伦理素质发挥其精神内涵。
首先,对传统价值定位是企业伦理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这主要因为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特别是与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撞击中,它即显示出了优秀的品质和丰富的内涵,同时也暴露了种种缺陷与弊端。经过一系列巨大的历史变革,传统文化原有的社会基础已经瓦解。但是,传统价值观与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冲突并没有得到完善解决。一方面是一些学者对传统文化虽然认同,但是表现出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另一方面是一些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表现出为促进现代化的急功近利主义倾向。那么,如何认识传统?可以说,传统是根植于人性的内在要求,它是一种价值理性。因为传统文化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行动思维。这种传统在无形中支配着人们的心理、影响人们的行动。陈来在《回归传统——儒学的哲思》里所写到,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项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值得重视的是他的思想理论已转化为一种文化、—种心理结构,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已经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5](P133)显然,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是现实的,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我们都必须面对。余英时曾将中国的儒商中的“贾道”与新教伦理中的“天职”概念做过类似比较,指出中西,古今商人并无太大差别,他们都有根植于传统的价值诉求和道德要求。
其次,对传统辨伪存真是企业伦理建设所面对重要课题。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其特有的双重性格,这增加了企业伦理建设过程中辨伪存真的难度,正如亚历克斯·德·托克维尔所说“传统”是作为“心灵的习惯”,就功能而言,传统对现代性并非只是起抑制作用,恰恰相反,他们既是束缚力,又是加强力,能在任何特定的社会勾画出现代性的特有轮廓。因此,当我们讨论现代化进程时,摒弃传统直接导致企业发展失去本土精神。
最后,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是企业伦理建设所面对的首要任务。目前,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途径,学者从各个学科领域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如何与时俱进为现代企业伦理提供借鉴进行了探讨。得到普遍共识的是传统必须经过批判、调整才能继承和转化成为适应现代企业文化的要素,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伦理相连接的重要桥梁是共同价值,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所应具有礼、义、廉、耻的君子之道,从古到今其精神是一脉相通的,时代赋予了现代企业伦理新内容,但企业管理者应具备的义利兼顾的经营观、诚信为本的伦理准则、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始终没有改变。这些价值理念正是使传统文化应用到现代企业伦理建设中的桥梁。不仅如此,同处于中华文化圈的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在传统文化基础上构建企业伦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们兼顾历史文化传统与制度创新的经验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企业管理者伦理意识的提高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软实力”重要指标。传统文化是企业管理者伦理意识形成的重要外部环境要素。因此,我们从传统文化入手,对现代企业经营文化进行再思考,其中管理者伦理意识中的义利观、诚信观、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是现代企业伦理构建时必不可少的要素,具体考察如下:
(一)义利兼顾的经营观
企业伦理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伦理规则,或是企业在处理内外部人与人关系时所应自觉遵守的道德方面的行为规范。儒家伦理所关注现实生活中义利平衡,强调企业谋利时所必须遵守的道义,传统儒家思想中对“义”和“利”的阐释,为构建企业管理者伦理意识形成提供了理论参考。传统儒家伦理中对“义”和“利”的辩证关系与处理方式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成为中国人生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面对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化,不能不使我们重新审视管理者意识中“义”和“利”关系的定位,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义利观为这一定位的确立提供了思想支持。
先秦儒家在权衡“义”与“利”的关系时,常常把“义”放在首要位置,但儒家并没有否认“利”的存在。在义和利的价值取向上“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义和利作为一般意义上人的品格评判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价值判断标准不是简单的应用到商业活动中。孔子倡导的“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儒家在商业活动获利的和理性的判断标准是道义,儒家把道德上的“义”和企业经济上的“利”结合起来,确保人在商业活动中不谋私利,不见利忘义,这都要靠“道”的约束,即“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子大全·白鹿洞书院揭示》)。这也是义和利取舍方面的评判标准。儒家把对财富的获取看成是人的欲望之一,但是获取富贵的手段用道义加以评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这就是说儒家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性的同时,又反对不择手段、不符合道义的追求利。
这一标准在现代社会就是企业伦理中所倡导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并重,只有这样,企业管理者肩负着“经济人”和“社会人”双重身份,在面对义和利时做出符合道义的决策,达到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在对“利”的认识上还有“公利”和“私利”之分,可以说公利是社会公众利益的代表,而私利是管理者一己私利,先公后私的价值理念不仅是传统伦理精神的核心更是现代企业伦理构建所必需的价值理念。
(二)诚信为本的伦理准则
中国传统的经济伦理中把诚信看作是商道之本,中国古代的徽商、晋商就是以其诚信经商的行为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儒家把诚信作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首要信条,诚信表现在经济活动中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而且是一种行为准则。
传统儒家把“诚”作为君子所必需具备的品德之一,《大学》里:“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里的“诚”已经超出了道德规范的范畴,而成为人得以生存发展的价值理念。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可见信是人的重要品质,现代社会更多是把“诚”和“信”合起来使用,代表一种做人的美德。这种价值理念扩展到企业伦理中表现为诚实守信的经营之道,这是企业伦理建设不可缺少要素,更是内在的伦理要求,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企业管理者个人修养上要诚实守信,另一方面是要求企业恪守诚信经营的原则。
对于企业中的管理者而言,儒家的诚信观为企业家的伦理意识确立提供了思想资源,儒家所倡导的诚信观是一种内化于心的生活态度和职业精神。“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诚不仅是天道,更是人之道,也就是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坚守诚的伦理准则的素质,用以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靠企业家阶层的发展,如没有“道德宪章”也就没有企业家阶层。可以说作为企业决策的指导者和企业伦理建设者的价值取向直接代表企业的文化精神,因此,企业伦理建设中企业家精神、伦理意识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儒家伦理明显特征是注重个人修养,人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思想上、行动上,都应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准则来要求自己,这为现代企业管理者的伦理素质提高提供了新的途径。现代企业管理者作为“经济人”,以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企业的经济行为是管理者的伦理意识直接反映,同时管理者的伦理意识的提高更有助于企业经营目的的实现。
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力量,就必须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诚信是企业立足之本。儒家把诚信看作是正心、修身和治国的先决条件,孔子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下之化育……”(《中庸》第三十二章)。也就是说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所必须坚守的道德基础,韦伯把新教伦理中“诚信至上”作为最重要的伦理原则,这不仅仅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企业伦理中最重要的原则,更是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的价值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也离不开诚信这一原则,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朗西斯·福山也认为,社会信任关系在经济意义上是不亚于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社会资本。[6](P149)企业伦理是企业在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本着公平、正义等价值理念,把企业将道德准则、价值准则纳入经济行为中,企业自身也应形成符合社会公德、社会准则和规范,其中企业的诚信表现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包括企业肩负社会发展的经济责任;对客户、消费者的诚信责任;此外,企业还肩负促进社会发展的遵守商业道德、支持社会公益活动、保护自然环境等责任。
儒家的价值体系中诚信是由个人扩展到家庭及社会的,诚信不仅能调节企业内部人际关系,而且能保持企业间深入合作。它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更是公平交易的保证,尤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企业缺少法律契约精神,这时企业讲诚信的重要性尤为突出,良好的信誉已成为企业开拓市场、巩固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内在动力。
(三)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
传统儒家思想的和谐文化虽然是在农业时代产生的,但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和促进中华民族的稳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它与现代社会和谐文化在许多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与现代社会文化理念具有共通性,传统儒家的人本主义思想,重视家庭伦理以及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都值得当今企业管理者反思。
儒家伦理思想所构筑的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是对生命个体的意志、尊严、权利和价值尊重的价值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自身人格修养为基础,以达到社会和谐发展的期望,也就是把人的发展视为社会发展的本原、本体。对经济活动而言,人是企业活动的主体,处于企业伦理建设首要考虑的要素,企业伦理的行为规范“人本”是一个必不可缺的道德准则。以人为本也就是以尊重他人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企业伦理构建中尊重人的发展更表现为一种人本主义,企业管理者更要树立企业是为人的存在而服务的,企业和人之间是和谐发展的意识。
传统儒家思想强调通过和谐的价值理念构建从家庭到整个社会的伦理体系。杜威说过:“社会是一些循着共同的路线、具有共同的精神,并参照共同的目的而活动个人凝聚在一起而成的,这种共同的需要和目的,要求日益加强思想的交流和感情的和谐一致。”[7](P16)儒家所构筑的和谐发展观,即个人自我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际和谐、人与社会和谐。这都是企业管理者所必须关注的内容,这也是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价值维度和伦理规范。
儒家伦理思想中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现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就是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并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伦理所说的“天人和谐”主要指人与天是内在相通的,自然赋予了人的本性,人的存在纳入到宇宙秩序之中。只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了,人和自然才能共生共存、共同繁荣,这一理念不仅可以应用到处理企业和生态环境关系上,在企业伦理构建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需要考虑这一理念,企业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除了获取经济利益,管理者更应有保护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责任意识。
此外,在人与人之间关系方面,儒家把“礼”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方面的道德规范,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现代社会赋予了“礼”新的内涵,不仅起到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还是调节组织间行为的公共准则,尤其是企业发展的所依存的内在秩序和规章制度。“礼”的核心理念有助于企业构建自己的伦理规范,维护组织的经济秩序和安定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效率,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自觉性。可以说,良好的道德规范有助于维护企业的经济秩序,保持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这正是现代企业管理者所努力的方向。
中国在现代企业建设的过程中,管理者不仅要应对如何保持企业高速发展的任务,还要面对变化的社会环境,应对国际竞争和挑战,其中管理者的伦理意识发挥着核心指导作用。现代企业管理者伦理素质提高离不开对传统价值理念的再诠释。目前,对于传统文化思想与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大多基于儒家思想是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的考虑,认为传统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开放性、竞争性格格不入,以致现代企业经营活动中,忽视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失去了企业本土化灵魂。
我国现代企业伦理体系还在构建阶段,加之市场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价值理念变化,在学习西方经营理念时缺乏指导思想,存在着单纯模仿的现象。在面对传统经营理念时存在思想僵化的现象。从现实分析来看传统文化蕴含着对现代化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牵引的作用,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挑战时,中国企业需具备与时俱进地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新的软实力,而企业管理者更需要具备推动本土文化创新,提升文化竞争力,并把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应用于当今企业伦理建设的能力,而义利兼顾、诚信为本、和谐发展等价值理念是现代社会管理者核心的伦理意识。可以说,传统儒家思想为企业伦理构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这也是我国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把传统思想中与现代企业价值相通的理念应用于管理者伦理意识提高上,构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企业伦理,才能使企业立足于本土文化,摆脱企业经营时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才能使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高速稳定的发展。
[1]梁漱溟著.梁漱溟全集(第三卷)[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2]金耀基.中国文明的现代转型[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
[3]安乐哲.儒学与生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胡希伟著.中国本土文化视野下的西方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陈来.回向传统——儒学的哲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赵美岚.论企业伦理建设中传统思想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儒家“诚信”观念为基点的考察[J].企业经济,2012(6).
[7][美]杜威.赵祥麟,王承绪译.杜威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F272
A
1007-9106(2017)10-0043-05
*本文为天津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14YZD-15)阶段性成果。
耿志刚,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